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略政治
吕不韦失势直至去世以后,与其政见相悖的传统法家思想较之从前更加汹涌澎湃地涌现出来。恰逢此时,一个叫李斯的人出现在秦王嬴政的面前,他深深触动了嬴政的心,开始全面推行自己的政策。(《史记·李斯列传》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其中收录了李斯在狱中上书秦二世胡亥,自鸣冤屈的名篇。)

荀子
虽然李斯是著名人物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性恶论)的弟子,但他本人却与法家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他在秦国游说,希望获得一官半职。当时的秦国恰逢庄襄王逝世,于是李斯依附于如日中天的丞相吕不韦,并在其安排下侍奉于秦王嬴政左右。据说李斯迫不及待地向秦王嬴政谏言法家一统天下的策略,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在吕不韦稳坐政权宝座的时期,也许李斯 将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了。
吕不韦因失势而被罢免丞相一职后,秦国骤然间兴起了一场国粹运动。秦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国政被吕不韦这样的他国人把持,那些来自其他各国的食客也都摆出一副当家做主人的模样,这使得秦国人异常反感。那一年,秦国国内进行了大范围搜查,并颁发了逐客令(驱逐他国人的命令),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者之列。他慌忙向秦王嬴政上书,表示对此举的反对意见,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其内容大概是说,秦国历来任人唯贤,任用外国的贤者充实了国力,现在如果放弃这种传统政策,而将现任的能者都驱逐出境,势必会助长他国的势力。李斯的谏言打动了秦王嬴政,秦国立刻收回了逐客令。
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有一位法家学者名缭,他在逐客令收回后不久便来到秦国游说。身为商鞅思想的继承者,此人舌灿莲花,很快就把秦王嬴政唬住了:
“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勿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听闻此言,秦王嬴政喜笑颜开,对缭言听计从。相传,秦王嬴政对缭恩宠有加,完全不把他看作臣子,而让他享受与自己一样的衣服和饮食,两人同吃同住,共商一统天下的大计。但是,在缭看来,秦王嬴政面相冷酷,残暴无情。他觉得即使目前平安无事,可一旦秦王得到天下,势必会与自己翻脸,所以他计划逃出秦国。然而,他的出逃计划以失败告终,后来秦王嬴政任命他为最高军事长官——尉,后人因此称其为尉缭。(《尉缭子》是一部收录了二十四篇兵法的兵书,据传为缭所著,但真伪不详。)
举荐尉缭并实施尉缭计划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斯。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担任了长史,即丞相辅佐官一职。此计划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派谋士携金银财宝去各诸侯国游说,对于诸侯手下的名士如果可以收买的,就不惜钱财结好,若是不为所动者,就将其刺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敌国的君臣关系。如果计划顺利实施,接下来就将进入派兵攻打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