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老年病家庭康复操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老年病家庭康复的方法

老年病人家庭康复的方法,基本上与康复医疗机构原理相似,在家庭中可以就地取材、简便一点,应视每一位老年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小区环境、家庭条件而定,只要做到实在、简便、易行、轻松和安全就行。根据我们工作中的体会,在老年病人家庭康复中,不论应用什么方法,老年人的家属千万不要忽视心理康复对老年病人康复的重要作用。

适合老年病人家庭康复的方法主要有:

1.物理疗法 常用的方法有按摩、推拿、冷敷、热敷、穴位磁疗、水疗等。

2.运动疗法 有主动、被动、助力的全身或者局部运动、医疗体操和简易的器械锻炼等,如体操、气功、太极拳、散步、保健球、保健圈、保健哑铃等。

也可以把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气功、太极拳等归为中医疗法。

3.作业疗法 对老年病人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动作的锻炼,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训练;第二部分是家务劳动动作锻炼,如养花、养鱼、编织、买菜、洗菜、做饭等。通过以上作业疗法训练,使老人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

4.语言矫治 对失语、口吃、听觉障碍的人进行训练,尽可能恢复老人听力、说话能力。

5.心理康复 包括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测定、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以往老年病人的家庭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及实施性常被忽视。

6.康复器械应用训练 有些老年病所致残疾,要依靠人工的康复器械来补偿老人的某些功能不足,或靠某些用具来弥补其生活能力和感官的缺陷,如助听器、矫形器、拐杖、轮椅、特殊用具等,这些康复器械有的是市售的(目前大部分家庭康复器材,网上就有选择、订购),有的需要自己加工、改进或制作。

7.饮食调理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拟定营养合理的膳食。

8.临床康复 通过定期门诊,随访或社区医生巡视家庭病床,应用药物和护理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临床处理,以减轻症状,预防合并症发生和促进功能恢复。

9.文娱治疗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爱好,安排各种适宜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来帮助老年人康复。如看文艺节目、电视、听音乐、玩棋类、麻将、扑克、跳舞,以及钓鱼、养花、养鸟、旅游等。

1 适宜老年人家庭康复的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在老年人康复医疗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往往可起到药物所不及的作用,并且又无不良反应。随着电、光、超声学等科技的发展,物理疗法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限于家庭的条件,以下介绍几种能在家庭中开展的常用方法:

热敷

具有消炎、止痛作用。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防止老年人皮肤烫伤。一些不明原因的急腹症、面部和牙部的急性炎症、急性扭伤伴出血以及脏器内出血,不适宜于热敷。

适宜老年人家庭康复用的热敷方法有:

1.热水袋热敷 水温通常为50℃~60℃,袋里装水1/3~1/2,检查无漏水后,用布包裹,放置在老年人的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天3~4次。

2.热湿敷法 先在须热敷的局部皮肤上涂些油(凡士林、食用油),盖上一层薄布,将小毛巾或旧布折成块,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敷在患处,上面再加盖干毛巾,以保持热度。温度以病人能耐受不觉得烫为原则,约3~5分钟更换1次,继续敷20~30分钟,也可在敷部上面放热水袋以保持温度。

3.沙热敷 将细小均匀的沙粒,洗净晒干,沙粒炒热加温至50℃~58℃后,装入布袋置于治疗部位,每次治疗30~60分钟,每天1次,20~30次为1个疗程。

家庭水疗法

水疗是一种最古老的理疗疗法。几千年来,中医学在水疗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水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的介质,传热较快、热容量大,其导热的方式有传导及对流两种。某些水疗法除温度(冷及湿热)刺激外,尚有较明显的机械刺激作用(如淋浴、漩涡浴、喷流、气泡浴等)及化学刺激作用(如药物浴、矿泉浴等)。

水的温热作用于人体,可达到镇痛、缓解肌肉痉挛,吸收炎性产物的目的;寒冷亦可有镇痛、使局部血管收缩作用;强冷可使神经末梢麻木,用于出血及创伤性疼痛。

由于水疗法设备简单,可在家庭中进行,如盆浴、淋浴、坐浴、药物浴等。水疗的水温宜在32℃~45℃(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和患者体质而定),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体质虚弱及严重心力衰竭者,不宜用热水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高龄者不宜水浴时间过长;老年人在空腹、饱餐后,不宜进行水浴治疗。老年人水浴治疗后,应擦干皮肤和注意保温。家属最好在浴室内装有“报急铃”,以备不测。

以下的水疗法,具有松弛肌肉、加强血液循环、提高代谢率作用,适合老年人家庭康复应用。

1.盐水浸浴 在盆浴里进行,浴水含食盐浓度为1%~1.5%,水温38℃~40℃,每次15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对各种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有效。

2.苏打浴 在浴水中加入50~100克苏打粉,水温37℃~38℃,适用于老年皮肤病。

3.手足浴 用水桶,水温在40℃左右,手或者足在桶内浸浴5~10分钟,可治疗支气管哮喘、脑血管痉挛、失眠症、鼻炎等。

4.坐浴 盆内水温38℃~40℃,每次坐浴20~30分钟,另加0.0125%高锰酸钾(水呈淡红色),可用于痔、前列腺疾病。

有条件的老年人,可由家属陪同在居住小区的泳池中,利用水提供的浮力对肢体减重来做肢体康复运动训练;或者可借助于充气物的浮力辅助支撑,在水中浮起,并进行各种水中康复运动。例如:

1.辅助运动 利用水的浮力,可以有效的减轻身体的质量,当躯干沿浮力的方向做缓慢运动时,浮力对运动起到辅助作用。这给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使病人得到锻炼。

2.支托运动 当肢体浮起在水面做水平运动时,受到向上的浮力支托,抵消了肢体的重力,因而沿水平方向的运动,就比较容易、轻松。

老年人在家庭浴池中进行肢体康复运动训练时,应有家属在旁,比较安全。

悬挂和牵引

悬挂和牵引是老年病人在家庭中常用的两种康复医疗方法,所用器械较简单,康复效果又较好。

1.悬挂 悬挂是指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全身,用三角巾或吊带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悬空于不同的高度。三角巾是用一般的布制成三角形状的制品,大小可根据不同需要而定。悬挂适用于瘫痪或无力肌群的功能恢复。由于悬挂时,肢体质量被完全支持,且毫无摩擦阻力,因此可进行为该悬吊所以允许的各种自由活动。如脑卒中偏瘫、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若患有肩手综合征、肩关节疼痛,可以用三角巾把手臂悬挂起来,不但可以减轻肩部疼痛,还有利于手部的功能康复活动。具体方法见图5-1。

图5-1 吊带的应用

2.牵引 家庭康复治疗中,应用自制或市售牵引带和装置(图5-2),对老年人某个部位进行牵引,常用于治疗老年人颈椎病的颈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椎牵引,以及改善和增进老年人四肢关节功能活动的功能牵引。在家庭康复中,老年病常用的是颈椎牵引和功能牵引。

图5-2 牵行用具

(1)颈椎牵引:通过牵引,每一颈椎椎间孔,可增宽2.5~5毫米,椎间隙增宽,症状就可缓解。通过安装在门框、窗框、床架上1~2个木质或铁质滑轮,悬挂砖头、沙袋、铁块等重物进行牵引(图5-3、图5-4)。

图5-3 坐式颈椎牵行

图5-4 卧式颈椎牵引

牵引时,吊带必须安置于病人下颌和后枕部,以使牵引力着力于下颌和颈部,并经调整使后枕部牵引力大于下颌部。牵引力可在坐位、卧位下进行,采取间断(每次20分钟),或脉冲式(牵引数分钟,休息数分钟,反复进行)牵引。质量可从2~3千克开始,逐渐增至10千克。每天1~2次。卧位牵引时,质量可较坐位时略小些,坐位牵引时颈部肌肉必须放松,否则影响牵引效果。牵引时,头取前倾20°~30°,能提高治疗效果。若力量过重或着力不当,就会引起下颌关节疼痛。

