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新使命和新挑战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新发展阶段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揭示了我国发展的实施路径。不同于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注重经济循环的畅通,在强化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新的发展阶段,若要提升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内更多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更多的新增长极。对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扩大货币的自由使用和内外循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年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9%,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20年的17%。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截至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285万亿元,为2020年名义GDP的280.3%,是2002年社会融资规模的19.2倍。2002—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年均增速达17.8%,比同期名义GDP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见图1.1)。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建成,为实体经济提供的金融工具、产品与服务日趋丰富。资产规模最大的当数银行体系,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合计319.7万亿元。从其他金融门类看,截至2020年末,信托业资产规模为20.5万亿元,证券业资产规模为10.2万亿元,保险业资产规模为23.3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为19.9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为近16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图1.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与名义GDP增速

资料来源:Wind,作者计算。

近年来,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形势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进入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推动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动能转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基础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城乡、区域、行业、个体收入差距较大。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在一些国家兴起,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美博弈长期性和复杂性越发明显。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需求,不断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对金融业的使命进行再定位,在支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发挥更大作用,聚焦重点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