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脉:权威来自众人的推举
“不务正业”未必不是好事
年轻时的刘邦到底干了些什么,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以及他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的呢?现在我们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经常看到成功者的自述,忆苦思甜,向人们介绍自己当年的艰苦学习、努力工作,还有多么多么用心的社会实践之类的青春历程。其实,多数是假的,是这些成功者对你的忽悠和洗脑,他们自己根本不信这一套。
人们未必在自己年轻时就能预见到自己的成功,就可以针对性地做出长远的计划。只不过,因为自己成功了,才回过头去包装一番,去给那些想追循自己脚步的年轻人洗脑,告诉他们:
“孩子,听我的,按我教你的去做吧,你一定可以成功!”
但是,如果你真的按书中所讲去努力,你可能永远不能成功,而且很有可能背道而驰,成为被成功者利用的工具,因为一些真正可以促使人成功的品质,并不是听起来那么美好和正面。相反,它们可能是常人眼中看起来是缺点的东西。比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这些人们一致批评和鄙视的行为。
刘邦在开始创业之前,就在做这两件事。一是吃喝玩乐;二是不务正业。根据《史记》的记载,对刘邦的“乡下生活”,我们大体可以从中总结出五点:
第一,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其父刘太公说他是“无赖,不治生产”。就是从不下地干活,喜欢喝酒找女人,到了老爸都厌恶的程度。
第二,刘邦“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这段记载表明,刘邦经常带着卢绾跟当地官员一起厮混,神神秘秘,整天不知干些什么,刘家老小上下,也没少对此翻白眼。
第三,当刘邦违反法律时,萧何站了出来,“数以吏事护”之。说明他跟官府有一腿,犯了事有保护伞。这也表明,这时候的刘邦,应该算是一个体制内人士,跟造反这种大逆不道之举扯不上半点关系。
第四,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这是大仇人范增说的,爱财还喜欢美人。假如现在有一个年轻人,爱财如命,迷恋女色,又没一份正经工作,你觉得他有前途吗?肯定对他不屑一顾。刘邦那会在人们眼中的印象,就是这样的,谁也瞧不起他,除了他那帮一起混的哥们。
第五,刘邦还发生了一段婚外恋,有个女人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肥。根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的记载,那个女人叫曹氏,在当地开了一家小酒馆,是个寡妇,除此之外其它的信息就少见了。刘肥这个人我们都有印象,他是刘邦最大的庶子,后来封为齐王,他的封地有七十多座城,凡是说齐语的百姓,都归他管。刘肥的母亲曹氏在历史上记载不怎么详细,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即便她活到刘邦发达,在吕后这种强势女人的阴影下,下场大概不怎么好。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不喜欢刘邦的人便给早年的他勾画出了一副“流氓”形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坑蒙拐骗,贪财好色,还玩婚外情,有了私生子。
这人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黑社会分子,一个纯纯粹粹、不打一点折扣的痞子无赖,混世魔王。
这是刘太公不能接受的。老大刘伯和老二刘仲,都老实本分,热爱劳动,努力赚钱。现在,两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了,而且也都拥有了一份家业,独门立户了。只有自己这个不成器的三儿子刘季,两袖空空,一无所有。不但如此,他对于务农经商等一切正途都毫无兴趣。
每当刘太公跟他谈人生谈理想时,刘邦都会扔下一句话:“你累不累呀?!”笑嬉嬉地甩袖而去,临走前,还要问问老爸的口袋里有没有钱。
儿子如此不争气,刘太公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家门。
如果只是从这些表面迹象看,刘邦显然是一个不怎么成功的人,名声很差。至少在年轻时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风俗习惯去考察,就会发现刘邦这些行为在当时非但不是一种不端行径,反而给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创造了一个很不错的事业基础。
秦汉时期人的精神气质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要注意。秦人尚武,汉人当然也不像今天的人只喜欢读书、考公务员。那时候的人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常有越轨之举,也引以为豪。
刘邦恰好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喜欢读书劳动,被自己的父亲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说明他不走寻常路,如果他学习自己的兄长,恐怕一辈子就只能在家乡摆小摊赚点糊口钱。
他的志向在哪儿?