(2)功能牵引:根据老年人各关节功能受限情况,通过固定近段肢体和关节,利用挂重或滑转加重,牵引挛缩的组织,会使粘连松解。牵引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部位而定。一般以能克服组织的黏滞阻力,但不超过组织的弹性限度为宜,即每次牵引中老年人不产生疼痛为宜。挂重常从0.5千克开始,隔天或每周增加牵引重量1次。牵引时,老年人肌力要放松,防止产生对抗的影响。

(3)老年人牵行治疗的注意事项:①高龄老年人不宜进行强力、长时间牵引。②牵引带放置要正确,如有不适应及时停止牵引。③老年人治疗完毕,宜缓缓起立,以防老年人突然晕倒。

2 运动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的应用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有的康复专家把康复的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统称为物理疗法),是利用医疗性体育锻炼、全身或局部性运动锻炼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方法。它通过医疗性的运动训练,既可促进肌力、关节运动度、步行等运动功能的恢复,又可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和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

适合老年病人家庭康复的运动疗法不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拳,能放松身心、活动四肢,适宜一般老年病人;八段锦刚劲有力,适宜增强肌力,锻炼关节的老年人,还有气功等。

医疗运动,如散步、游泳、打乒乓球等,能增强体质,增加心肺功能耐力,适宜体质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再如,按生物力学原理又把老年病人的医疗运动,可分为主动医疗运动、被动医疗运动和助力医疗运动,后两种是借助他人(外力)或老年人自己用健康一侧肢体来协助康复运动训练。

医疗体操,有徒手体操和使用各种器械的体操,如关节操、抗力体操、呼吸体操、步态训练、平衡动作训练、放松体操、医疗性游戏(投篮、拍球等)。其运动性质、操练部位和运动量可视各老年病人特点而定。

康复运动疗法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区别

老年病人的康复运动疗法是根据各位老年人疾病特点和功能障碍状况,选用合适的康复运动疗法项目,尽可能使老年人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康复运动疗法针对的是病残引起的功能障碍。运动疗法可以缩短康复期,使老年人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保健性质的体育运动锻炼,是指通过各种运动锻炼,推迟人体各器官的老化与衰退,更好的保持它们的功能,保持身体健康,提高抗病能力。体育运动锻练针对的是提高、增强体质,二者虽有很多类似相同之处,但康复运动疗法并不完全等同于体育运动锻炼。

老年人运动疗法的意义

一个人的实际年龄与他的生理年龄不一定相符合。因为生理的老化,虽说是人的共性,但由于各种先天的、后天的因素影响结果,每个人发展速度颇不一致。至于病理的老化,差别就更大。一个人实际年龄已达70岁的老年人,但他的身体状况和生命力还可以保持五六十岁的水平。要做到这点,主要要从运动着手。“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一语道破了生命的奥秘,运动是健康之本。运动能调动人体的积极因素,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身体的工作能力与抗病能力,即使得了疾病,恢复起来也容易些,康复得快。

康复运动疗法至少给老年病人会带来以下好处:

1.增强抗病能力,提高身体免疫功能,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的目的。有病残的老年人也能最大程度康复其功能。中医学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安定精神、平衡脏腑、推迟老化、康复功能、延年益寿的目的。

2.康复运动疗法能提高呼吸功能,提高老年人的肺活量,增加吸氧量。

3.运动疗法可改善心脑血管功能,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

4.运动疗法可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肥胖,降低老年人的血液黏度,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

5.运动疗法可以延迟骨骼的萎缩老化,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预防骨质疏松。

6.运动疗法可提高肠胃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预防便秘。

7.运动疗法可推迟老年人的大脑老化,提高神经功能,还可以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

8.运动疗法可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的危险,并能增进身心健康,使老年人心情舒畅,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较,更适宜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因为运动疗法是老年人的自我治疗,由老年人自我锻炼,主动参加治疗,可以调动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老年人对各种活动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老年人的运动疗法既是局部治疗,也是全身治疗。肌肉活动的锻炼,虽对局部器官起到锻炼作用,对全身脏器也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加快疾病的康复,加速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运动疗法不但可以增强全身的体力和抗病能力,还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例如,运动疗法能提高老年人的代谢能力。65岁的老年人有氧代谢的能力,只为25岁年轻人的75%,而由于老年人的患病和少动,可使这种能力的减退加速。运动疗法能提高吸氧能力10%~20%,有利于老年人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对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功能、老年人精神因素都有良好的影响。

重视7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康复的运动锻炼

当今,70岁的老人已不稀奇,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5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人群,7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在人群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往对老年人运动锻炼的研究,大多是注意70岁以下的老年人,但这些老年人相对地说,在老年人群中是比较健康的。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应该更多关心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康复运动问题,这是“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之一。

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大众健康协会的会议上报道,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观察,每周只要2次,每次40分钟强调弯曲与伸展肢体和躯体的运动训练,3个月内老年人自己即可有健康明显增进的感觉。他们对100名75~96岁老年人进行研究。这些老年人多单独居住,常患有关节炎、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经过3个月,每周2次的轻度有氧运动后,平均血压明显降低,弯曲、平衡和慢速移动体位的能力都显著改善,减少了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每位老年人都感到关节炎疼痛减轻,心情变好。所以,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不妨可以试一试。

适宜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健身、康复运动的方法也很多,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太极拳及各种中国式慢动作的舞剑、有动作的保健气功、新近出现的城市、社区大妈的广场舞、广场操等都适合。可以肯定地说,每天或每周至少2次的这类运动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健康和功能康复是会带来明显好处的。

老年人康复运动疗法的原则

老年人运动疗法的目的是康复功能、健身益寿。由于老年人老化加速,机体功能的全面衰退,在进行运动疗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要“量力而行” 这是老年人运动疗法的首要原则,老年人的运动锻炼务必要实事求是,不能勉强,绝不要做超越自己体力负荷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也应适可而止,更不必与别的老年人攀比。

老年人都存在着体力逐步减退,动作的协调性差,心血管功能减退,肺活量减少,肌肉萎缩,骨关节老化等问题,这些变化都限制了老年人的运动能力。“量力而行”成为老年人运动训练的座右铭,任何超过老年人生理范围的运动量,任何过重的体力负担都会引起老年人身体的各种不适反应,尤其是原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应小心,否则容易发生意外损伤。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2.要“循序渐进” 运动量要从小逐渐增加,以老年人不感到疲劳为度。

3.要“持之以恒” 这关系到老年人运动疗法是否收效或收益大小的关键问题,如果不能坚持康复运动,则往往不能取得和巩固康复功能的效果。当然,老年人在生病时或不舒服时,临时不做康复运动锻炼也是可以的,但绝不要因此而放弃运动。

从康复功能,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角度看,最好每天运动训练,至少每周不少于2~4次,每次20~40分钟为宜,上午8点后或傍晚时都可以。如果停止运动训练时间超过2个月以上,以后再运动训练的效果等于要从零开始。

老年病康复运动疗法的宜与忌

1.老年病康复运动疗法的适应证 根据国内外康复医学的资料,一般认为以下各类老年性疾病,应用运动疗法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或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高血压(临界期,Ⅰ、Ⅱ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恢复期)、动脉粥样硬化、肢端动脉痉挛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吸收好转期)、胸膜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便秘、内脏下垂、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偏瘫、面神经炎、神经症、四肢骨折后、脊柱骨折后、各种原因的腰腿痛、劳损性腰痛、颈椎病、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2.老年病康复运动的禁忌证 下列情况为运动疗法的禁忌证:老年人疾病的急性期、发热、全身衰竭、脏器功能丧失的代偿期、肿瘤有明显转移倾向时,以及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合并症的,如动脉瘤、血管神经干附近有金属异物等。

被动运动、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康复运动疗法对老年病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论是卧床老年人,还是可以起床的老年人,除了非固定不可的关节疾病以外,都应尽量使全身各个关节肌肉得以活动。

