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式萃取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访谈主题的确定

“王老师好,我准备先访谈一下管理干部的最佳实践,您说先萃取什么主题好呢?”崔小白在茶馆问,这个周末与王萃取和曲少霞相约茶馆交流。

“还记得咱们萃取技术认证班上的主题选择原则吗?”王萃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其回忆一下课程内容。

“组织需要、学员需要、标杆擅长。”崔小白回答道。

“是的,组织需要才能立项,学员需要才能推广,标杆擅长才能产出,访谈式萃取的选题也遵循这个原则。”

“那这个还得再调研一下学员和部门,否则会有偏差,那就白萃取了。”曲少霞补充提醒道,“我打算萃取销售精英的经验,这个主题业务部门已经跟我提出来了。”

“少霞,那你的萃取主题就算是确定下来了,小白你的主题还得问问领导和几个管理干部。”王萃取给出具体的建议。

“好的,师父,那我回去就开展调研,届时再告诉您进展。”

“好的,喝茶喝茶,别凉了,咱们继续聊聊。”

“好的。”曲少霞给两位斟茶。

主题的确定是影响访谈成功与否的第一关,主题选不好访谈时萃取师就无法施展,最终导致不能如期产出成果。所以应该选择颗粒度适合的值得萃取的主题,一次萃取主题。

主题的确定

访谈式萃取的主题选择遵循组织需要、学员需要、标杆擅长的选题三大原则,萃取师可以按照选题原则进行立项。

在组织需要层面可以考虑主题是否是岗位高频发生的、重要影响的,在学员需要层面可以主题是否是易错的、困难的,在标杆层面可以考虑是否是标杆擅长的、有最佳实践经历的。

组织里的访谈主题的确定在实施时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人定题”,就是标杆“牛人”一向很优秀,有很多成就事件甚至纪录,那么就可以分多次多主题萃取标杆的经验。

第二种是“因事定题”,萃取标杆当前最有成就的事情,这时事情就是主题,比如李总组建自己的团队时选择下属很准,这个工作事件就是主题:选人。

第三种是“因岗定题”,圈定一个工作岗位,萃取岗位的某些或者全部关键工作场景,一般关键岗位会采用这种方式。

主题颗粒度

颗粒度是指主题的属性级别大小,用书的三级目录就很好理解了,如果主题属于一级目录,那此时的颗粒度就很大,不适合采用访谈式萃取,除非标杆携带主题下的所有经验。

单次访谈个人时,主题颗粒度不要太大,一般是在三级目录,这样往往会把主题控制在工作场景层面,是最小的工作事件,容易萃取和传承。

颗粒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主题时所属的级别会不一样。商务着装,相对于管理干部这个主题,就可能是二级目录,比如管理干部的一级是说、做、穿,穿分为日常穿着和商务着装。但如果商务着装作为职场人这个主题,那么就是一级目录了。

只有对主题有了解,才能判定主题所属的颗粒度,萃取师对于通用主题可以判断,专业主题必须在调研之后或者求助访谈对象,这样确认的才比较准确。

对主题研究得越深,颗粒度的级别就会越小,专家级“牛人”可能对主题有五级以下的颗粒度,“小白”一般也就只能到一级颗粒度。从颗粒度级别角度,也可以判定“牛人”的研究深度。

主题的数量

访谈式萃取单次60分钟以内的访谈,最好只访谈一个主题,这样才能问透、问清。

可以对个人进行多次或连续地访谈,但要注意一次只聊一个主题,多个主题交流大家都会乱,可能最终导致访谈失败。

有的“牛人”、岗位或“牛事”,可以拆分出多个值得萃取的主题,组成一个经验系列,但每次萃取时还是只能做一个主题,一个一个萃取,稳扎稳打,多头萃取都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群体访谈,多人多主题,在实施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一个萃取师,那就只能逐人逐题进行访谈,其他人围观。第二种情况,如果有多个萃取师,就可以同时开始访谈,按照阶段,同时进行,其实还是单人单题,只不过是同时多人操作。

主题的调研

无论是外部萃取师,还是企业内部萃取师,往往对萃取的主题是不了解的,尤其是业务、技术类主题。虽然不是萃取师在创造经验,但对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会促进访谈时的效率,提高萃取经验的质量,因此每次访谈前,必须要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调研。

萃取师不一定要对主题有很深程度的理解,但是为了拉近与访谈对象的距离,能够与访谈对象进行比较畅快地交谈,不能对主题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萃取师可以通过网络、文献、图书、杂志等途径自主了解,一般搜索一页A4纸的主题相关的资料即可,感兴趣的也可以多搜多看。同时可以通过与精通主题的人进行简单交流,促进对主题的了解。

一次访谈只萃取一个主题,主题要符合选题三大原则,选题时要把颗粒度控制在场景层面,对主题进行必要的调研,这样就完成了萃取主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