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赵首先灭亡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消灭了六国中最弱小的韩国,接着矛头一转,直指北部相邻的赵国。秦国事先早已做好了灭赵的各项间谍工作。灭韩的前一年,赵国将守卫北部边境的名将李牧召回,命其抵御秦国入侵,收效显著。然而,边防守卫亦不能薄弱,于是赵国打算再次起用逃亡至魏国的老将廉颇(令秦国闻风丧胆的一名将军)来代替李牧。而此时,赵国的重臣郭开被秦国收买,由于他的极力反对,起用老将廉颇的方案未能实现。尽管赵国已经联合齐国开始“合纵”,但最终也因为秦国在齐国安排的间谍活动而以失败收场。
由此一来,赵国的机密被郭开泄露,在他的引导作用下赵国从内部开始分崩瓦解,这使得秦国的灭赵行动极为轻松。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嬴政将大军兵分山西、河北两路,同时派出游击军队准备一举攻向赵国的都城邯郸。但是,李牧不愧为名将,他踏实稳健,向各城下达命令要求加固防御,抵挡住了秦军的入侵,使战事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胶着状态。(李牧在对付匈奴入侵方面同样坚持防御第一的原则,他对敌人不主动出击,看准敌人的空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终取得胜利。)
秦国慌忙唆使郭开,让他在赵国散布李牧企图谋反的谣言。于是李牧立即被免职,并且不能辩解,在前线即被斩首示众了。这件事使李牧的部下军心动摇,他们对赵王产生了极度的反感,赵国军队面临着全军溃败的危机。最后,军队被撤回邯郸,赵国决定守城不出。然而,秦军立刻采取严密包围的态势对其进行猛攻。城内之人完全失去了战斗意识,在郭开的怂恿下,赵王不顾强硬派的反对,最终出城投降。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嬴政亲自前往邯郸举行庆祝胜利的仪式。邯郸是秦王嬴政的出生之地,这片土地养育他直到九岁。他三岁的时候,父亲逃离赵国独自回到了秦国,从此他便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地继续待在赵国。而此次再次回到这里,不知他是以怎样的心境来回忆这段往事?据说,当时他将母亲家里曾经苛待过他的人全部找出来,活埋坑杀,宣泄仇恨之情。如前所述,嬴政的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赵国的遗臣们守护着赵王之弟公子嘉,逃往代城(位于今河北省北部的蔚县),公子嘉自立为代王,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