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讲作文:高考论述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讲 了解论述文

本讲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论述文的基本特点,形成对论述文的初步认识,以便开展后续学习。

一、概念

所谓论述文,指的是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观点、立场的一种文体。

论述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我们熟悉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六国论》等,都属于论述文。

二、论述文三要素

论述文有三个要素,分别是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

论点是文章要表明的观点、态度。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新颖。“正确”“鲜明”是基本要求,“新颖”是提高性要求。

1.正确

“正确”的内涵可从两方面理解:

(1)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是高考写作“基础等级”的要求之一。对中学生写作而言,“正确”指文章思想健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符合道德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论述文具有说服力的基本前提是论点本身正确、思想健康,否则就算说得天花乱坠也难以服人。如“只有高人一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考分是证明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点就不能说是“正确”的观点。

(2)相对正确

所谓“正确”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并不要求必须是唯一真理。比如苏洵《六国论》中表达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并非真理,但有道理。比如“生无所息”这个观点既可以视为错误观点(把“息”理解为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也可以视为正确观点(把“息”理解为懈怠、懒散),就看写作时如何定义、理解“息”的内涵。

2.鲜明

论述文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观点不明确有两种情况:一是态度不明确,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骑墙态度,和稀泥,没有鲜明的立场;二是论说范围过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

比如下面这段话,就缺乏鲜明的观点:

对于预测,我们要相信,比如大数据时代下,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比较准的。但是天气预报有时也是不准的,所有预测都相信,就是傻子。让算命先生预测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对结果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3.新颖

在正确、鲜明的基础上,论点要追求新颖,勿老生常谈、浅薄平庸。

所谓“新颖”就是观点具有启发性:或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或见解独到,使人豁然开朗;或观点辩证,使人读后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能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等等。

如何做到观点“新颖”呢?

一要重视思维的广度,对作文材料多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特别是对普遍认同的说法,可在不违背作文题导向的情况下多进行反向思考。

例如针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传统的立意是“不思进取,难有所成”,新颖的立意可以是“坚守平凡,爱岗敬业”。倘若抓住撞钟是和尚的职责,那和尚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好枯燥、平凡的工作,就成了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

二要重视思维的深度,对作文材料的浅层主旨做进一步的深层思考,从而以超出一般人的思维深度,获得“新颖”的论点。

例如针对“即使拿走我现在的一切,只要留给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内又夺回它”这句洛克菲勒的名言,以“信念助我们战胜挫折”为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并不新颖;如果进一步分析信念的来源,则立意就可更深一层,如“乐观让我们‘夺回一切’”就比前一个观点更新颖些。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依据,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

事实论据指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

事理论据指经典著作中的言论,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科学公理、规律等。

“确凿、典型”是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新鲜”是提高性要求。

1.确凿

对事实论据而言,“确凿”指事实真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清晰),统计数字准确。对事理论据而言,“确凿”指所引内容准确,不杜撰。

以下三个论据,例1是具体事例,例2是概括事实,例3是统计数字。作为事实论据,它们都做到了“确凿”。

【例1】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吴晗《谈骨气》)

【分析】在该事例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言行等信息,文天祥“有骨气”的事实清晰:以诗明志,拒绝利诱,坚守骨气,勇于牺牲。

【例2】

西方的文化圣人苏格拉底喜欢在散步中给学生讲课,所以他开创的学派又叫“散步学派”。中国的大教育家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也常常与生徒徜徉于泉石山林之间,寓讲说、启迪、点化于休息、游乐之中。在苏格拉底和朱熹那里,忙与闲已经水乳交融了。

(李春林《偷闲》,选自《光明日报》)

【分析】这段文字包括苏格拉底与朱熹两个事实论据,虽不像例1那么具体翔实,也足可论证忙与闲能“水乳交融”的看法。

【例3】

这11次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时达到60.4%,此后多年呈倒退趋势,2005年仅有48.7%。后经多年努力,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缓慢。从阅读本数来看,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横向对比,虽然各国的阅读调查角度有所差异,数据也未必精确,却也大致反映出国人阅读量偏少的事实。各国年阅读量统计的数据一次次冲击着国人的眼球,高经济增产指数和低阅读量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由此,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变得刻不容缓。

(潘启雯、任志茜《以数字对比的方式审视国人阅读》)

【分析】数据以铁一般的事实指出了国人在阅读率和阅读量上存在的问题,顺理成章地推出观点——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刻不容缓。

2.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论据富有代表性,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如吴晗的《谈骨气》以文天祥的事例来论证我们的祖先是有骨气的就非常典型。

【例】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

【分析】该事例以个人体验为事实论据,将自己幼年时贫穷却能借书苦读与做官后有钱买书、藏书却不能很好地读书的事实做对比,在对比论证中,有力地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3.新鲜

选用论据在一定程度上要抛熟选生、弃旧用新、“厚今薄古”,最好能采用读者普遍熟悉的现实事件、公众人物以加强针对性,增强时代感。

有些同学不关心社会生活,对现实人物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缺乏足够的了解,积累论据完全依靠市面上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作文素材书,这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好比拿不新鲜的食材做一碗时鲜菜是不可能的,而好的作文题讨论的正是“时鲜”问题。

如果你在2021年写一篇关于“责任”的文章,那么下面这个材料就是“新鲜”的。

世界银行2021年10月发布了一份数据,称未来三年,可能至少要有2亿人会因气候而被迫离开家园。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气候问题进行有效干扰,用不了五十年,地球上将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地区无法居住,这里的居民将被迫背井离乡。因此,气候问题并不是一个未来的问题,它此时此刻,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呼吁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

(三)论证

论证,就是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论证”讲究方法,也注重技巧和逻辑。

1.从论证方法看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基本手段,所以论证的基本方法是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即事理论证。详见本书的第十二讲。

2.从论证过程看

论证过程讲究说理方法和推理方法。

(1)从说理方法看,有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说理)、比喻论证(借助比喻说理)、假设论证(通过假设说理)、因果论证(借助因果关系说理)、归谬论证(即“归谬法”)等。详见本书的第十三讲。

(2)从推理方法看,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即类比论证)等。详见本书的第十四讲。

3.从论证方式看

论证的基本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就事件或问题正面、直接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从而确立所持观点正确性的论证方式。

“驳论”指证明对方的见解或主张错误,从而间接确立己方观点正确性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在论述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关于这块内容,将在立论文的结构(本书的第六讲至第十讲)和驳论文的结构(本书的第十一讲)中阐述。

三、优秀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特点

1.要有明确的观点,观点之间不会留下漏洞,没有逻辑混乱。当然,优秀的论述类文章还得有独特的思想、敏锐的见解,给读者以新的认识。

2.论据是确切、可信而有效的,论据与观点之间有逻辑关联。论据要基于理论、事实、数据,个人的感受一般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

3.要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比如归纳、演绎、类比、对比、因果、比喻、归谬等,这些基本方法也是思维的基本范式。

4.整体结构严谨而有序。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论证思维,指向一致;段与段之间语意连贯,层次清晰、有逻辑性。

5.论述能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并引领、丰富读者的思想。表明观点或者结论的语句合理出现,符合逻辑推论。

6.语言要求准确、清晰。政论文、社会评论和时评类文章的语言要具有思辨力,能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

(摘自《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