30岁之前的刘邦会告诉你:“我也不知道。”
但是,当他做了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换句话成了正而八经的县乡级干部以后。他的志向就已经显露无遗了,因为他对于自己这个乡干部的职位是非常不屑的。有一次,他带队送服役的人去咸阳,路上正好碰到了秦始皇出巡。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护卫的队伍长达数里,浩浩荡荡,尽显皇家威仪。路人皆闪避,伏下身子不敢看,刘邦却昂首直视,羡慕地说:
“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这句话,似乎已经预言了他的未来,注定是不平凡的。
大方——好人缘的前提
刘邦并不是无业游民,而是有业不就,主动地选择混世。他既无正当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又要打肿脸充胖子,强装出一副潇洒之相,喝酒玩女人都需要银子,有的还要现金支付。而且他对朋友还极为大方,花钱如流水。那么钱从何来呢?前面我们说了,如果刘太公不给,那他就只有使出撒泼、耍赖等流氓手段来获取了。
刘邦的哥们义气很重,有钱都花在了朋友身上,没有储蓄的习惯。钱财来得快,去得也快,他由此获得了喜好施舍、豁达大度、宽厚仁爱的名声。方圆十里的流氓地痞都崇拜他,搁现在说,就是人气极旺,粉丝众多。而且他性格比较粗放,人情练达,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心理素质又好,虽然遭到了村民和乡人的非议,也不为所动。换句话说,就是脸皮比较厚。这让他比较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刘邦在“大方”的方面是不分穷人和富人的,他见了贫困之人,对钱就绝不吝惜,经常施舍一些食物、银钱给那些乞儿和饥妇。因此,虽然非议众多,但有这一点,乡里人也不敢对他说一些太过分的评语。再加上他和一帮兄弟不光偷鸡摸狗,也为乡邻出了不少力,比如谁家盖房子,他们就去帮忙,谁家丢了东西,他们也去帮着找回来,对付四周的强盗和小偷,这让他逐渐就有了一个很正面的名声。
看起来他的行为很矛盾,但刘邦觉得自己很正常:“我可以吃喝玩乐,偷鸡摸狗,不务正业,别人?不行!这是我的地盘。”
此时的刘邦,已经是一个很有性格和主见的“老大”级人物了,声名自然传到了县政府。县级主管领导对刘邦早就有所耳闻,县衙的各级官吏,也逐渐地注意到了这个出手大方的家伙,对他很感兴趣。这些都是人脉,都是朋友。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刘邦深知此理,运用得当,他很快就在当地积累起了雄厚的人脉。
展示自己的大方是需要成本的,吃饭喝酒就得花钱。天天请人吃喝玩乐,这个钱可不是小数。因为游手好闲没有工作,所以时间长了,刘邦根本无力支付酒钱,他就开始赖账。开始时酒馆的老板非常头痛,没有哪个老板喜欢赖账的客户,因此他有时就不让这家伙进来喝酒,把他关在门外;或者远远见他来了,就赶紧关门。这一招看来是向刘邦的大嫂学的。
但是几次下来他吃惊地发现,只要不让刘邦来喝酒,他酒馆的生意就变差;只有刘邦来的时候,生意才兴隆。这是一个令他感到恐惧的现象,因为刘邦的朋友已经多到了可以影响一家酒馆生意的地步。他去哪个酒馆,他的朋友就跟着去哪儿消费,而且这些人不比刘邦——他们大方慷慨,从不赊欠。
老板顿时想明白了,从此就让刘邦在自己这儿白吃白喝。盈利全靠刘邦的朋友,做个人情给刘邦,顺便还赚足了人气。
刘邦不但大方,还能跟不同的人聊到一块。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没有他不感兴趣的,虽然他不怎么懂,但他有一个绝招,就是喜欢听。不管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用自己真诚的表情告诉你:
“我认为你说的很有道理,我很喜欢听。”
这也是一种大方,而且是非常稀有的大方。这意味着你不但要牺牲自己时间、金钱花在别人的身上,还要“奉献”自己的耳朵、心灵给对方。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可以容忍让别人占自己钱财上的便宜,甚至愿意在物质上施舍别人,体现自己的大方,但决不想拿出自己的耳朵,去安静地听别人坐在自己面前高谈阔论,哪怕一分钟都不想。
你做不到,但是刘邦能做到。
萧何就在这些和他一块喝酒、一起侃大山的朋友当中。这位未来的大汉王朝的丞相、刘邦打下江山和铲除功臣的左膀右臂,现在在做什么呢?他是沛地的主吏,相当于现在的一位县长助理和县委的秘书长。还有一说,他是沛地的县丞,也就是当地的公安局长。不管哪个职位,他都算得上是县令身边最亲近的人,在沛地这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是说,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很厉害的,除了县令他搞不过,其他人都得给他几分面子。
刘邦如何与这样的大人物交上好的呢?就是缘于他性情豪放和大方善听的优点。
