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牵头的《2021·径山报告》已经完成。本次报告延续《径山报告》一贯的特点,选择了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值得重点说明的是,2021年的战略主题是近4年《径山报告》主题中分量最重、难度最大的。因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和新目标而提出的承前启后、引领未来的战略思想。中国金融的发展战略、改革举措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一问题比我们以往提出的“金融开放模式”“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超大金融市场规模”更具有战略性和复杂性。

世界大国的经济史都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大国的成长都必须经历由弱到强、由外向内的必然调整。大国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和韧性、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大国战略必须从“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从简单的外向型战略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因此,中国以往按照外向型战略而进行的金融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转向:一是金融体系必须以“内循环的高效畅通”作为落脚点,二是金融开放模式和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必须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超大金融体系以及综合国力对于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定价能力为基础。比如,历史表明,货币国际化水平并不是简单取决于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对外投资比重的,而主要取决于主权国是否摆脱经济依附转型成为世界强国,以及其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定价的权力和对各种政治军事风险的控制力。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然而,要塑造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一个大国的国内市场,“国内大循环”决定国内消费市场、投资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它不仅创造了内部人民币需求,还创造了国外经济主体的人民币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金融市场是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内生定价体系。外循环引致的本国货币的需求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和运行场景之一,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内外部循环的协调推进是强国经济和强国货币的必要基础。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的选题十分具有战略性和时代性。在总论中充分分析了金融业的新使命与新挑战,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疏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都面临重大考验。这就迫切要求金融机构拥抱新机遇、承担新使命、直面新挑战。这就需要以结构导向的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提升金融服务创新驱动的能力和效率,化解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全面发展养老金融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加速金融脱媒和资金跨期协调困局等问题,有效发展绿色金融以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要的巨量投资,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以解决居民个人和家庭部门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对财富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推动中国金融新型国际化以助力新开放平台和新竞争力的打造,同时在兼顾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将中国内外部金融安全上升到战略性地位。上述这些领域都是《2021·径山报告》重点研究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径山报告》将“金融服务双循环背景下的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是同类研究严重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报告提出的“发行‘市民化特殊国债’”“金融助力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让金融市场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定价”“设立城市群一体化基金”等举措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百年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大国金融如何构建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前沿课题,只有真正领会清楚当前和未来新发展格局演变的规律,洞悉未来技术冲击下金融业态发展的规律,把握世界动荡期的利益格局演进模式,以及我国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我们才能真正设计出大国金融的框架和实施路径,抓住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破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期《2021·径山报告》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次抛砖引玉之举,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团队致力于新发展格局下大国金融的研究。

刘元春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