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
——蔡澜,《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吃喝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本能,同时,也承载了最为丰富和个性化的心理文化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不仅能保障民生,也能安稳人心。自古以来,人们对美食的兴趣和探索,既包含了文化和地域的属性,也体现出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生活品质的象征。
除了食物的文化叙事,我们的个人叙事也和食物紧密相关。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饮食偏好、习惯和行为模式,都留有成长的印记,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道菜、一种食物回忆起童年时光,重新回到某个熟悉又遥远的场景……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饮食行为就像一张心理地图,展现了一个人和自我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个人的情绪压力状态,以及生活的节奏和生活态度。我们发现,对吃真正健康的东西充满热情的人,多半对自己和生活也充满了热情。从食物中获得的幸福感,也会表现在一个人的脸上、心里和生活状态中。因此,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改善我们与食物的关系,我们与其他人或事物的关系也可以得到提升。
在《食物与执念》这本书中,作者爱丽丝·穆塞尔斯运用叙事的理念和视角,将我们和食物的关系视为一个食物故事,带领我们去探索食物故事中蕴藏的力量,重新书写滋养身心的新故事。故事的隐喻,来自后现代主义疗法“叙事疗法”(也叫“叙事实践”)的理念。叙事疗法在意本土文化和社会话语,重视每个人生活的意图(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和主体性(对自己的生活负责,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采取行动),这些重要的原则在整本书中都有体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和食物的关系从原本单纯、自然、简单的状态,变得越来越紧张和焦虑。有太多声音和规矩告诉我们,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同时还有社交媒体上各种关于“完美”身材和饮食计划的信息轰炸。食物变得让我们又爱又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焦虑和压力,甚至有人出现饮食困扰,更严重的是一些人还会出现进食障碍。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困扰之中,也许会在这本书里找到似曾相识的食物故事,并且可以进一步看清你对食物的执念到底是什么。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你可以从书中的8个削弱内心力量的食物故事中找到深深的共鸣,从束缚自己的饮食执念中跳出来,一步一步改变执念。同时,通过梳理对食物的记忆,你可以理解自己对食物的执念来自哪里,它们如何塑造了你的食物故事。这本书中既有鲜活的案例,又有层次清晰而简明的书写练习,帮助你更好地回顾和整理自己的食物故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厘清你和食物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透过食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要关系、自我概念、核心信念和习惯模式,进而去开启一场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旅程。
更可贵的是,作者把她的个人故事也融入其中,她从一名律师转变为一位饮食心理学专家和健康培训师,找到了内心热爱的事业发展方向;她和食物的关系从原本的紧张和僵化变得更有弹性,更加灵活。她学会了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让食物真正滋养身心,并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附上了她个人研发的美食食谱。她用自己的真实体验,不断地传达这样的理念:你可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
我很喜欢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核心问题:你想要何种状态?很多时候,当我们深陷情绪困扰和疲惫不堪的忙乱状态时,这个问题就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时的灯塔之光,让我们重新看清自己的方向。对于事业,你想要何种状态?对于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你想要何种状态?对于你的身体,你想要何种状态?对于每天的生活,你想要何种状态?如果你已经很久甚至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跟随这本书中的练习,向着自己想要去的方向启航。此外,作者还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可用的资源,能够帮助你达成目标,重新书写你想要的食物故事。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饮食行为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发生,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工具,你可以随时开始书写自己的食物故事。作为一名饮食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后现代取向的叙事治疗师,我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为大家带来这样一本简便实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这是一本能给你带来疗愈的书,在开启这本书的同时,你也开启了自己新的可能。
张婍
美食心理学创始人
暂停实验室健康饮食行动营主创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2022.6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