史书记载,他与萧何“纵论天下”,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国家大事。说白了,就是在一起喝酒吹牛,讨论咱秦朝的各种新闻。吹来吹去,萧何觉得,这位姓刘的兄弟实在很有趣,我不管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时间长了,萧何就成了一位军师级的人物,因为刘邦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来听听他的看法。
刘邦对萧何说:“只要你认为可行的事,我就能很放心地去做了。”
萧何听了,嘴上表示我可没这么厉害,但心里却很受用。
一个人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能力再强,理想再高远,也少不了周围各种朋友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他能干出一番宏伟的事业。事实上,若是离开了别人的帮助,别说创一番大事业,就是去路边摆个煎饼摊,都会困难重重。
怎样交到货真价实的朋友
如何才能像刘邦这样多交一些货真价实的朋友呢?
首先,必须像刘邦一样,懂得以心换心,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跟人交朋友,就得用自己的“心”去换取别人的信任,使对方知道你是他的好哥们,也是他的贴心人,他才能没有顾忌地把自己的“心”献给你,从而达到“以心换心”,成为心心相印的兄弟。
在这方面,刘邦是一个绝顶高手。几百年以后,他的一个子孙后人刘备,也是一位宗师级的人物。甭管处在什么困境,总有一帮弟兄拼死拼活地把他捞出来,卖力又卖命,能干又忠心。刘家的江山,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这两人共同的做法就是:“在我想让你替我考虑之前,我会先替你考虑。”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刘邦和刘备完全可以说:“我们站在兄弟的肩膀上。”
最忌讳的就是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于口蜜腹剑,成为一个伪君子,虚伪小人。这种人就很难交上朋友,除非他伪装得特别深。交朋友这件事也像创业,就比如一个推销员上门去推销业务,他推销的首先应该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他的产品。因为消费者只有在接受了他这个人之后,才会花钱去购买他的产品。
交朋友、打江山和创业的道理,在这个本质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其次,要求同存异,宽厚仁义。
刘邦性格中的“宽厚”,常人也是很难做到的。人们通常是嘴上原谅别人,嘴上宽厚,心中却小鸡肚肠,不肯容纳别人。人们即便嘴上讲仁义,讲体谅,讲共存,实际上也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变脸比翻书还快。听着是正人君子,看着却是不仁不义。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性格脾气和观点完全一致的人。即便在一棵树上,两片树叶又怎能丝毫不差呢?所以和人相处,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哪怕你是领导,是皇帝,对待下属、朋友,也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拘小节,在小事上马虎一点,在差异上宽容一些。
即便对方确实是错误的,你自己受了冤枉,也要展现自己的宽宏大度。我们与别人总是可以通过交换意见来澄清是非的,最终达到和谐与团结的目的。从刘邦对韩信、对雍齿的很多事情上,我们都能看到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宽厚的一面。
即便他口是心非,恨死了一个人,但在形势需要时,他也能做到“真诚”地宽待和“大方”地体贴、容纳对方。
最后,控制自己的脾气,尊重对方的要求,而且要开朗乐观,能说会道。
一个固执的人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刘邦恰恰与此相反,他从不固执,而且总能保持最大的乐观,也能说会道,和朋友在一起,总是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去听从大家的建议,然后大家一片和谐。这个优点在以后的起兵反秦和楚汉争霸中,无数次地帮助了他,因为他十分尊重属下的要求、建议,最大化地促成了刘邦集团的团结。项羽却独断专行,脾气火爆,使得项羽集团不断地分裂,内乱,最终走向灭亡。
领导者绝不可拥有固执的性情和火爆的脾气。原则可以坚持,但在小节上绝不可顽固不化。交朋友也不可以过度展示自己的个性,或者沉默、内向、木讷寡言。一个人要努力地使自己变得开朗起来,多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善于倾听,逐步地提高交际的能力,才能像刘邦一样,积累到足够的朋友,从而打下雄厚的人脉基础。
