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案情复杂 愈演愈烈

首先,是刘文静与小妾的矛盾。小妾把刘文静告官,这属于家庭内部纠纷,不应该大惊小怪。这一点,是案件爆发的导火索,本不足道,但是因为引发后续故事,所以我们必须了解。

其次,刘文静与裴寂的矛盾被暴露。大臣之间有矛盾本来很正常,同朝为官,有不同意见,最后转化为个人之间的矛盾也没有什么。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确实矛盾很大,朝堂之上,两人经常发生激烈争吵。两人发生矛盾时,皇帝李渊总是站在裴寂一边。所以刘文静后来主要在秦王李世民的身边,东征西讨,虽然有朝廷职位,却没有职权。总之,刘文静与裴寂的矛盾,裴寂是胜利的一方——这一点是案件的原始案情,是告发者揭发的案情。其实,裴寂与刘文静的矛盾人所共知,没有什么新鲜的。

再次,重要的矛盾是刘文静与朝廷的矛盾。刘文静很坦率地说,他跟裴寂功劳相似,甚至功劳高于裴寂,但是朝廷还是重用裴寂而不重用自己,本来地位相当的两人现在已经有了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显然是皇帝造成的。当刘文静反对皇帝对裴寂过分亲近的时候,李渊当作耳旁风。所以,现在刘文静直接把不满说出来,大家都清楚,这针对的不仅仅是裴寂,还有裴寂后面的皇帝李渊——这一点是案情的新发展,属于新的事实。矛盾从刘文静对裴寂转化为刘文静对李渊,因为李渊代表朝廷,于是成了刘文静与朝廷的矛盾。

案件在审查过程中逐渐发生了质变。原告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后来干脆变成了刘文静与朝廷的对峙。最后,究竟是哪个案情对案件的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呢?不是原始案情,而是新案情。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刘文静是承认自己的一部分问题,有牢骚,有不满,但是不承认谋反。

别人怎样看这个案件呢?我们把各个方面的观点都摆到这里,让大家看清楚,然后再看最后的结局,分析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一个结局。

萧瑀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萧瑀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在武德年间就是唐高祖身边很重要的大臣,他是隋炀帝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隋炀帝的妃子。他在隋朝本来官位很高,就是因为爱讲真话,经常跟皇帝说,不能打高丽,要爱惜民力,皇帝不爱听,最后把他赶到地方去做官。后来唐朝建立了,他就投靠唐朝,现在做中书令,为皇帝起草诏书,是很重要的一个职官。萧瑀是李渊颇为信任的官员,他认为刘文静谋反不成立。

李纲(3)也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李纲当时是什么职务?是礼部尚书,同时是东宫的太子詹事,是东宫的一位重要官员。李纲也是一位大人物,在隋朝杨勇做太子的时候。李纲就是太子洗马,以敢说真话著称。后来隋炀帝代替了杨勇,做了太子,皇帝就把东宫的这些官员召集起来训话,一顿臭骂,说你们没有辅佐好太子,以至于太子被废。大家只敢听,不敢说话。只有李纲大义凛然,说今天结局如此,陛下要负主要责任。隋文帝很赏识,后来让他升官。这个人一直敢于表达,现在面对刘文静案件,他也说刘文静没有谋反。他一定会有长篇的论证,不过史书只记录了结论。

请注意,萧瑀和李纲,人物虽然重要,但是,他们的结论针对的是刘文静的原始案情。对于新的案情他们并没有说法,甚至可能都没有觉察到其中的问题。这应该是李渊不重视他们结论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再来看李世民的观点。

李世民说:“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你看李世民的发言,他也认为刘文静有战功,可是现在刘文静的待遇比较低,说他有不满是可以的,但是说他谋反是不对的。

李世民的观点很重要,这除了李世民地位比较高以外,还因为李世民参与了晋阳起兵等重大阴谋,了解很多内情。更重要的是,刘文静近年主要跟随李世民在外作战,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副手,所以李世民更了解刘文静的情况。

李世民的观点与刘文静如出一辙。他和刘文静的共同问题是,他们都看重功劳,尤其是战功。谋反事实不存在这不用说,重要的是他们都认为如果朝廷处置有问题,他们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也应该发表不同意见。他们将对朝廷的意见,当作家常便饭,口无遮拦地表达出来,如此平静,如此正常。其实,这里存在的问题,才是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种观点隐藏着另外一个含义:他们可以反对朝廷,可以反对皇帝。想想,这对于皇帝来说不是很可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