按生物力学原理划分,康复运动疗法又可分为3种,即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可以根据老年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1.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是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关节运动。家庭康复中,多由家属或老年人自己用健康的一侧肢体来协助锻炼(图5-5)。可以是一个关节锻炼,也可以多个关节锻炼。一般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老年病人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如偏瘫。被动运动能起到放松痉挛肌肉的作用,也有预防肌肉萎缩、恢复或维持关节活动功能、结合意识运动,促进主动动作出现等作用。

图5-5 借助健侧髋关节协助患侧运动

家属或看护人员给老年病人做被动运动,并不是做左、右、前、后、上、下随意地牵拉和摇动,而是有一定的方法、程序的。否则,反而会引起老年人的疼痛和关节损伤。

家属或看护人员给老年人做被动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确立被动运动的程序是肢体的远端到近端,还是近端到远端。若目的在于改善血液循环,可从远端做至近端;用于治疗神经瘫痪的,可从近端做至远端。这里所指的肢体远端、近端,是指距身躯的远、近而言。

(2)老年人做被动运动时,肢体要充分放松,置于舒适和自然的体位。活动的关节部位要得到充分支撑,近端关节要有固定或依托。

(3)家属的一只扶持的手,应愈接近老年人需做被动运动的关节愈好,活动中可稍加牵引。在活动的最后应对关节稍加挤压。

常用的各关节被动运动方法如图5-6~图5-11所示。

图5-6 肩部被动运动手法

图5-7 肘关节的被动运动

图5-8 腕关节的被动运动

图5-9 髋关节的被动运动

图5-10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运动

图5-11 距小腿关节的被动运动

(4)家属在做被动运动时,动作应慢而柔和,有节律性,避免冲击性强行活动。做被动运动时,应尽量不引起老年人明显的疼痛。当关节有显著粘连时,避免强行运动。

(5)被动运动时,宜逐步增大被动活动的幅度和范围。

(6)被动运动必须每天至少进行2次以上,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7)家属在做被动运动时,老年病人应进行相应的“假想”运动,如做髋关节被动运动时,老年人努力用意念想像自己在做髋关节屈曲与伸展运动,以促使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有助于运动器官的康复。

(8)偏瘫老年人除患侧肢体做被动运动外,健侧的上、下肢也宜自己主动做相同的动作,这样可以通过健侧神经冲动的扩散,影响患侧的肌肉群,有利于康复。截瘫老年人除做下肢训练外,健康上肢和躯干的运动锻炼,同样有带动下肢肌力恢复的康复作用。

2.助力运动 助力运动是老年人患肢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主动活动时,可由家属或本人健康一侧的肢体,或者利用康复器械提供力量来帮助老年人运动。一般适用于老年人病残后,无力的肌肉和不全麻痹肌肉的功能练习,以及体力虚弱的老年人。

助力运动应以老年人自己主动用力为主,外界助力为辅。助力应与主动用力配合一致,并应避免外界助力代替老年人主动用力。为了能使老年人尽快的恢复关节活动和肌力,助力常只用于康复运动的开始和结束部分,中间部分由老年人主动收缩来完成。在运动中应注意,防止不必要的关节和肌力群参与。同时,每次运动后都应给予老年人适当时间的休息。随着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不断恢复,应该逐步减少助力的作用。

3.主动运动 主动运动锻炼,在老年人康复运动的锻炼中应用较为广泛。多用于恢复体力,增加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速度与耐力,以及增强内脏功能等方面,如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病、骨关节外伤、骨关节退行性变化,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

以下介绍适宜于老年病人在家庭中进行主动运动锻炼的常用方法如下。

(1)增强肌力的运动锻炼:方法是老年人克服外力给予的阻力,来完成练习动作,对恢复和加强肌力极为有利。一般可采用负重方式进行,如用沙袋、塑料哑铃、扩胸器、皮筋等。练习时,可采用渐进型练习的方式。

具体方法是先测定某一肌肉群动作,能完成重复10遍的最大负荷量,取此量为练习基数,第一组练习取此量1/2,重复10遍;第二组取此量的3/4,重复10遍;第三组用全量,重复10遍,每天1次。每一组练习之间可休息2~5分钟。运动负荷量每周复查1次,把重复10遍的最大负荷量,作为下周锻炼的基数。

(2)放松练习:主要适用于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等老年病人,也可用于各种康复运动锻炼后做的放松动作,以消除肌肉疲劳。

常用的方法如下。①对比法:如用力握拳,放松;用力展腕,放松;用力展腕或伸肘,放松;用力外展肩,放松;整个上肢一起用力,再放松。下肢和躯干的放松动作也是如此。老年人在做放松动作的同时,能配合呼吸更好,即用力时吸气,放松时呼气。但有中度高血压或肺气肿的老年人不宜用此方法。②交替法:因为人体大部分骨骼肌肉都是有拮抗作用的,即一部分肌肉收缩,另一部分的肌肉必定会舒张。交替法就是根据拮抗作用的原理,利用主缩肌肉的紧张收缩,而使另一部分肌肉松弛。③暗示法:老年人思想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如果要使某一肢体放松,先要想到它“很重”,并重复数次,直至该部位显示松弛。此时老年人如欲抬起该肢体,但也无法移动它了,并有似乎在漂浮一样的感觉。④摆动肢体法:上肢或下肢做前后放松摆动,直至肢端有点麻木感为止。这种摆动特别适用于减轻帕金森病人的强制性震颤。一般多用于肩、髋、膝关节。

(3)呼吸练习:老年人于放松体位,常采用半卧位。也可配合暗示法一起练习,即在胸腹部位轻轻加压,呼气、吸气时对抗此压力。

(4)协调练习:多适用于患脑卒中、帕金森病的老年人,练习包括上、下肢运动的协调,四肢和躯干、左右两侧肢体的对称或不对称协调。协调练习应逐步由简单到复杂,有单个肢体到多个肢体的联合运动。上肢和手主要是练习精确性、反应速度,以及动作的节奏性,下肢的协调动作主要是练习正确的步态。

(5)平衡功能的练习:常用于患有脑卒中、小脑疾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老年人。平衡练习常通过身体的支持面,可由大到小;身体的重心由低逐渐到高;由开着眼练习到闭着眼练习,最好有家属监护。

(6)内脏功能的有氧训练:适宜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老年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步行。老年人康复步行锻炼要在平地或在具有适当斜度(不超过30°)的坡道上定量步行,通过循序渐进来增加步行的距离、速度和登高坡度,如走400~800米平路,3~4分钟先走200米,休息3分钟后再走;步行两段1000米平路,用18分钟走前1000米,休息3~5分钟后再走后1000米;2000米平路,其中5°~10°坡度的路约100米,用25分钟走前1000米,休息8~10分钟,再走后1000米。

另外,为了保证老年人主动运动锻炼时的安全与效果,老年病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病残情况不同,在进行主动运动时选择不同的姿势,其实卧床老年病人也可以在床上进行康复运动锻练。

(7)运动姿势:老年病人康复运动锻练的姿势,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卧位:仰卧时两臂置于体侧,两腿伸直,此时人体重心最低,基底最大。多用于卧床老年病人的锻炼。卧位另有侧卧和俯卧位。侧卧时一般将下方的上下肢稍弯曲以增加稳定性,在此体位有利于发展上方的上下肢和胸廓的活动。俯卧位时应将头转向一侧,或在额部垫枕,以避免影响鼻呼吸。老年人俯卧位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呼吸,此体位对康复锻炼腰部肌肉最为有利。②坐位:身体正直坐于凳子或椅子上,两臂置于体侧,两腿相并,髋、膝、踝均成直角,此时老年人的重心也较低。多用于体力渐有恢复,两下肢尚无力或体弱的老年病人。此体位有利于老年人做四肢运动的练习,特别是上肢的练习。另有前倾坐位和放松坐位(全部肌肉放松,背靠椅背或沙发),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哮喘发作时,做放松腹式呼吸练习或做放松练习时的体位。③跪位:通常需四肢着地位,膝部屈曲90°,基底仅仅是两膝,重心较高,重力线落于大腿的前侧,因此不易保持长期平衡,有利于脊柱和上肢运动。多用于老年人的爬行锻炼法。④站立位:直立体位,两足尖微分开,基底较小,重心较高,但重力线落于脚掌部,且两下肢肌力较强,较易保持平衡,最便于老年人进行其它的全身运动。⑤步行位:两足交替着地,稳步移行,两上肢和躯干也可以同时做其他的康复运动锻练。

