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根定律:孩子的一生需要与自信为伴
杜根定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属于有信心的人。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经常以一种消极的防御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妒忌、猜疑、害羞、自欺欺人、焦虑等,自卑会让人变得非常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
孩子的自卑心理,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父母能力较强,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有的则是家庭不完整,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会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有的父母采用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是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平时总说“我不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
小东身上出现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可能有所体现,这些都是自卑的产物。自卑,就是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经常把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自我评价过低,瞧不起自己,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状态。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呢?
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若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父母应予以关心和安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予以耐心得指导,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成绩。
生活中,父母经常发现当许多孩子一起交谈的时候,有的孩子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而自己的孩子却只是在一边听,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由于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知识面较窄。而那些知识面较窄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开阔孩子眼界。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将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勇气。
自卑的孩子大多比较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有利于孩子压力的减缓和排解,性格也会变得开朗乐观。而且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交朋友,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当孩子成功的经验越多,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帮助他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增加成功的经验。当孩子遭遇困境,心生自卑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一件比较容易成功的事情,或者参加其感兴趣的活动,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比如,当孩子在考试中失利了,不妨让其在体育竞赛中找回自信。
许多孩子产生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将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忽略了,一味地沉浸在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因此心理就经常笼罩在悲观、失望的阴影中。
对此,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个能在短时间实现的小目标,引导孩子向前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小目标的积累,不但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而且会让孩子拥有克服自卑的自信心。
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而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对此,父母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予以指导,帮助孩子及时驱散失败的阴影。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也可以帮助孩子将那些不愉快、痛苦的事情彻底忘记。
有的孩子自尊心较强,一旦做错事情,自己就会很内疚。假如父母这时再冷嘲热讽,甚至责骂,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表现越来越差。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应理解和关心,只要孩子知错能改就行了。这样孩子就会排解消极情绪,变得越来越自信。
心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