可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最关键的人脉。有了这种人脉,你才拥有了创业的基础。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看看刘邦四十岁之前的所作所为,我们就知道此言不虚。
关系到了,事儿就成了
不管刘太公怎么训斥这个“无赖”儿子,怎么想尽办法贬低他的能力,打击他的信心,以图让他滚回家来好好过日子,刘邦仍然我行我素,毫不在乎。后来,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亭长。
亭长,就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是秦帝国当时最基层的小吏。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馆长兼派出所所长,专门负责过往出差官员的住宿,并且兼管地方的治安。在当时的秦朝,亭是一种准军事机构,有标配的武器,比如弓弩、刀剑、甲具和盾等。亭长的职务通常也由军人或退役的帝国军官来担任,因为这是一个武职,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又有保护路过官员的重职,由县委办公室直接统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当上了这个公务员,就给了刘邦接触当地大人物和名门望族的很多机会。后来刘邦就如法炮制,通过结交一个又一个有权势的朋友,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在古代,名声对一个人很重要。名声怎么获得呢?除了在穷人眼里要留下好印象,在当地士绅阶层的心目中更要得到一个好评价。刘邦很成功地做到了。这为他成为一代帝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他起家时的班子成员,大多数都是在这时候结识的。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樊哙。
说到樊哙,就不能不提一句老话:“仗义多皆屠狗辈。”没错,这话放到樊哙身上,就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第一,樊哙这人特别仗义。
第二,樊哙是卖狗肉的,是个屠夫。
他这辈子干过的最出彩的事,就是在鸿门宴上力护刘邦。项羽看见他也很喜欢,因为这小子把盾牌把地上一扔,抽出刀来,就把生猪肉一片片地割着吃,将帐内的众豪杰惊掉了下巴。吃生猪肉,你敢不敢?反正我不敢,保准第一口就吐,但樊哙吃得不亦乐乎。项羽见了,又惊又喜:“真豪杰也!”马上赏酒给他喝。
项羽这意思是说,在这个大帐内,我终于看见了一位真英雄。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想把刘邦一剑捅死。就是这位樊哙,推翻帐外的卫士,直冲进内,搅黄了范增的计划。后来,樊哙自然是一直忠心无比,杀敌立功,被封为舞阳侯,而且他还娶了吕雉的妹妹。
刘邦这人贪吃,尤其是极爱吃狗肉。除在家中做着吃外,他还常到街上和卖狗肉者家去吃。沛邑那时卖狗肉的店铺,他几乎都去吃过。其中就有樊哙的狗肉店。刘邦最喜欢到樊哙这儿来吃。吃完了,没钱付账就赊欠,饭量又大,有时拍拍屁股就走,吃白食。樊哙几乎天天都向他要帐,要了昨天的,今天又欠下了,越欠越多。樊哙小本经营,利润不大,日子一长就吃不消了,眼看有被刘邦吃破产的危险。
为了躲避这个无赖食客,樊哙做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搬家。我惹不起,但我还躲得起。
他曾经把自己的店从河西搬到了河东。但是没用,不到两天,刘邦就渡过河找来吃。由于常吃常欠,刘邦时间长了,就欠了樊哙一大笔狗肉钱。据说,欠下的这笔钱可以在当地买套小院了。与此同时,因为刘邦是亭长,他经常光顾的店铺,附带着就领来了许多人,包括他的那帮狐朋狗友。所以,随着刘邦欠下的肉钱越来越多,樊哙的生意其实更兴隆了,因为附带的收入特别多,县衙的公款消费,也经常安排在他的店,吃完就付现金,让他的店发展很快。
因此,他俩就成了一对好朋友。
刘邦这个亭长的职位,当然也不是凭白无故就靠自己的能力当上的。事实上,这份工作的获得,正是因为人脉的力量,缘于萧何的举荐。
沛县成立起来后,按照十里设一亭的建制,就把县城这一带地方设为泗水亭。因为紧靠泗水河,这里人口聚集,物产丰富,热闹非凡。但是热闹的地方就有是非,这里打斗不断,盗贼蜂起。对此,县令曹德很是头疼,他就想安排一个合适的人选去管理这片地方。
萧何一看机会来了,极力向曹县令推荐刘邦来担任泗水亭的亭长,说:“老爷,能管好泗水亭这个地方的,非刘邦莫属。”
对刘邦,县令当然是有印象的,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人不靠谱吧,他不是整天都聚众斗殴吗,而且以前还差点吃上官司。”
萧何只好如实回答:“正是他。”
县令摇头道:“那怎么行呢,一个好惹事生非的人,岂能维护好一个地方的太平?”