卧床老年人借助“节力带”的运动

节力带能帮助卧床老年人在床上活动和移动体位。它不但为家属节省了劳力,还是老年人自己活动和主动运动和助力运动锻炼的工具。应用节力带的老年人,本身的上臂要具有一定的肌力才行。节力带可用2厘米宽的帆布带或粗布绳代替,在床架的二端各系一根节力带,配合应用。

节力带的使用方法如下:

1.协助坐起 半卧位或平卧位的老年人欲坐起时,家属可在靠足端的床架上系一条节力带。家属将手插入老年人腰背下,老年人双手拉住系在床尾的节力带一起用力,就可坐起了。

2.协助下床 老年人一手拉住床尾节力带,一手搁在家属的肩上,家属将老年人两下肢移至床沿,再扶着下地。

3.帮助放置便盆 老年人两手拉着系在床头的节力带,两下肢屉曲,两足踩在床上用力,家属一手放臀下,另一手将便盆插入。

4.帮助老年人向床头移动 半卧位的老年人常易往下滑,如要向床头移动,老年人两手拉着床头节力带,两下肢屈曲,此时重心移至臀部,家属一手托腰,一手放在老年人的两条大腿下,与老年人一起向床头方用力,即可使老年人移向床头。

老年人手功能的康复运动疗法

手的活动功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穿衣、盥洗、进餐、大小便等都离不开手的运动。但是患脑卒中偏瘫、手部骨折、帕金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老年病人,手的活动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因此积极开展手功能的康复运动锻炼是至关重要的。

老年病人手功能的康复运动锻炼应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锻炼为辅。被动锻炼也可由老年人自己用健康一侧的手来完成,这样能更好地学握力量大小,并随时可做。

适宜老年病人手功能家庭康复锻炼的常用方法如下:

1.徒手锻炼进行主动握拳、伸指(图5-12)和以中指为中心的各指外展与内收(图5-13),以及拇指的对掌活动(图5-14)。在指间关节的活动锻炼中,可用健侧手的拇指按在患侧手指的背侧,健侧的第2、第3指放在患指掌侧固定近端指节,以便使该指节的远端关节能更有效地进行主动锻炼,也可用健侧手握患侧手指进行被动屈曲锻炼(图5-15)。

图5-12 握拳、伸指

图5-13 外内收

图5-14 对掌

图5-15 健侧手帮助患侧手指活动

2.捏皮球或捏带剌突橡皮圈练习 此练习可增强手指屈曲、抓握、对掌及拇指内收力量(图5-16)。每一动作进行20次为一组,每组重复2~3次,每组中间休息1分钟。动作应缓慢、用力进行,每一动作历时3~4秒。如肌力微弱或关节活动度小,不能有效地抓握时,可以用健侧手协助,也可用带剌突橡皮圈(网上及康复器材商店有订购多种式样的手功能康复运动辅助器材)、海绵块代替皮球等。

图5-16 捏皮球练习

3.挑拨橡皮筋网练习 可锻炼拇指的伸展和外展,及其他手指的伸展力量。用木制方框,每边长约22厘米。框内等距离固定橡皮筋竖横各8~10条。练习操作方法见图5-17。动作要领同捏皮球相同。

图5-17 挑拨橡皮筋练习

4.拇指关节按压练习 正常手的功能活动中,拇指关节活动要起到首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年病人在进行手功能活动中,必须重视拇指功能的锻炼。方法可按图5-18进行。拇指关节的按压练习,每一姿势按压5~10分钟,宜1天多次反复进行,不要间断。老年人可以自己进行锻炼,如在练习前先做热疗,热敷,能获得更好效果。

图5-18 拇指各关节按压练习

5.转球练习 用乒乓球、橡皮球、健身球、大核桃等,锻炼手指的屈、伸、外展、内收和协调运动(图5-19)。有困难的老年人可用健手帮助锻炼。

图5-19 转球练习

6.夹持薄木板练习 可以锻炼骨间肌和手指各关节的活动功能。准备一长方形木板,6~7厘米长、4~5厘米宽、1厘米厚,也可根据手的大小适当调整。锻炼时把木板握于手掌内,横握用以进行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的锻炼,直握用以进行近侧和远侧指间关节的锻炼。(图5-20)

图5-20 夹持薄木板练习

手的功能开始逐渐恢复后,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动作进行各种手部实用功能的锻炼,如持握各种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练习自行盥洗,使用汤匙及筷子进餐、穿脱衣服及鞋袜、玩纸牌、玩麻将牌,练习写字、画图、编织毛衣。一般患手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只要恢复到健侧手的40%~50%时,各种实用功能即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恢复,老年人就可以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

老年人坐、立、走平衡的康复运动训练

维持身体的坐、立、走平衡,是人体一切运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老年人因病而使平衡遭到破坏时,如脑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病,唯有通过康复训练,人生第二次再“学习”,才可使老年人重新获得身体平衡。

1.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是体位平衡的先决条件。老年人在坐位平衡训练开始时,可先用靠背架或用折叠的棉被支持,然后屈膝就坐或在床边两腿垂下而坐,以后再去掉靠背架,并尽量叫老年人自己完成。若老年人不能独立完成时,家属可在床上系一节力带,以备老年人自行拉带坐起,或者可在床边自制栏杆,老年人可拉杆坐起。待老年人坐起后,再由家属扶持,或坐在床边,脚下用小凳垫起。(图5-21)

图5-21 坐位平衡练习

2.立位平衡训练 如果老年人不能自行起立,那么大部分的生活自理活动都不可能做到。起立训练开始时,家属要注意扶持,经过一个阶段练习,再逐步减少辅助,但还要注意安全,防止老年人摔倒、骨折或关节脱位等事故发生。

立位平衡训练按一定步骤进行,不能操之过急。以脑卒中后偏瘫老年人为例,首先由健侧下肢支持体重,患侧下肢与健侧分开约3厘米,然后向患侧肢体转换支持体重,待较稳定后,再将两足分开,轮流负重。家属可在地面上划一直线或脚印,扶持老年人按此方法练习行走。转换方向时,使患侧下肢抬起,以健侧脚跟为轴,向外旋转,或以足尖为轴,向内旋转,然后健患两侧并齐。

老年人瘫痪的下肢恢复不良、体力不佳或小脑功能障碍时,可使老年人无论坐位还是立位,都表现有倾斜现象,这些老年人站立或行走时,宜使用手杖。立位平衡训练初期,老年人也可借助手杖训练。

3.行走动作训练 行走动作的练习是引导脑卒中后偏瘫、股骨骨折、帕金森病等老年人,重新学会生活自理的关键,也是老年人迫切的愿望,行走训练要争取早日开始。

有的老年病人开始时,往往还需要依赖工具的帮助,如手杖、拐杖、步行器等,必要时还需靠家属的扶持。训练时,可先由家属扶持行走,为了安全可于老年人腰间缠好布带子,家属一手扶持,一手拉着带子。这样就不致于限制老人应用双手,而且便于扶持。

在老年人独立行走练习时,家属须注意老人行走步态,步态关系到老年人全身协调和平衡,要在训练开始时就纠正不正确的步态。

初期练习时,老年人常有恐惧心理,唯恐移动时疼痛、跌倒等。因此,家属一方面要积极鼓励老年人,另一方面要使老年人练习逐步深入,切不可心急。

在行走练习中,家属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行走练习时,应在老年人的肌肉、关节无疼痛情况下进行训练。

(2)要注意了解老年人步行移动困难和步态,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例如偏瘫老年人提脚时,多出现足下垂和膝关节强直,因此走步时是画圈步态,此时应让老年人着重反复练习距小腿关节背伸和曲膝动作,并练习增强下肢肌力动作。

