游侠、豪族与名士:三国争霸时代的权力格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豪族领主化与汉末争霸战争

东汉末年的领主争霸战争,实际上是在豪族主导、(大姓)名士参与下进行的军阀混战。那些在第一线建立割据政权的军阀是他们实现目的的依靠力量。同时,这些大小领主多出身豪族,很多豪族又兼具名士身份。可以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是豪族领主化引发的一场社会改造运动,目的是保持家族在当地的势力。

东汉时期,由于政治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优越性,豪族群体是产生名士的温床;同时,由于宗族、乡里组织所起的作用,以及豪族在当地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影响力,豪族的代表人物又有能力组织武装队伍,从而成为领主。

名士和武装队伍的豪帅有时相兼。比如,资助曹操起兵的陈留孝廉卫兹,不仅能散家财组织武装,成为太守张邈的部将,又是受到郭泰赞扬的名士。还有鲍信,其父鲍丹官至少府,“世以儒雅显”,显然是泰山当地的豪族;同时,鲍信也是何进当国后举用的名士之一,何进曾命他以骑都尉名回泰山募兵,但当鲍信率领募兵到洛阳时,何进已死,他又返回泰山,再次募集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以此为资本,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王匡,也是泰山人,情况与鲍信相同。可见,鲍信、王匡不仅是豪族名士,同时又能在本乡募集武装队伍,成为豪帅,即割据领主。还有刘表、刘焉等,也属于这类军阀。

当然,也有出自同族,而名士与豪帅却各有其人。《三国志·魏书·王脩传》说:“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脩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脩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

《后汉书·方术传》记载有公沙穆,北海胶东人,孝廉出身,官至弘农令,六子皆知名。同书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公沙穆子(公沙)孚,也是孝廉,官至上谷太守。《后汉书补注》引《北海耆旧传》说:“公沙孚字允慈,与(荀)爽共约,出不得事贵势。而爽当董卓时,脱巾未百日,位至司空。后相见,(公沙孚)以爽违命,割席而坐也。”荀爽是当时声望极高的豪族名士,他能与公沙孚交好,说明公沙孚也是名士。

这些说明,公沙氏是胶东的大姓豪族,这个家族,既能培养出公沙穆父子这样的名士;也能产生公沙卢兄弟那样自立营堑,拒绝调发,而且还兼做抵御寇掠的豪帅。汉末领主战争中,这类豪帅占多数,他们本身就是豪族,但在同族中,不一定是名士,比如董卓、曹操、袁绍、孙坚父子、刘备等。

但是,无论是相兼还是分离,在出身豪族这一点上,两者是相同的。同时,也反映出豪族名士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因为在社会上没有声望的豪族,其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豪族名士化,也为汉末豪族集团与(大姓)名士的联合创造了条件。

豪族拥有很多宗族成员,分属于各个贫富不等的家庭。族内的显贵成为首领,他们凭借其财富、权势控制宗族,并收纳和庇护了很多外来的逃亡者作为“宾客”,以扩充自己的势力。宗族成员和宾客的身份虽然不同,但对于宗族首领都存在着从属关系,他们构成了豪族的武装力量。宗族首领对于族内成员和族外宾客,相当于家长的地位。自然,在乱世中,这些宗族首领就成为豪帅了。

宗族在长江中下游被称为宗部,首领称为宗帅;在北方诸州那种以宗族、宾客组织武装的豪族,如曹操、袁绍、任峻、李乾、李通、吕虔、许褚等,就是豪帅。这些人就是汉末领主战争的主角。

名士群体与豪族势力的联合,也是汉末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前面提到,在党锢事件中,清流派名士遭到了政府的弹压,两者从此分道扬镳,这就好比两个圆进入了不同的运行轨道。被打压的清流派名士,并没有因为部分首脑的流放、处刑而消极颓废,名士集团的声望和力量反而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变得愈加强大。

以幸免于难的陈寔一家为中心,新的名士不断涌现,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新的联络。《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说:“(管宁)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陈寔)。”《后汉书·郑太传》记载,山东义兵起时,郑太向董卓下说词时,说:“东州郑玄学该古今,北海邴原清高直亮,皆儒生所仰,群士楷式(楷模)。”可见,邴原是与郑玄比肩的大名士,为士人敬仰。

这些党人名士为了积攒实力反抗宦官,开始与豪族相交结。《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注引张璠《汉纪》记载何颙:“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桀(豪族)。颙既奇太祖(曹操)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这说明党人何颙也是潜行于地下,积极交结豪族,同日后的各个领主首脑建立了联系。

处于汉末的动乱时期,原本就只有兵力才是可以依赖的力量。然而纯粹的名士,几乎手无寸铁,所从一开始便处境艰难,飘摇不定,在反宦官斗争中处于劣势,他们急需武力的支援。而割据军阀需要稳固自己的地位,维持统治地区的安定,同时还要与其他军阀相竞争,因此长于谋略者不可或缺,知识和政治素养较高的名士便成为重要的存在。东汉末期,随着中央朝廷的衰落,各地领主势力的崛起,我们看到,那些享誉全国的大名士都顺次归于各个领主旗下。这些领主之间征伐不断,弱肉强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领主战争过程中,众多(大姓)名士都投到了曹魏一方,比如名士集团核心存在的颍川派与北海派,颍川集团以荀氏、钟氏、陈氏为核心,北海集团以大儒郑玄及北海相孔融为核心。

另一部分名士则分别投向了吴、蜀两方,《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说:“初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族弟(诸葛)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魏冠盖,天下荣之。”还有代表性名士许靖、张昭各自在蜀、吴担任了高官。

还有一个特别现象,虽然这些名士分属各国,但彼此之间的感情纽带依然存在,仍然保持着相互联系。《三国志·蜀书·许靖传》注引《魏略》收录了曹魏的王朗写给许靖的三封信,反映出两人在灵魂深处的亲密友谊。给许靖去信的不止王朗,《许靖传》说:“始靖兄事颍川陈纪,与陈郡袁涣、平原华歆、东海王朗等亲善,歆、朗及纪并子群,魏初为公辅大臣,咸与靖书,申陈旧好,情义款至。”

名士群体已经结成了牢不可破的价值纽带,成为一个共同体了。如果把各个领主政权比拟为相互排斥的圆圈的话,那么名士集团在这些政权的根底处,结成了彼此相连接的一个圆圈。这都为魏晋士族群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