萧何赶紧替刘邦洗地,说:“据我观察,这个人本质并不坏,不偷不抢,不恃强凌弱,欺男霸女,只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而已,如果有人能约束他,我看他一定能为百姓办些实事。”
“恐怕不那么简单,还是再考虑考虑再说吧。”曹县令否定了萧何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一大早就有众多的百姓跑到县衙来反映情况,有的说昨天夜里都被强盗抢了,丢失的有粮食、衣物、器具等,有的说走在路上自己的钱就被夺去了,这是一伙很厉害的强盗,四处为恶,专挑善良的人下手,根本就抓不到。
萧何又赶紧进言:“长官,泗水亭的亭长必须抓紧安排了,不然城里没人看管,以后还不知会发生什么案件。”
“哪有合适的人选?”县令很头疼,眉头紧皱。
“刘邦就不错,只是您信不过就是了。”
县令叹口气说:“小萧,不是我信不过,实在是怕他给惹出乱子来,到时不好收场。”
“我向你保证,他不会的。再说,干这种事,太规矩的人也干不了。”萧何进一步说道。
县令被打动了,沉吟道:“既然你反复推荐,那就让他试试吧!不过你要告诉他,干不好,就连你也要受牵连,到时拿你俩一起问罪。”
县令此言,合乎法律。因为连坐之法,一直是秦帝国的主流法规。
就这样,在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才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作为派出所的负责人,他上任后的第一要务,就是维护地方的安定,保民安民,不使平民百姓受到盗贼的侵扰。所以,上任之初,刘邦得尽快做出点业绩来,不然不光他无法交待,萧何在县令那儿也说不过去。
刘邦就把一帮兄弟召集到了一起,开会讨论怎么才能做出点成绩来:“经过萧先生的推荐,县令让我做泗水亭的亭长。我们这块地方老是出事,能不能干好,还得靠各位的帮忙,不知你们想不想跟我干呢?”
“全听您吩咐!”兄弟们回答得十分干脆。
刘邦一拍大腿:“好,那我们就主抓八个字:惩治刁民,防灾防盗。”
他把这帮平时一起吃喝的兄弟召集起来,又从社会上招募了一些人,便编成了一支多达几十人的亭管队伍。他希望以这些人为基础,替他把差当好,把地面管太平了,好给县令和萧何一个交待,表明“我刘邦确实是值得信任的,是有能力的”。
人虽然有了,但问题也来了:
第一,这些人虽然对他忠心耿耿,但都没有报酬,属于白干活。县里负担不起这么多人的开支,吃喝拉撒全靠刘邦一个人。短时间可以,时间一长,他就撑不住了。没钱发,兄弟们也有人坚持不住了,毕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哪有不领工资白出力的道理。
这表明,薪水问题不解决,团队就建立不起来。精神力量再大,也不能当饭吃。
第二,刘邦成天带着他们蹭饭吃,街上的饭馆时间长了也受不了。虽然这些酒馆老板嘴上不敢说什么,背地里捣点乱还是能做的。比如,他们把饭做得越来越差,让亭管们无法下咽,一吃就吐……人民智慧是无穷的,把菜做得好吃不容易,做成一堆屎还是不难的。
天下虽有免费的蹭饭,但却没有永久免费的午餐。如果利益不能互绑,协调机制不建立,你和客户之间就达不成共识。
因此,刘邦的队伍很快就士气低落,市面上出了抢劫案,他也侦破不了,周围盗贼丛生,天天过节,他和兄弟们大眼瞪小眼,拿他们没办法。一时之间,沛县城内鬼哭狼嚎,众人惶惶不安。
“如此下去,肯定不行啊!”刘邦自觉很没面子。他苦思冥想好几日,终于想出了一条路子:要干活,没有人不行,要有人,就得有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说白了,这笔经费,得从老百姓的身上出。
既然我是为客户服务的,那么就明码标价,让客户花钱买平安。