(3)老年人宜在扶杆旁或床架旁练习较好。因为可以用健手握住扶杆或床架,利用它进行多项练习,如体重负荷保持立位的耐久力、上肢训练、立位平衡、起立训练、基本步行姿势的训练等。

(4)上下楼梯、走坡道、跨门槛、上下汽车等平衡动作,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常见内容。如果老年人能独立完成这些活动,将大大地扩大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上下楼梯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扶栏上楼训练时,如为偏瘫老年人,可将健手伸向前方,用健足踏上一级,然后患肢跨上与健肢并齐。扶栏下楼时,先将健手伸向前方,握住栏杆,用患足先下降一级,然后健足与患足相并。(图5-22)

图5-22 上下楼梯的训练

(2)如为扶杖上楼,先将手杖立在上一级上,用健肢跨上,然后患肢与健肢并齐,下楼时,先将手杖置于下一层后依次进行。

体弱老年病人的康复健身操

老年人的健身方法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适宜于体弱老年病人做的康复健身操,凡是可以起床的老年病人,几乎都可以天天在家里进行锻炼。动作如下:

1.转动眼睛,尽量向四周环视,左、右、上、下方向各6次。

2.身体坐直,双手交叉放在头枕部,用力压迫脑勺,头部则用力后仰,30秒钟。

3.身体坐直,两手在椅子靠背后面紧紧握牢,1分钟。

4.胳膊屈时竖直放在桌子上,把头的下巴放在手掌心上进行深呼吸,20次。

5.沿桌子边站起来,尽力转动上半身10次。有可能的话,最好老人能使背部对着桌子,然后双手向后用力抬起桌子一端,5~10次。

6.站立在门框中,双手用力推门框20次。

7.坐在桌旁,双手分别用力紧握放在桌子上的一件东西1分钟。

8.坐在椅子上,尽力屈膝抬起双脚,然后尽量将脚伸直,再放下,10次。

9.爬楼梯,大约以每2~3秒钟登一级的速度为宜,每次锻炼2分钟。初练时,应有家属保护。

高龄老年病人的床上康复运动操

高龄老年病人中,体弱、行动不便者占多数,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大多以“床”为中心。为了使老年人全身大部分肌肉得到活动,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种种不良后果,床上康复运动操,不失为高龄老年病人家庭康复的一种运动锻炼好方法。

床上康复保健操共有10节,具体动作如下。

第1节:足趾屈伸。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两腿伸直,足趾向上,足跟着床。然后,足趾用力弯屈,足背绷直,足弓内收,五趾并拢,再足趾松开、伸展,两脚交替进行。每个足各做20次。(图5-23)

图5-23 足趾屈伸

第2节:足踝绕环。姿势同上。老年人足跟固定,踝部放松,以距小腿关节为轴,先顺时针方向转动,再逆时针方向转动、两脚交替进行。每足各做20次。(图5-24)

第3节:俯卧打腿。预备姿势:老年人俯卧,身体伸直,头部侧倒,两臂放于体侧。小腿先弯曲,尽量靠近大腿后部,然后再伸展还原,两腿交替进行,各做10次。(图5-25)

图5-24 足踝绕环

图5-25 俯卧打腿

第4节:大腿旋转。预备姿势:身体侧卧,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放于头下,侧卧一腿自然弯曲平放,另一腿上举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小腿带动大腿作绕环,先顺时针方向绕环,再逆时针方向绕环,两腿交替进行。然后,另换一侧,每腿各做5次。(图5-26)

图5-26 大腿旋转

第5节:仰卧屈膝。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两腿屈膝举腿,两臂放于身体两侧。腹部用力收起,小腿靠大腿,大腿靠胸部,两腿交替屈与伸(如同踏自行车动作)。同时,两臂用力下压,以帮助屈膝举腿。每腿各做5次。(图5-27)

图5-27 仰卧屈膝

第6节:屈膝侧倒腿。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两腿并拢屈膝,两臂放于体侧,头、胸部保持不动,两腿尽量侧倒,带动腰部扭动,左右交替进行,各侧5次。(图5-28)

图5-28 屈膝侧倒腿

第7节:髋部外展。姿势同上节。两足不离开床,以膝部来带动两腿,同时向左右两侧外展,幅度越大越好。动作要缓慢,做5次。(图5-29)

第8节:顶颈挺胸。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两腿自然分开,两臂微屈,两手放于腹部,头后部顶枕,颈部后屈,两肘部用力下压,接着背部内收挺胸,同时吸气下落还原时吐气,做3次。(图5-30)

图5-29 髋部外展

图5-30 顶颈挺胸

第9节:仰卧鲠颈。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身体伸直,两腿自然左右分开,两臂放于体侧。两臂斜前举,腹部用力内收,颈部用力前屈,上体稍抬起,同时吸气,接着身体成仰卧,还原同时吐气,做2次。(图5-31)

图5-31 仰卧鲠颈

第10节:伸展转体。预备姿势:老年人仰卧,身体伸直,两腿并拢,两臂放于体侧,一臂侧上举,同时身体随之向内侧转体90°,接着同侧绷足向下伸,然后还原成仰卧位置。两侧交替进行,各5次。(图5-32)

图5-32 伸展转体

卧床休养和疾病恢复期的老年病人,只要在床上可以自行活动,应该尽可能做床上康复运动保健操。老年人在做操时,还应注意:

1.冬季锻炼时,应穿衣、穿袜,注意保暖。室内宜开空调保温。

2.卧床以硬板床为宜,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醒后或睡前半小时,每个动作尽量做到规定次数。

3.运动量的大小要视老年人的年龄、体质而定,以身体微微发热、出汗,尚有余力,有轻松、舒适感觉的这种运动量最宜。

4.做操时,最好配合呼吸,这样能加强血液循环,增强肺功能。

5.初练时,不要用强力,可以选择做其中几节,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待体质增强、动作熟练后,可增加节数和重复次数,并增大幅度和速度。

老年人轻松的运动疗法——步行

步行适应年老体衰、重病初愈的病人,也可用作其他康复治疗前的准备活动或治疗后的整理活动,还可作为某些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家庭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步行速度视老年人自身情况而定,一般以散步速度为好。全身放松,运动强度较小,时间每次15~30分钟。其目的是促使精神和躯体肌肉的放松和对心脏进行“温和”的锻炼。若快步行走(速度每分钟超过100米时),也可使心率明显增快,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倘若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道上行走,则比平地步行对心肺功能锻炼和代谢能力的影响更大。因此,更应因地、因人、因健康状况制宜,特别强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步行速度、距离和坡度。这类步行又称“坡地行走”。在平地,按每分钟50~100米的速度步行,能量消耗常与速度呈线性关系,即速度愈快能量消耗越多。

常用步行方法可根据老年人的病情和体力,来确定一定的距离、步行坡度、速度、中间休息的次数和时间。例如,200~600米平路,用每2~3分钟100米的速度步行,每走100米休息5分钟。又如,800~1500米平路,用15~18分钟走完,路程中和结束时各休息5分钟。随着体力的恢复,可延长距离,加快速度,减少休息和时间来调节。如对距离没有把握时,可用每分钟小步来衡量,一般来说70~100步/分钟为慢速;100~120步/分钟为中速。平均每分钟步幅约为0.4~0.6米为宜。一般应从较低速开始,每一阶段为1周。心率应在100~110次/分。若感到疲劳,出现明显气促时,则应减慢速度。

老年人步行中还可以配合上肢各种活动,或边行走边摩擦腹部或胸部,常可加强步行锻炼的效果。若在步行中同时配合呼吸和意识,则可起到类似气功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运动疗法项目的选择

运动疗法的项目很多,老年病人可根据不同目的、不同条件、不同兴趣选择不同运动项目。

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的康复,改善心脏及代谢功能的老年人,宜选择练习耐力性的项目,如步行、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游泳等,也可练习原地跑、跳绳、上下楼梯等。

