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九八四》(1)
那是四月里一个明朗而清冷的日子,
时钟正报十三点。
在乔治·奥威尔的传世杰作《一九八四》出版七十年后,这平凡的开头依旧引人注目,它向我们引出的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伟大作品。
1948年,45岁的乔治·奥威尔完成了他短暂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在给小说取名时他把“一九四八”的最后两位数字调换了一下,以“一九八四”作为小说的名字。1949年6月8日,《一九八四》在英国出版,五天后在美国上市,并立刻被视为杰作,之后便久负盛名。时至今日,《一九八四》已成为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与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
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1903年,奥威尔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即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BBC(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
在BBC从事播音工作的奥威尔没有录音存世,但同时代人对他干巴巴的语音颇有印象。西班牙内战期间,他曾被子弹击中咽喉,弹孔犹存。他是老烟枪,又患肺结核多年,讲话之无力可想而知。奥威尔于1943年9月从BBC离职。他更大的愿望是早点远离体制,回家写小说,写他的《最后一个欧洲人》,即后来的《一九八四》。离开BBC之后的几年里,奥威尔家中变故丛生:收养幼儿理查德,却在手术台上因麻醉事故失去爱妻。然而此刻《一九八四》的写作已经开始。1946年5月,奥威尔坐上火车一路北行,抵达苏格兰朱拉岛,专心写书。
1949年6月8日,《一九八四》在英国出版,首印就卖出了两万五千册,同期在美国也大卖,这使奥威尔暂时摆脱了贫困。同年10月,奥威尔在病房迎娶了31岁的索妮娅·布朗奈尔。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1950年1月21日凌晨,46岁的奥威尔肺动脉突然迸裂,造成大出血。护士赶到时,他已经死在了病床上。去世三天前,奥威尔立了遗嘱:保险赔偿给养子理查德,文学财产给妻子。此时,索妮娅正在城中酒吧,与老情人聚饮。1980年去世前,她长期为此内疚。
奥威尔的去世、葬礼、墓地选择,都弥漫着生命的不可知性,甚至隐含荒诞意味。他没有后代,葬礼由朋友和出版商操办,人们没有依照他的遗嘱,安排英国教堂的葬礼仪式,而是选择在基督教堂。他的墓地也没有根据遗愿选择伦敦的公墓,而是选在牛津郡萨顿·科特尼的乡村教堂墓地。这个地方与他生前毫无关联,碑文也极其简单:埃里克·亚瑟·布莱尔在此安眠。
奥威尔一生短暂,只活了47个春秋。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都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时至今日,《一九八四》已被翻译成被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册,为乔治·奥威尔在世界文坛留下了不可取代的席位。这本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小说,故事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书中的“老大哥”“思想罪”“双重想法”“新话”已收入英语词典,而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词,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语。
《一九八四》似乎总是和政治关联,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一些国家所禁。作为“反极权”小说的代表,苏联人觉得是在写自己,英国人也觉得是在写自己,美国人就不觉得是在写自己吗?或许每个人看了,都觉得是在写自己吧。
“思想罪不能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然而,思想者除了自己的思想常常一无所有,他唯一能拿来对抗的,仍然只是思想。正如评论家所言:
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