他马上算了一笔账:亭管队伍一共二十多个人,每人每天吃二斤粮食,一年也就一万多斤。沛县城里有几万人,每人每年只需要拿出一斤粮食给他,他这亭里的用人开支的一切费用就都有了。既替衙门省一大笔钱,又为百姓做了实事,还让自己的这帮兄弟有了稳定的口粮,可谓一箭三雕。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了亭内的各家大户和族长商量,把自己的这个收费标准公布于众。因为最近县城总是遭抢,大户们正头疼,小户们也急着求个平安,所以大家对刘邦的条件一致同意。他很快把这一措施付诸实施,不仅日常费用绰绰有余,连给县令送礼的钱都解决了。
县令很高兴,他的上司很满意。
萧何也高兴,他的伯乐很满意。
兄弟们更高兴,他的团队建立了。
城内的百姓和大户也觉得划算,客户的需求也满足了。
刘邦用这一招,解决了所有问题。他的亭管队伍正规地运作了起来,日有值班,夜有巡逻,特别是对一些打架斗殴、偷偷摸摸的坏人进行了严管和重罚,使得城内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几个为害乡里的盗贼团伙,在几年的时间里都被他一网打尽,泗水河畔成了一块太平之地。
站在兄弟的肩膀上
在他的这个团队中,已经有了萧何、周勃、夏侯婴、灌婴、曹参、王陵和樊哙等几名非常关键的重要人物。通过几年的协作,刘邦的人脉力量,初步地开始展示价值。县令对他也越来越信任。
除了萧何与樊哙之外,其他的几个人物也非同小可,比如夏侯婴。我们知道,这个家族的势力一直到了东汉末年仍然十分强大,皆因为在汉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夏侯家族为老刘家的天下出了大力,因此世代封侯,拱卫汉室。
夏侯婴和刘邦也是同乡,刘邦当亭长时,他是沛县的厩司御,也就是县政府车队的车夫,公车司机,经常接送往来的官员和重要客人,传递文件。工作需要,他与刘邦往来较频,两人意气相投,就成了朋友。后来夏侯婴晋升为县政府的小吏,进了萧何等人的圈子,与刘邦也就更熟了。
两人还发生过一次误伤事件。有一次,刘邦与他练剑,不小心伤到了夏侯婴,被人举报了。按照秦律,官吏伤人追究更严,就算你俩是游戏也不行。在法庭上,刘邦不承认自己伤了小夏,小夏当然也一口否认老刘伤了自己。两人很团结,守口如瓶。虽然上面派下来的调查人员用鞭子把夏侯婴抽了个半死,还在号子里关了好几个月,最终也没能审出真相。
老刘和小夏最后都脱了罪责,经此一事,二人就成为了生死之交。
刘邦起兵后,夏侯婴随同一起造反,始终跟在刘邦左右,是他的专用司机,替他驾车——比如刘邦千里迢迢跑进韩信军营夺了他的兵权,当时驾车的就是夏侯婴,可见他在老刘心目中的位置。后来他被封为昭平侯,做了汉帝国的交通部部长——太仆一职,位列九卿,世代尊荣。但是夏侯婴对此并不在乎。
他每次见到刘邦,都会热泪盈眶地说:“陛下,我还是怀念给你开车的日子啊!”
刘邦听了,十分感动,对他也更加信任。
曹参作为萧何死前指名推荐的接任丞相,其地位当然也不可小视。他也是沛县之人,同乡中的一员。曾经做过狱掾,就是监狱管理人员,与萧何、刘邦堪称铁三角关系。史书说他们几人“居县为豪吏矣”,就是指他们有权有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关系网,成为了当地很强的势力。
在建立汉帝国的过程中,曹参深受重用,功劳极大。人们多认为他是首功之臣,功在萧何之上。只不过,由于刘邦对萧何的偏爱,才排在了萧何之后。为了这事,曹萧二人的心里都不舒服,算是一个小小的过节。
到萧何死时,曹参正在外地,是封国齐国的丞相。听到这个消息,曹参马上说:“赶紧给我收拾行装,我得赶回长安,因为我要当中央的丞相了。”仆人小声议论:“咱们老爷是说梦话吧,萧丞相与老爷素有过节,怎会将相位让于他呢?”