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的康复,需要放松精神、消除疲劳,宜做放松性练习。

如太极拳、散步、放松体操、气功疗法、保健按摩等。

为了治疗某些疾病,可进行针对性的医疗体操,如对哮喘、肺气肿等疾病的呼吸体操,内脏下垂时的腹肌锻炼操,肢体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操等。

对老年病人来说,以上各种运动可以有选择性地配合进行,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为辅。如患冠心病的老年人可以耐力性练习项目为主,以气功、太极拳、保健按摩等配合,这样可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对患高血压的老年人来说,以放松性练习为主,同样可以进行轻松的散步,或者短距离慢跑、原地跑等。

由于老年病人情况复杂,年龄、体质、病种、病情、家庭环境等都不一样,因此康复运动疗法项目选择,该因人因地制宜。

老年人运动疗法的运动量

老年人在做家庭康复运动疗法时,掌握运动量十分关键。运动量少了达不到康复目的;多了可能损害老年人健康,甚至有一定危险性。通常老年人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时间长短,都应掌握自小而逐渐加大的原则,增加速度不宜过快,以不让身体过度疲劳为度。

掌握运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由于心率最易测定,运动时一般可以用心率作为反映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即在老年人运动时,测10秒脉搏数,乘以6,即为1分钟的脉搏数。

这里向老年人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运动量计算方法。先计算出极量心率和亚极量心率。

极量心率=210—年龄;亚极量心率=195—年龄。

例如:69岁的老年人,极量心率为141次/分,亚极量心率为126次/分,此数为一相对值,国内一般较为通用。在康复医学中,通常取亚极量心率为老年人运动中允许达到的最高心率,亦为老年人较大强度的运动量(最大吸氧量的80%)。对一般老年人来说,无论其实用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运动中每分钟最高心率以100次左右为好。

当然,还要考虑到老年人平时原本的心率,有的老人心率较慢,每分钟仅60~70次/分,运动后如超过100次/分,则已是太快些了,一般老年人的心率加快以每分钟不超过10~15次为宜。

当然,还应根据老年人当时的心肺功能状态来决定运动量。如心肺功能良好,可取其亚极量心率数进行运动。如一般的,则可取亚极量心率数的80%,为运动中允许达到的心率数。如心肺功能不太好,则须经两周时间的过渡,再逐步地过渡到该心率数的80%。如心肺功能差的老年人,则暂不考虑进行耐力性训练,可以做一般活动,不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

上述的运动强度,并非在1~2天中就要求达到,而是需1~2周时间,或者更长时间,逐渐达到该强度,循序渐进。

对老年人肢体功能的康复运动锻炼和矫正体操的运动量,则主要根据老年人肌肉疲劳的程度来定,而不是老年人的心率。对骨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老年人,以每次运动后,不出现疼痛加重和肌肉有微酸胀感为宜。对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瘫痪老年人的功能锻炼,则不应出现肌肉疲劳感。

每一次康复运动训练时,都要有一定的准备活动;运动的结尾,宜有整理放松活动。

那么,老年病人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以多少为宜呢?

一般耐力性运动,可自15~30分钟,其中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须在5~15分钟。医疗体操的持续时间,视老年人具体情况而定。运动中间可穿插暂时休息,但在计算运动量时,要注意运动密度,扣除休息时间。用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共同计算老年人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大时,持续时间就短。采用同样的运动量时,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宜选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的方案;体质较差者,宜选用小强度,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方案。

老年病人医疗运动的频度,一般每天或隔天1次,视运动量大小而定。运动量大时,间隔时间宜稍长。但超过间隔3~4天,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已消失,康复疗效就会减低。

老年人除测试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外,还可根据自己感受进行自我监督。如自我感觉、睡眠、食欲、体重等。老年人在医疗体育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气促、脸色苍白、多汗、步态蹒跚、失眠、食欲下降、疲劳不能恢复等,应立即停止运动或者减量运动。

我国汉代名医华佗也主张积极锻炼身体,他曾告诫慢性病人在锻炼过程中,必须掌握合适的运动量,指出“沾沾汗出”,即微微出汗、“轻松”“思食”等感觉,就是运动量最适合的标志。

老年人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许多老年病人,多因卧床静养,往往忽视了合并症的发生。例如,对脑卒中老年人关节不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很可能会发生足下垂、褥疮、肌肉萎缩、关节半脱位、挛缩强直和其他合并症,从而会引起第二次致残,这样往往就难以恢复了。

不论哪一种运动疗法,必须以安全、适度、全面、自然为原则,老年人及其家属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运动,应在社区家庭病床巡诊医师的指导下,与家属一起制定康复运动程序及计划。在制定前,首先要对老年人所患疾病和目前的健康状况、病情、功能障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安排训练项目、运动量、所需时间、动作、频度、器械等,并提出康复训练目标和要求。当然,老年病人的心理、身体状况会不断地变化,所制定的程序和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调整。

2.老年人自己或家属对老年人的康复运动要做好详细记录。表5-1是脑卒中后,左侧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记录,可供参考。

表5-1 家庭康复训练记录

3.运动时被动运动的动作要柔和,切忌粗暴。训练中不应给老年人带来损伤、疼痛,更不应使症状加重。

4.根据老年人康复运动后的体力和肌力改善情况,逐步加大训练量,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5.老年人在运动中以稍出汗、稍有疲倦感为度,不能太劳累、大量出汗。在运动中家属要密切注意老年人症状和体征的改变,以便随时掌握是否继续进行或中止康复运动训练,并及时与社区家庭病床的巡诊医师联系。锻炼后,老年人有疼痛或不适感持续3小时以上,或者下一次活动时发现活动范围或强度减退,说明运动量已过头。

6.老年人的体力一般较差,运动时易于疲劳,在训练中应注意多次休息。出现其他疾病时,如感冒等,要暂停运动。

7.一般在老年人接受按摩、推拿、针灸、理疗后,应即刻进行康复运动,效果较好。

8.在康复运动时,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率和血压。无条件测血压的,必须测定老年人的心率,心率不应超过110次/分,收缩期血压升高不应超过20毫米汞柱。

9.老年病人在运动锻炼时,体位应处于最省力、最舒适的位置。

10.锻炼某一个部位的关节时,老年人可以在家属帮助下把近身躯侧关节固定,以使锻炼的关节获得最大效果。

11.老年病人反复、短时间锻炼的效果,往往比同一天内长时间操练为好。

12.在锻炼时,老年人自己要注意,锻炼动作不能自己任意发挥,应按程序计划规定进行为好。

13.康复运动的内容不但要依每位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而且重点在于训练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如起居、饮食、坐卧、行走等。为使老年人获得这些独立生活能力,不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简短训练就可以长期保持的,而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反复矫正,甚至需要改造老年人的住室或周围环境,才能实现的。

14.运动时,要分准备、训练、放松3个阶段。准备阶段可以先做一些活动来适应训练。放松阶段指当训练结束后,要逐渐安静“冷却”下来,可以做一些活动或按摩,不要突然停止运动。

15.运动后,切勿立即洗澡。运动时衣着要合身。避免穿过紧过小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活动。

16.要有“自知之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千万不要操之过急,不要与其他老年人攀比。

17.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结伴或家属陪伴外出运动锻炼,随身携带自救卡(包括姓名、住址、电话、疾病名称、急救方法等)和自带急救药品(如麝香保心丸等)。

18.老年人不要空腹健身,运动前后喝一杯白开水,运动后不能暴饮暴食。

19.很多老人一直以为“闻鸡起舞”锻炼最好。现代科学证实,清晨(5~7点)锻炼既不符合人体生物节律的特征,也不是一天中自然环境条件的最佳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适宜运动锻炼时间是上午9~10点或下午4点~晚上8点。夏季上午可提前半小时,晚上可延后半小时。清晨或有雾霾的天气不宜进行户外运动。

3 作业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的应用

作业疗法是康复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有各种功能障碍者和不同程度丧失生活自理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使他们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和学习能力,作为家庭和社会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如洗脸、刷牙、穿衣服、脱衣服、吃饭、如厕、洗澡、外出、手工艺、欣赏音乐、书法、绘画、家务劳动等,总称为“作业活动”。

