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东融合推拿治疗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一指禅推拿疗法

“一指禅”原是佛家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传说一指禅推拿最早创始人是宋朝天龙和尚,但已无确切文字查考。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河南李鉴臣传授此术。其门人丁凤山先生尽得其传,他是江苏江都人氏,生于1842年,卒于1915年。

丁氏一生勤学苦练,精于一指禅推拿,在江浙地区发展成一大流派。丁氏门人有王松山、钱福卿、丁树山等十余人,他们的手法及临床各有千秋,有擅长罗纹推法,有擅长于缠法,有擅长治内科疾病,有擅长治外科疾病,有擅长治儿科疾病等。朱春霆、王纪松、丁季峰等诸位先生是上海一指禅推拿嫡传者,他们多年来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一指禅推拿是江南地区的一大学派,它的手法特点是柔和深透,刚柔相济,动作细腻,接触面小,取穴准确,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捻、搓、缠、揉、摇、抖、拘、抹等。

一、一指禅功

一指禅功推法是一指禅推拿学派的主要手法。医生可以用拇指的指峰罗纹、偏峰(桡侧)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作左右来回摆动。手法的要领在于“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图1-1)。医生全身应该“含胸、拔背、呵腰、臀收、少腹蓄”,放松肩、肘、腕、掌等各部位(图1-2)。推时行如直线,不得任意歪斜。用力时要做到重而不板,轻而不浮,蓄力于掌,发力于指。初学者先在沙袋上练习,待有一定指力后再在人体上练习。

图1-1 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

图1-2 医生全身“含胸、拔背、呵腰、臀收、少腹蓄”,放松肩、肘、腕、掌等各部位

操作

1.沉肩:肩关节放松,不要用力耸起(图1-1、图1-3)。

图1-3 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姿势——耸肩

2.垂肘:上肢放松,肘关节下垂,略低于腕部(图1-1)。

3.悬腕:腕部放松,手掌自然垂屈(图1-1)。

4.指实:拇指能着实吸定,不能飘浮或来回摩擦(图1-4)。

图1-4 指实——拇指吸定,不能飘浮或来回摩擦

5.掌虚:拇指吸定部位后其余四指及掌要放松(图1-5)。

图1-5 掌虚

 蝴蝶双飞法:蝴蝶双飞法操作是一指禅功在脸面部和颈部常用的双手操作手法。操作要领在于沉肩、垂肘、悬腕、指实。两拇指罗纹面吸定风池穴位,以腕关节旋转摆动带动指掌部位摆动。两腕同时摆动或相互交叉摆动,状如蝴蝶飞动,摆动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图1-6)。

图1-6 推风池(蝴蝶双飞)

推印堂法:用右拇指罗纹面或拇指桡侧偏峰吸定印堂穴,以腕关节旋转摆动带动指掌部位摆动,操作要领及摆动频率同蝴蝶双飞法(图1-7)。

图1-7 推印堂

功效

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等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头痛失眠、胃痛、慢性腹泻、高血压、各种关节酸痛等疾病。

二、拿法

拿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者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提捏(图1-8、9、10)。

图1-8 拿风池

图1-9 拿肩井

图1-10A 拿委中

图1-10B 拿承山

操作

手法由轻而重,不可一下子用暴力。要指面着力,动作连绵。

功效

具有疏经通络、醒神开窍、解痉镇痛、发散风寒等功效。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头痛、颈项强直及周身关节疼痛等辅助手法。

三、点法

点法操作和按法相类似,只是着力点比按法小,刺激也较按法强,常用于骨隙缝及肌肉丰实的部位。临床上有拇指端点、食指中节点(或中指中节点),尺骨鹰嘴点。

操作

1.拇指点: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体表,垂直用力(图1-11)。

图1-11 点风府

2.食指中节点:食指屈曲用中节点着力于体表,垂直用力。也可改用中指中节点(图1-12)。

图1-12 点肩贞

3.尺骨鹰嘴点:用尺骨鹰嘴点着力于体表,垂直用力。此法刺激量最强,适用于肌肉丰实的部位(图1-13)。

图1-13 点环跳

功效

具有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病症。

四、按法

按法就是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逐渐用力按压,从而达到治病目的。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