曹参听了,不以为然,只说:“过几天你们就知道了。”
果然,萧何临死前向皇帝推荐的自己的继承人,就是曹参。这说明,两人虽在功劳的大小上有所分岐和争端,但在大事上,一点都不糊涂。
周勃的祖上是河南人,后来才搬到了沛地。他年轻时靠编织蚕具为生,卖不了几个钱,就兼职干点吹鼓手的工作。不要误会,这个吹鼓手不是去给人当网络炒手,而是给那些有红白之事的人家吹吹打打,算是一个业余的音乐家。
他还参加过军,当过弓手。所以在射箭方面,他是很有资历的,射得又远又准,另外军事素质也极强,有勇有谋。随刘邦起兵反秦后,他南征北战,立下大功;汉朝建立后,他又率军平定诸王之乱,替刘邦干掉想叛乱的功臣,战功赫赫。
刘邦对周勃的评价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后来的事实印证了刘邦的眼光,周勃为人朴实忠厚,正直无私,从不谋取私利,作战勇猛,又颇具谋略,是十分值得信任的军事统帅。当然,周勃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和刘邦一样,就是不喜欢文人,最烦儒生讲话时绕来绕去。每次跟知识分子讨论问题,周勃总是先对他们丑话说在前:“有屁快话,有话直说,不要绕弯子!”
周勃病死后,谥号武侯。他的儿子周亚夫继承其爵位,被封为条侯。周勃的这个儿子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三军统帅,治军严明,作战勇敢。后来在汉景帝时期,周亚夫承受重任,领军出征,平定了史上有名的“七王之乱”。
任敖是刘邦在亭长任上的另一个深交。他当时和曹参一样,也在监狱任职,属于刑事系统的公务员。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义重云天。不但讲义气,他的脾气还很大。刘邦后来亡命山中时,吕雉被官府叫去问话,还被关进狱中,受到了很不好的待遇。这个很显然,作为一个年轻女人,被关进监狱会受到什么待遇?想必没少有人去进行骚扰。任敖知道后,大怒,上去就把主持这个案件的狱吏打伤了。
为保护大哥的女人,他义不容辞,不惜犯下刑事案件。可见他的忠义。
起兵后,任敖马上响应入伙。后来他被封为广阿侯,做了上党郡守,就是上党郡这个地方的首长。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首相,让他主持帝国的司法政务。对他来说,这是吕后对当初狱中相救之恩的回报。
王陵这个人,格外值得一提,因为在刘邦这些同乡起兵的兄弟朋友中,他是比较特殊的。首先,他的身份地位比较高,家庭背景很牛,远非萧何、刘邦等人的家庭可比。王陵又喜欢意气用事,说话不会拐弯,总喜欢说实话,所以名气很大,对刘邦的态度也不怎么样。他的年龄比刘邦小,但刘邦却拿他当大哥,以兄长的礼节对待他。这充分说明了刘邦的器量之大。但是,王陵一点不买账。他瞧不起刘邦,也不想跟着他干。
所以,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时,王陵的心理很失衡,于是自己聚集了几千人马,跑到南阳,拒绝刘邦的邀请,就为了证明自己比刘邦强。
其次,王陵后来投入刘邦的阵营,和项羽有关,算是又一位被项羽逼走的豪杰(另一位是韩信)。当楚汉相争的局面形成时,王陵还在外面坐拥人马观望,项羽就盯上了他,派人把他的母亲绑架过来,好吃好喝地养着,希望她劝降王陵。
王陵听说后,派人来看望母亲。王母是个很刚烈的女人,对来人说了这么一段话:“虽然我儿子不服气汉王,但在我看来,将来能得天下的一定是汉王刘邦。请你们替我转告王陵,不要犹豫了,赶紧去效忠汉王,千万不要因为我而犹豫不决。为了让我儿速速决断,我这就去死!”
说完,王母就用一把剑自己抹了脖子。
这个不幸的悲剧发生后,项羽的处置十分不当。他的表现不是悲伤,而是愤怒。项羽传达了一个命令:“把这个老太太的尸体扔进大锅,给我煮了!”