对老年病人来说,家庭康复的作业疗法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的练习,这不但可以帮助老年人恢复身体功能,把剩余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并可以使老年人对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延缓老化、预防活动功能的丧失、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病人家庭康复中,作业疗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让老年人尽可能地能从事在家庭里的各种活动,如日常生活、一般家务、养花、养鱼、编织、下棋、打牌、书法、写作、学习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帮助病人增加肌力,增强耐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他们的功能,使老年病人能更好地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因为老年病人作业疗法的内容都来自日常生活,便于天天在家中练习,其优点是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能提高老年人的兴趣,便于坚持。

在进行老年病人家庭康复的作业疗法前,最好由社区的指导医生和老年人家属,要对老年病人进行残存功能的检查、评价,了解老年人心身各方面的功能状态,以利制定老年人康复作业疗法的计划,进行合适的作业疗法康复训练,以及病后日常生活的咨询与指导。

老年人家庭作业疗法的对象及意义

老年人家庭作业疗法的对象比较广泛,几乎所有的老年病人都可以进行,如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关节炎、帕金森病、精神病、糖尿病等等,作业疗法对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意义。

作业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应用范围较广、意义深远,可概括为:

1.增强或维持老年病人的运动系统功能,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力,增强耐力,改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协调统一,以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2.调节和改善老年病人心理功能的活动,包括放松紧张的心理,调节感情的活动,使老年人能正确认识疾病和伤残,适应现实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依赖他人的心理,增强自立信心。

3.帮助老年病人对指定的作业活动进行训练,尽量使之达到较高水平的生活质量,以使病人以后在生活上尽可能地达到独立或一定程度的独立。

4.维持和恢复老年病人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逐步适应家庭中体力活动的生活需要,从而减少病残后给生活带来的困难。

5.作为预防措施防止老年病人的并发症,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6.改善老年病人的精神状态,减轻忧虑、苦闷,培养对文娱生活和从事家务劳动的兴趣。

老年人家庭作业疗法的内容

家庭作业疗法无论在精神上、体力上都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功能,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由于老年人的教育程度及过去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的特点,多样化地选择家庭作业疗法项目参加活动。不过,老年病人及其家属在选择各项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该项目活动必须对老年人安全,并有康复治疗作用,目的性明确。

家庭康复作业疗法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这是老年病人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老年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康复问题。如洗脸、刷牙、梳洗、洗澡、吃饭、穿衣、脱衣、如厕、上下楼梯以及其他。若老年人开始阶段不能完全独立完成,也要尽可能通过参加这些作业疗法活动,先得到部分的独立,以后逐渐康复到全独立。

部分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家庭康复作业疗法训练,康复到一般家务事的处理、简单的厨房清理工作,甚至可以在家做菜、烧饭、阅读、书写等,都要考虑到让老年人重新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2.创造性和教育性的活动 各种适合于老年人的艺术性的活动,如戏剧、歌咏;各种老年人感兴趣知识的再学习,如保健、绘画、书法、电脑;手工操作、各种工艺品制作;老年科技工作者、老年工人还可以发挥余热,担任业务技术顾问等。这些在家庭作业疗法中,对老年人的康复也是很有价值的。

首先,它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和感情发泄的机会,也可增加老年人对自己本身价值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使老年人能灵敏肢体功能和大脑功能。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康复活动,能使老年人避免精神老化,减慢衰老。

3.娱乐活动 帮助老年人组织各种娱乐性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不但有助于身体的功能改善,更主要的是可以帮助老年病人消除消极情绪,还能增加老年病人之间的交流。

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康复作业疗法训练

老年人患病后,尤其是患脑血管病、类风湿疾病、慢性动脉阻塞性疾病等,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国外有人研究观察,老年人偏瘫后,虽经康复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会一度好转,但5年后,常常会再出现明显退化,甚至卧床不起。因此,老年人要减少功能倒退,预防久病卧床,就要坚持日常生活活动的康复训练,这是大多数老年康复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日常生活活动虽然是老年病人身边的一些琐碎小事,如起床、穿衣、脱衣、盥洗、沐浴、饮食、如厕、使用拐杖、乘坐轮椅,但这些活动动作的完整性,对老年人在家庭中不依赖他人,而维持独立生活是不可缺少的,具有重要意义。

病残老年人在患病初期,连起码的生活自理都有困难,在心理上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作为,感到悲观失望,对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缺乏足够信心。因此,应从病残早期起,就鼓励老年病人对一些生活上的小动作开始康复作业疗法的训练,这样当老年人自己能够完成活动时,就会从心理上建立独立生活的信念,从而对康复治疗会充满信心,最后取得康复成功。

家属要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有困难的老年人准备一些辅助工具和特制器械、家具和衣服等,如加大钥匙、加大拉线开关、加粗铅笔、长把牙刷、床罩百宝箱、弹簧筷子、带扶手便桶等,这些统称为老年人的“自助器”,这将更有效地发挥老年人残存功能,达到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训练时注意问题

日常生活活动作业疗法训练的具体过程中,老年人及其家属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可将日常某些生活动作,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然后从简单的、断续的动作练习起,互连贯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动作。

2.老年人如果肌力不足,或者缺乏动作的协调性时,可先做一些准备训练,如康复运动疗法中的加强手指肌力训练等,然后再做日常生活动作的作业疗法训练。

3.为老年人制作的自助器,一定要适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特点。

4.训练饮食动作时,除用特制的自助器外,开始时可不用食物,仅练习手指动作或模仿进食,经反复练习后再摄取饮食。

5.有的老年人训练穿、脱衣服动作时,因手的协调性差,无法完成扣纽扣、解衣带等动作,对普通衣服的穿、脱存有困难,还需为他们设计特别服装或自助器。如偏瘫病人穿衣时,要先从患侧开始,脱衣时要先从健侧开始;衣服不用纽扣,可用尼龙搭扣。

老年人家务劳动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老年病人家务劳动能力的训练,在家庭康复中,经常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家务琐事对老年人的康复无足轻重。事实上,日常家务劳动对维持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家务劳动能力的锻炼,还能鼓励老年人的自信心和独创性,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得到益处。尤其是家庭成员白天都在外上班,以及独居的老年人,更有接受家务劳动训练的必要。

在老年病人进行家务劳动能力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从各方面因素,考虑到老年病人手、足能达到的最大活动范围。对因偏瘫、截瘫、风湿性关节炎等动作受限以及只能在床上活动的老年病人,放置家具、日常用品和安排家务劳动训练时,必须考虑老年人活动的可行性和活动范围。

2.因为老年人协调能力较差,对知觉和空间认识又不足,高温和有利刃的工具,要禁止使用。另外,对有眩晕、癫癇发作的老年人,在没有家属陪同时,还是以不进行家务劳动训练为好,以防止意外。

3.有心脏、呼吸系统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要对过分劳累的动作加以限制,并注意家务劳动的活动量,以避免过多体力消耗,而使疾病复发。

4.老年人的家务劳动训练一般要尽量简易化,注意安全性。

老年人使用手杖、拐杖、助步器的练习

手杖、拐杖、助步器都是支持体重,保持身体平衡,辅助步行活动的工具,可供两腿无力、站立和行走不稳、行走困难的老人及病人使用。老年病人使用前,一定要选择对自己合适的手杖、拐杖、助步器。

使用手杖、拐杖与助步器时,由持用者的腿与这些支持器在地面上的支点组成一个较大的底面积,同时重心也降低了,这样增加了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也分担了部分支持体重的力量。助步器的稳定性最大,其次是拐杖,再次是手杖。

手杖、拐杖、助步器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保持平衡 对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仅两腿无力的老年人有利于保持平衡,如非中枢性失调的下肢肌力低下或丧失、强直性麻痹下肢前伸不佳、重心移动不能平衡的老年人。手杖、拐杖对高龄脑卒中、多发性脑梗死老年人的平衡障碍并无多大作用。

