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心智模式的循环验证与环境影响的恶性循环
心智模式一旦形成,会影响我们职场、婚恋、亲子、情绪管理等每一个方面。
仍然以被动的心智模式为例,被动的人,不只在职场被动,影响职业发展速度,在其他方面也会受影响。
在工作中被动的人,在追求异性的时候往往也会被动,在经营婚姻、家庭生活的时候也经常等着另一半来做。
在亲子教育中,被动的父母也更容易放纵孩子,而不是用心帮孩子规划学习、生活。
在个人情绪方面,因为被动的人不喜欢麻烦,而生活总是麻烦不断,也就会经常体验到生气、不公平、被逼迫等情绪。
每一种心智模式,都会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职场,是我们自我成长的一个渠道,但是在职场的成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职业发展,还可以促进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方面的进步。
那么,为什么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此广泛?又如此难以改变呢?
2.1 心智模式的循环验证
我们再举一个“依赖”的例子。
孩子在2-3岁的时候,自主性、主动性开始萌芽,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孩子会慢慢变得自主、独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或者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剥夺了孩子自主、主动的机会,帮孩子代劳,孩子会慢慢发展成依赖的心智模式。
依赖的心智模式,其完整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开始的时候,孩子有自主、主动的需要、动机,也会自主、主动去尝试很多事情。但是,家长怕孩子闯祸,或者不忍心孩子自己去做,为孩子代劳。家长的代劳,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很多事情也就不会做、不敢做,只能依赖家长,在家里,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进入学校后,孩子会继续用依赖的模式适应学校环境,变得比较乖,比较听话,孩子的乖和听话,可能会获得老师的表扬,孩子的依赖习惯得到强化。
加上父母在家庭里持续的过度照顾,孩子的依赖习惯也一直被不断强化。
成年之后,因为长期的依赖,让孩子已经丧失了自主、主动的意愿,也不相信自己可以照顾自己。此时,他在人际交往中,也会特别喜欢跟那些有照顾者或者控制者特征的人交往。尤其在谈恋爱的时候,也往往会找照顾者或者控制者。
而照顾者、控制者在与依赖者交往的时候,因为依赖者的依赖性,刚好激发了自己的照顾欲望和控制欲望,能让自己的照顾欲和控制欲得到很好地表达,虽然有时候也会觉得依赖者很麻烦,但是因为自己的照顾和控制需要,还是会继续照顾依赖者。
在职场,也同样如此,依赖者总会找到可以依赖的领导者或者同事,因为依赖者的依赖也会让领导者和同事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促使他们持续帮助依赖者。
这样,依赖的心智模式,在成人世界得到了继续强化、维持。
如果依赖者从此过上了美好生活,那也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一旦照顾者、控制者不愿继续,依赖者就会变得非常痛苦,因为依赖者自己无法独立、自主,尤其心理上无法自立,失去照顾者、控制者将变成极其痛苦的事情。依赖者将会继续找其他照顾者和控制者,如此循环往复,依赖的心智模式得以持续存在。
2.2 从环境影响我们到我们选择环境
在心智模式形成的开始,是环境影响了我们。
影响了我们原始需求实现的程度,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强度和水平。
影响了我们最终的行为,慢慢养成了行为习惯。
影响了我们对相关情境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形成了我们的认知。
最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以及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当我们带着一种心智模式的雏形去适应新的环境时,只要情境是相似的,无论是在学校、职场,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主动选择跟我们心智模式相匹配的环境、人去互动。
最终,我们的选择又继续强化了我们的心智模式。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是环境影响了我们,而后来,是我们选择了与之前相似的环境继续影响我们。如此,我们的心智模式得以持续强化、持续存在。
没有良好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很难发现这个恶性循环,只能陷在其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