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软实力:管理心理·生涯规划·情商沟通·Office三合一·数据分析·教练技术·管理视角必备技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突破心智模式的5个步骤

突破心智模式确实不太容易,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是可以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而且,一旦开始成长之后,效果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可能只想在某个方面实现突破,最后却发现它不仅改善了我们的工作表现,还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那么,如何突破心智模式呢?

4.1 自我觉察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觉察来觉察到自己的心智模式,并且通过自我觉察的方法来觉察心智模式内容的构成,包括:

●它经常在什么情境下发生?

●它底层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在这些情境下,我们经常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和认知?

●我们经常发出哪些言行?

●我们经常体验到的情绪是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如何?

通过这样的觉察,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模式就会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其次,觉察心智模式会在哪些情况下影响我们,比如:

●如何影响我们在职场中的表现?

●如何影响我们在婚恋、家庭中的关系?

●如何影响我们与孩子相处,以及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何影响我们在面对情绪时管理自己情绪的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心智模式对我们的影响要比原来想象的大很多。

同时,只有知道了心智模式会在什么情况下影响我们,我们才能确定在什么时候应该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4.2 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就是参照前文关于被动的心智模式形成原因分析流程,分析每一种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自我觉察,是分析心智模式的横向结构,而自我分析,则是分析心智模式的形成原因。

分析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心智模式如何有效地适应了早期的家庭环境,又是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主动选择与家庭环境相似的环境,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人以继续强化自己的心智模式,让心智模式得以持续,至少是持续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4.3 自我接纳

通过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我们对自己的心智模式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但是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我们要先自我接纳,而不是急于改变。

因为每一次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都会让我们发现更多问题,而对于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于觉得它一定要改变。

每一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都会让我们的自信降低一些,增加自责和自我否定。

自我接纳,就是让我们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允许已经发生的事情存在。

接纳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允许它继续存在,但允许它已经存在可以让我们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要负重前行。

所以,在自我觉察、自我分析之后,一定要先自我接纳,没有自我接纳,随着我们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不堪重负。

4.4 自我选择

自我接纳之后,我们才可以自由选择,选择我们是否改变,如果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

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改变,也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急于改变。

首先,每一个问题对我们的影响不一样,有些问题影响大,有些影响小,有些影响当下,有些不影响当下但影响长远。

其次,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投入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都成长得完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问题的人,都会有缺陷、不足。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成长,也可以选择接纳,让它现在存在,未来继续存在。

即使选择成长、改变,也未必是即刻开始,我们还可以选择开始的时间。

选择,让我们获得了改变的主动权,而不是被潜意识逼着走。

在自我接纳、自我选择之前,一旦我们发现问题,总想急于成长、改变,每一次自我觉察和自我分析,都可能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但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选择,我们重新夺回了对问题改变的主动权,让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成长过程。

对于选择改变的,我们做好计划,而对于选择继续让它存在的,我们也摆脱了潜意识对它的压力和约束。如此,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

4.5 自我计划

最后,确定需要成长的心智模式之后,我们再制订成长计划,确定从哪里入手,确定自我成长的主要方式,以及确定自我觉察、自我分析、改变练习的频率。

首先,跳出原来的环境。

自我成长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打破环境与心智模式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经常选择与原生家庭相似的环境,想改变心智模式就非常困难。

所以,改变心智模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换一个环境,或者换一种类型的人来交往。

比如,原来喜欢抱怨的人,总喜欢和抱怨的人交往,最后相互强化,大家都越来越喜欢抱怨。

要改变恶性循环,喜欢抱怨的人需要找一些积极、乐观、有担当的人来交往。跟他们待的时间久了,爱抱怨的人也会变得更积极、更乐观。

其次,选择主要的成长方式。

在自我觉察的练习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心智模式的内部结构(环境、需要、认知、行为、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改变了任何一个方面,我们原来的心智模式就会被撕开一个裂口,开启新的循环。

有些体验性比较强、擅长调节情绪的人,可以从情绪入手,先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情绪没有那么强烈了,也就可以更加理性地处理事情,而不被情绪所控。不被情绪所控,改变行为、认知,也就更容易了。

对体验敏感的人,也可以从需要入手,去觉察自己心智模式背后的需要,把需要放下了,也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放下需要,我们可以直接放弃它,也可以分析实现的可行性,将它弱化,或者推迟一点儿,也可以换一种其他方式进行变相补偿。

对于比较理性的人,从情绪和需要入手,可能会不太习惯。这些人可以选择从优化自己的想法入手,想法本身并无对错,但是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会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感受,最终我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将现实变成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

比如,遇到一个陌生人,你认为他很善良,你会很安心,并且给他真诚的微笑,他感受到了你的微笑,也会回报你微笑,最后你发现,他确实比较善良,对你很好。

还是同样这个人,如果你认为他很邪恶,你会很担心,甚至害怕,见到他也会躲得远远的,或者给他一个客气的微笑,他见你这么防着他,也会开始防着你,离你远一点儿,或者也给你一个客气的微笑,最终你发现,他好像确实有点儿奇怪。

其实对方真实的样子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但是我们开始的认知会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而我们后续的行为会激发对方跟我们认知一致的行为,最后印证我们最初的想法。

既然想法本身并无对错,却会影响我们的言行和感受,最终影响环境和现实,那么,我们何不选择一个对自己更有益的想法和认知?

而对于行动力比较强的人,则可以直接从改变行为入手,我们的行为更有效,环境也会跟着改变,环境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情绪也会跟着改变,新的循环也就开始了。

最后,确定自我成长的频率。

自我成长,很难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合适的成长频率。

如果希望快速成长,就可以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觉察之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选择并通过自我计划进行改变。

如果我们对成长速度没有过高的要求,就可以在问题、情绪发生之后,再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选择以及通过自我计划进行改变。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