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2.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教育被弱化
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已呈弱化趋势。相关课题组对北京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同感明显弱于对西方经济学的认同,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力已经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以及接受的教育和受到的影响更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高校培养的是未来我们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指导,我们未来接班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何而来?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3.2 课程课时设置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含选修课和必修课)通常只设置“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课程,这些课程课时有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介绍也非常有限。相反,高校中西方经济学类课程(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则设置有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史等,课程和课时较多。经济学相关专业在校生也更多地选择西方经济学类课程,而较少选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政治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必修课程之一。学习政治经济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经济发展规律,是一门培养具有经济学思维和能够应用经济发展规律人才的重要理论课程。本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原理,还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进行分析,但如果该课程对当今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不涉及,或涉及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所以,课程设置的弱化,导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不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对高校在校生影响力减弱。
2.3.3 教材及教学内容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介绍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用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中,资本主义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成熟,框架结构比较完整,逻辑也较为严密,社会主义部分则缺乏严密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制度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便适应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完善的经济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约束和维护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更好地营造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制度的变迁使传统理论课程必须与现实经济动态相结合,引入更多新的经济学名词和理论。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有继承,也有发展,也引入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内容,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材中没有完整、充分体现。虽然教材每过几年就会更换版本,但内容并没有修改多少,个别地方增加了一点阅读材料,而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社会建设实践的重大成就、对现实意义重大的经济理论未能与时俱进地加入教材。教材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更无法指导实际,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传统的框架内,无法回答一些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3.4 师资缺乏且现有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教师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师资严重匮乏,这也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在高校恢复开设很多课程并俨然成为我国高校的“主流经济学”,各大高校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素质等学科建设方面一直存在争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不断地被排斥和贬低,而以西方经济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不断被人为拔高和渲染”,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严峻形势,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极为忧虑。同时,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时量越来越少,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师资越来越被挤压。政治经济学学科教师在科研和工作量考核上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学校在教材选用上严重西化,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弱化,经济学话语权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师也纷纷转为研究西方经济学或其他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被淡化、被边缘化;教师队伍人员建设中,新入职的教师中很难有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很难见到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生进入高校,人才严重缺乏。
另外,目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过于追求运用数量经济学的工具进行分析,模型化的分析比较受当今经济类专业杂志的欢迎。有计量模型,才能体现文章的水平。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现在阅读的不少经济类名著出版都成问题。迫于现实的压力,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多数教师也只好追求西方主流经济学数理和模型表达的学术范式,将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归结为简单的线性“经济人”,使本来恰能容纳人文关怀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失去了人文底蕴,落入纯粹工具理性的分析窠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也看不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何异同,更看不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较之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有更强的解读能力和前瞻性,从而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淡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高校也逐渐失去教学与研究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