操作

1.指按法:用拇指端点由轻到重垂直而持续地按压体表(图1-14)。

图1-14 按肩井

2.掌按法:用单掌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图1-15A、B)。

图1-15A 掌按法

图1-15B 掌按法

功效

具有开窍通闭、化瘀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脘痛、头痛、肢体酸麻等病症。

五、缠法

操作

在推法的基础上以每分钟200次以上的频率进行快速而熟练的操作(图1-1)。

功效

具有镇静安神、消肿散结、宽胸理气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失眠、小儿斜颈、喘咳胸闷以及外科疮疡等病症。

六、揉法

用手指、手掌大鱼际、掌根部分着力于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作圆形或螺旋形移动。

操作

1.指揉法:用拇指或中指,或食、中、无名三指指面按在一定部位或穴位,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带动前臂作旋转揉动(图1-16、17)。

图1-16 拇指揉肺俞

图1-17 食、中、无名三指揉法

2.掌揉法:用大鱼际或掌根着力于某一部位或穴位,动作要领和指揉法相同(图1-18、19)。

图1-18 大鱼际揉法

图1-19 掌根揉脾俞

功效

具有理气止痛、建中和胃、消肿散结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胸闷、泄泻、便秘等病症。

七、摩法

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作环形抚摩(图1-20、21)。

图1-20 食、中、无名指摩法

图1-21 摩腹

操作

动作轻柔,压力均匀,频率可掌握在每分钟120次左右。

功效

具有健脾理气、消食导滞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脘腹胀痛、消化功能紊乱等病症。

八、搓法

操作

两手掌相对挟持四肢或躯干某一部位作上下相反方向来回快速搓揉(图1-22、23、24)。

图1-22 搓上肢

图1-23 搓肩

图1-24 搓下肢

功效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等功效,是辅助手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胸肋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的病变。

九、摇法

两手托住被摇关节的前后,借助患者肢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予以被动性摇动。

操作

1.摇颈:病人正坐,医生一手扶其头顶,另一手托住下颏,作左右上下缓缓摇动(图1-25)。

图1-25 摇颈

2.摇肩:医生一手固定病人的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握其手指,作肩关节旋转摇动。或一手固定病人患肩,另一手托其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图1-26A、B)。

图1-26A 摇肩

图1-26B 摇肩

3.摇髋:病人仰卧,医生一手握其足跟,一手按其膝盖,然后将其髋膝关节屈曲90°,作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运转数次(图1-27A、B)。

图1-27A 摇髋(屈髋屈膝)

图1-27B 摇髋(顺摇逆摇)

4.摇踝:医生一手托住病人足跟,一手握住足前掌,作踝关节环转摇动(图1-28)。

功效

具有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颈椎、腰骶及四肢等关节病变。

图1-28 摇踝

十、抖法

操作

医生双手握病人患肢远端,连续用力作小幅度的波浪式的上下颤动,使医生手中的力直达病人肩部(图1-29)。本法常与搓法配合运用,一般作为治疗结束时的辅助手法。

图1-29 抖肩

功效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滑利关节、放松肌肉等功效。

十一、抹法

操作

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左右来回移抹(图1-30)。

图1-30 抹额

功效

具有疏通经络、醒脑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眩晕、头痛、项强、肌肤麻木等病症。

十二、抅法

操作

以食、中两指并拢微屈,用食指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桡侧缘紧贴皮肤,着力连续的抅抹称之为抅法(图1-31)。

图1-31 抅法

功效

具有平肝镇静、醒脑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常配合抹法、拿法治疗眩晕头痛、失眠多梦、面瘫等病症。