王陵得知消息,差点疯了。他拔剑乱舞,指天发誓:“天必助我,灭你项羽!”立刻宣布,投身于刘邦,铁心跟着这位以前自己瞧不起的老乡干革命。刘邦对他相当重用。建国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成为刘邦临死之前的托孤大臣之一。到汉惠帝时,王陵还接替曹参做了帝国的右丞相。
这些人,还在沛县混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看得上他们呢?似乎没什么人觉得他们有出将入相之才,有治国平天下的能耐。但是刘邦就能与他们结交,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些不同性格、才华迥异的各型人才建立稳固的关系,建成一个强有力的圈子。
这就是寻找和编织人脉网的能力。一个本身就富有潜质的人,如果有人赏识、举荐、提拔和栽培他,要比一切全靠自己努力向上爬来得轻松、迅捷而且有效果。同样的才能,同样的一个人,面临相同的情况,但却遇到了不同的老板,不同的人脉,往往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悬殊很大的结局。这就是有没有人脉推荐的差异。
必须遇到赏识你的人
刘邦幸运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人,也能够碰到愿意栽培和举荐他的人;同时,他还有一帮可以与自己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的富有能力的朋友、兄弟,并且这些人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忠实下属。
很多人都相信爱拼才会赢,但现实中,多数人却是拼尽了全力也没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贵人的相助,没有人脉的力量在下面进行推举。这表明,即便是刘邦这样的强人,在攀登个人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的相助也是不可或缺。很显然,萧何就是刘邦人生道路上,第一份职业的赏识者,更是他的“贵人”。
有人做过统计,90%的中高层领导有被贵人提拔的经历;80%的总经理要得贵人赏识才能坐上宝座;自行创业成功的老板100%地都受恩于某些贵人的相助。“贵人”可能是某位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人心仪亟欲模仿的对象,他无论是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
因此,这种宝贵的人脉,他也许是你的师傅,也许是你的教练,或者是你的推荐人。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你认为贵人最看重你的什么”这一问题上,47.5%的人首选人品,37.9%的人选择工作能力。在职场,在商界中,免不了要面对各种经济和利益的往来争夺,如何处理?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质,这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做事就不会偏离太远,就能赢得人们的信服。
刘邦虽然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小混混,看起来“不务正业,胡作非为”,但他的人品绝对没有问题。萧何是如何看中他的呢?就凭他四处结交好友,宽容大方的处事方式和性格,是他的人品。
通常来讲,擅长交际的人是很容易成就大事业的,擅长交际又品格高尚的人,则更容易做成大事。萧何敢跟县令拍着胸脯保证,还不是在拿刘邦的人品做担保?否则他也不会推荐刘邦给自己惹祸上身。
争取到多位贵人的提拔,许多人脉的共同帮助,可以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这是人脉的乘数效应。因为这些贵人和宝贵的人脉之间也有联系,他们之间的交流,可以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对你的良好印象,来共同对你进行帮助和提拔。如果只有一个有力的人脉,可能就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
一个人没有得力的人脉,就难成气候,但要拥有人脉的力量,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自己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是不是千里马,跑起来才能看出来。
结合刘邦的情况来看,如果你正打算为自己寻找一名“贵人”,以下三条是你必须谨记的:
1.选择一个令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在心里面十分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对方的权势而去搭他的顺风车,否则早晚会走到分裂对立的那一天。真到那天,你就惨了。
2.摸清楚对方帮助和提拔你的动机。因为总有些人并不是真心实意帮助你的,他们不过是找些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万一出了事,你不仅捞不着好处,还可能成为他的替罪羊。
3.一定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很多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就想双手遮掩过去的足迹,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我自己……”,比如现在的某些名人。他们在成功后就过河拆桥,一脚踢翻别人对他的帮助和照顾。如果不想被别人指着鼻子大骂“忘恩负义”,你可千万别做这种事!
每件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去做许多事,去结交那些潜在的重要人脉,并且把他们纳入到自己的圈子里,或者成功地借助一个平台把圈子建立和团结起来。但往往因为心态和眼光的原因,许多人却把握不了这些机会和人脉。
强势的人脉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你的价值吸引而来的。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能力和信誉度,高质量的人脉将会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