十三、捻法

操作

用拇、食二指罗纹面挟住病人的手指或足趾,进行快速而灵活的搓揉(图1-32)。

图1-32 捻指

功效

具有通利关节、舒筋活络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小关节胀肿、屈伸不利等病症。

十四、捏法

操作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指腹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挟住病人的某一部位,相对用力进行挤压(图1-33)。

功效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解痉松肌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四肢背脊,如肢体酸楚麻木、消化功能紊乱等。

图1-33 捏法

十五、踩跷法

操作

病人俯卧,胸部和大腿膝关节上方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医者双手扶住预先设置好的横木或金属拉手的装置,以便能控制自身体重及踩踏时的压力。医者踮起足跟,用足掌前端作轻柔的上下弹压动作,力度和节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患者配合呼吸,弹起时吸气,下压时呼气,切忌摒气(图1-34)。

患有骨质疏松及体质羸弱者不宜使用此法。

图1-34 踩跷法

功效

具有活血通闭、松解粘连等功效。临床上仅用于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脊椎炎等病症。

十六、掐法

操作

用拇指指甲按压病人的一定的穴位,又称爪切法(图1-35)。

功效

具有解痉开窍、行气活血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晕厥、小儿惊风等病症。

图1-35 掐人中

十七、拨法

操作

手指罗纹面按压病人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作来回拨动,又称弹拨法(图1-36)。

图1-36 拨手三里

功效

具有活血止痛、解除粘连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作辅助手法。

十八、

法推拿是临床上用得较多的手法,它是由丁季峰老师在继承祖传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发展而成。法推拿的特点是用小鱼际外侧吸定人体一定的部位,以加大腕关节活动范围来带动手背活动。这种手法接触面大,刺激力量强,适用于胸腰背部、四肢、头部、颈部等。临床上适应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症等。

为了正确地掌握法的操作,提高临床疗效,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使法的刺激量持久有力,柔软深透。初学者可以在沙袋上练习。

操作

医者肩部放松,小鱼际外侧部位吸定病人的治疗部位,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手背来回动,往返用力要均匀(图1-37A、B)。

图1-37A 法( 法起势)

图1-37B 法(腕关节来回摆动)

功效

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除痉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病变。

十九、振法

振法分指振法和掌振法两种。

操作

1.指振法:用手指指端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背肌肉紧张用力,连续产生快速颤动,指端要吸定(图1-38)。

2.掌振法:用手掌着力于体表。其动作要领和指振法相同(图1-39)。

功效

具有化瘀消积、和胃健脾、理气导滞等功效。

图1-38 指振法(指振中脘)

图1-39 振腹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胸闷腹胀等病症。

二十、扳法

扳法是医生常用的推拿手法之一。医生用双手将病人的颈腰椎关节部位向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

用同样手法,可以作左右换位扳动。对颈腰椎有骨质病变者,禁用扳法,避免医源性事故。

操作

1.颈椎扳法

(1)病人头略前屈,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颏,一手扶住病人脑后,将头向一侧慢慢转动,转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可以听到“咯咯”响声,但不要过分强求有响声(图1-40A)。

(2)病人正坐在较低的凳子上,颈微屈,医生一手拇指指顶按住颈椎棘突,另一手上臂以肘部托起病人的下颏,手掌绕过耳后扶住枕骨,用力将颈椎慢慢向上扳伸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位置时,随即作一扳动,可以听到“咯咯”响声(图1-40B)。

图1-40A 颈椎扳法

图1-40B 颈椎扳法

2.腰椎扳法

(1)腰椎斜扳法:病人侧卧位,下肢伸直,上肢向腹部屈曲,医生一肘部或手部置于病人肩前,另一肘部置于病人臀部,同时用力将病人腰部作相反方向扭转,而扭转到最大限度时,猛力作一扳动,此时,可以听到“咯咯”响声(图1-41)。然后病人翻转身,医生站到另一边,用同样手法操作一遍。

图1-41 腰椎斜扳

(2)腰部旋转扳法

A.直腰旋转扳法:病人正坐,医生双腿挟住病人一下肢,一手挟住病人肩前,另一手挟住病人肩后或伸过病人腋下,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可以听到“咯咯”响声(图1-42)。换一边,以同样手法操作。

图1-42 直腰旋转扳法

B.弯腰旋转扳法:病人正坐,一助手在病人一侧,帮助固定病人下肢。医生坐于病人后侧方、一手拇指指端顶按住需要扳动的棘突,另一手穿过病人腋下,勾按住其颈项,然后将其腰部前屈,侧弯旋转;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按住颈项的手同时用力下压,肘部上抬,另一手拇指用力顶压棘突,协同用力作一扳动,使腰椎能作最大幅度旋转(图1-43A、B)。换一边,以同样手法操作。

图1-43A 弯腰旋转扳法

图1-43B 弯腰旋转扳法

3.腰部后伸扳法

病人俯卧位,医生一手托住病人两膝,一手按压其腰部,两手同时协作用力,待腰部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作一相反方向的扳动(图1-44)。

图1-44 腰部后伸扳法

功效

具有舒筋活络、滑利关节、纠正小关节错位等功效。

颈椎扳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落枕、颈项强直、颈椎错缝等病症。

腰椎扳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及肥大性脊柱炎等病症。

对患有骨赘、骨结核等病人禁用此法。

二十一、背法

操作

医生和病人脊背相靠,肘弯挽肘弯(图1-45A),将病人反背离地(图1-45B)。然后,医生弯腰屈膝,将尾骶部顶住病人腰部,并左右晃动腰骶,使病人腰和下肢部放松,紧接着医生蓦地伸膝挺直,用尾骶部将病人腰部悬空弹起,作颠簸震坠动作(图1-45C)。

医生伸膝和挺臀动作要协调一致,尾骶一定要抵住病人的腰部。做完手法,医生可以搓揉病人双侧腰眼。

施法前跟病人说清楚操作步骤,取得病人的配合。

功效

图1-45A 背法

图1-45B 背法

图1-45C 背法

具有理气活血、松弛椎体、纠正小关节错缝等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二十二、牵拉法

用对抗的力量拔伸关节肢体,使其松解,故也叫“拔伸法”。

操作

用力平稳持续,可根据病人忍受程度,不可粗暴行施。

1.颈椎牵拉法:病人正坐。医生立于病人身后,双手捧起病人头部,掌根托住枕骨,拇指按住耳后乳突,其余四指捧住下颌,并用两前臂分别压住病人两肩,缓缓用力上提(图1-46)。

图1-46 颈椎牵拉法

2.腰椎牵拉法:病人俯卧屈肘。医生立于病人头前,两手环抱病人腋下,助手握住病人下肢两踝上,双方同时缓缓用力对抗牵拉。不可粗暴,以病人能忍受为宜(图1-47)。

图1-47 腰椎牵拉法

3.肩膝对牵法:病人仰卧将右膝屈起。医生站在病人右侧,右手扶握病人膝盖,左手握住病人左臂手腕,手向后斜拉,膝向前斜推,同时用力,连续间歇牵拉5~10次。然后,医生站到病人左侧,病人将左膝屈起,医生左手扶其膝盖,右手握病人右臂手腕,用同样方法操作(图1-48)。

4.指关节牵拉法:医生一手握病人手腕,另一手捏病人指端,同时对抗拔伸(图1-49)。

功效

具有松解粘连、纠正错位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颈椎、腰椎、关节粘连、错位等病变。

图1-48 肩膝对牵法

图1-49 指关节牵拉法

二十三、梳法

梳法是指掌面抚摩于体表,形如梳理,故叫“梳法”。常用于胸腹部。

操作

以手掌平贴体表,作上下抚摩梳理,两手连续交替操作。每分钟约100次左右。操作时手腕及掌面放松自如,轻快柔和(图1-50)。

图1-50 梳法

功效

具有疏肝解郁、消食导滞、理气和中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胸闷纳呆、胁肋胀痈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