2.支持体重 下肢肌力差,不能支撑体重的老年人;因下肢患关节炎、关节痛、因负重而痛的老年人;老年人骨折固定后为防止骨折端错位时,均可使用手杖、拐杖行走。

3.增强肌力 这大多是用拐杖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如用半截拐杖在垫上训练、用拐杖做躯干前挺腰、抗阻力运动等,来训练上肢伸肌,以增强肌力。

(1)手杖:手杖是老年人最常用的支持工具。老年人最适宜用三支点或四支点手杖,此种手杖用铝合金制成,轻巧、稳定、使用方便、安全。选择木制的手杖时,杖杆要质地坚硬,杆头最好用金属箍加固。但不要用金属把杖头整个包起来,以免打滑。杖柄稍宽,以使老年人的手感到舒适。为了防滑和缓和手杖着地时的冲击,杖端要有橡胶帽。一旦橡胶帽破损,要及时更换。

手杖的长度也有讲究,依老年人身高及上肢长度而定。手杖的标准长度是老年人直立,上臂随意斜向身旁,测量从小指侧的手腕横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在训练初期,老年人以拐杖为宜,经练习熟练后再用丁字形手杖。

偏瘫老年人大多使用拐杖或手杖。一般是用健侧臂持杖前移,次后移病腿,再用健腿移动。有的老年人这种步态不能实现,则可改为拐杖前移,次后移健腿,再移病腿。

(2)拐杖:老年人用的拐杖也要适当,拐杖的高低要调整合适。拐杖的长短要能调节,拐杖过长,老年人腋部受压,易使臂丛神经受伤;拐杖过短,老年人使用时须弯腰,用力不当,步态不稳。拐杖应比腋窝稍低3~5厘米。用拐杖行走时,不能顶压腋窝,应用力撑着把手,以免压迫臂丛神经。用臂部将拐杖夹在身边,以保持稳定。拐杖与腋窝接触的部位,要用橡皮垫、海绵或布带、毛巾缠绕保护,以减少与腋窝的摩擦。拐杖头应安上橡皮套,防止走路滑倒。拐杖与脚的侧面距离以30厘米为好,因角度过大,不便于用力。老年人单拐行走时,要放在好腿一侧用力持重。骨折、脱位、骨关节病恢复期,开始练习下地要用双拐,先让老年人扶拐靠床站立立,如无头晕,可练习行走。

老年人进行拐杖行走训练时,先由平地开始,开始时应以距离、速度为重点,然后再训练持久性,一定要注意安全。开始训练时,要由家属在一旁保护。

在使用拐杖时,特别是臂力差、平衡功能差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以用单拐为宜。老年人以健侧持拐,拐杖与患肢同时向前,然后健腿和一臂摆动向前,或者拐杖先移动,然后患肢,再健肢。动作要平稳,注意安全。

(3)助步器:助步器比手杖、拐杖的稳定性要好,但用于室外行走和日常生活中不太方便。

老年人使用轮椅的练习

病残老年人丧失了行走能力或者不完全丧失行走能力之后,除手杖、拐杖外,还可以用轮椅来帮助活动,这样老年人就有可能独立进行某些日常生活活动。

老年人宜尽可能的独立行走,但体力较差、平衡功能不良,或患有不适于较多活动的疾病时,宜乘用轮椅做为较长距离的代步工具。暂时或有永久性瘫痪(偏瘫、截瘫等)、类风湿关节炎、下肢骨折、截肢及术后不能步行的老年人均可使用轮椅。

老年人使用轮椅同样需要经过一番练习。

1.选用轮椅 老年人在选用轮椅时,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轮椅及其部件规格,都要适合老年人身材,还要照顾老年人坐在轮椅上是否舒适和便于操作。座位宜用软垫,约10厘米厚。

(2)乘坐轮椅上床、上车以及如厕等,是否适用。要有良好的制动器刹车。

(3)便于存放和搬运,搁脚板能拆卸或可移动。折叠式轮椅较轻便。

(4)轮椅外形尺寸,要与家庭住房及过道等互相配套。

2.使用训练 老年人怎样使用轮椅呢?当老年人从床位上要乘坐轮椅时,先挂上手闸,放下踏脚板,脑卒中偏瘫的老年人要把健侧的踏脚板取下。轮椅可置于老年人健侧,从床向轮椅移动时,轮椅对床下部要斜放。然后,病人先用健手托持患手,做好坐起准备。用健足托持患腿,手握床栏或节力带向健侧翻身。身体前屈向床边移动,然后坐起。再手握床栏或节力带起立。用手握住轮椅对侧扶手以脚为支点变更方向,准备乘坐。

老年人下轮椅时,老年人轮椅向床边移动时,也是从健侧进行,轮椅放置于床头部,挂上手闸,放下患侧的踏脚,体向前方,坐于轮椅前沿,然后立起。手握床栏或节力带,然后以脚为支点变更方向,坐于床边,然后将轮椅推开,向床卧倒。

在进行轮椅练习时,方法可由老年人自己选定,尽量发挥老年人残存的能力,便于掌握。上下轮椅、转动轮椅、如厕、外行、上下坡道、后退、转向都要经过耐心的反复练习,要多练习肢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家属最好教会老年人自己能拆卸和安装踏脚板及扶手。

偏瘫和截瘫的老年人,或头部和躯体不平衡的老年人,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有家属保护,避免发生意外。偏瘫的老年人推动轮椅时,不但要学会使用健手,也可用健足用力来帮助调整方向,增加移动轮椅的力量。方法是:病人坐在座位上,臀部稍向前移,翻起脚踏板,把健侧的脚接触在地面上,先把腿伸直,用足跟或足前掌着地踩实,然后届曲膝关节,足跟或足趾有力向后蹬,同时手扶手轮向前推动,轮椅即向前进。若向健侧转弯即需健手向后推动手轮而健脚仍向后用力。若向患侧转弯,健侧的脚向前用力蹬,使轮椅倒退,同时推手轮向前产生力矩。若使轮椅向后退时,则脚的动作同上,而手向后推动手轮。

家属在给老年病人推轮椅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否则会发生意外。在轮椅通过门槛或台阶时,千万不可猛力冲撞,要先嘱老年人身体稍向后仰,依至靠背上,家属用脚向下踏倾斜杠杆,同时双手向下压手柄使轮椅的前脚轮抬起,推动轮椅,先使前脚轮跨过障碍物,再嘱老年人握住扶手,在前脚轮着地时,轻提手柄,使大轮顺利通过障碍。下坡时,家属要用力按压手柄,使轮椅向后倾斜,只用后轮着地,缓慢向前推送,而且家属应一直用手握紧减低速度,直至平坦地面时,才慢慢放平轮椅。下坡时千万不可用手闸控制速度,因轮与闸摩擦不匀,容易造成轮椅跳动或方向偏移。

上下楼乘电梯时,一定要锁紧轮闸,防止滑动。用人力上下楼时,定要由两个以上家属搬动,一人紧握手柄,一人握持轮椅的臂或脚轮上的竖柱,使轮椅向后倾斜,再行搬动。不论上楼或下楼均应使大轮放于高位,即上楼时病人背向楼上,轮椅退上楼去;下楼时病人面向楼下,然后再下楼。

4 中医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学在康复医疗方面,不仅有较为完整、独特的理论,而且还有行之有效、简便行的各种治疗方法,如针灸、气功、按摩、推拿、体育锻炼、食疗、药物、心理治疗等。

中医康复旨在使病人的元气和脏腑功能康复,与现代医学康复疗法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显著区别。中医康复治疗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突出传统康复方法,并有以下特点:

首先,康复医疗与养生相结合,能防、能治、能养。例如,气功既可用于正常人的保健、老年养生,又能有效地于一些老年病人的康复。

其次,外治与内治相结合。老年病、慢性病的康复、调养、保健,单靠药物内治是不够的,应该“内外相扶”。传统中医康复医疗又突出外治方法,如针灸、抜罐、捏脊、按摩、推拿、太极拳等,充分调动人体自然康复能力,但也结合内治法,培补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吸取了外治与内治之所长。在内治方面,又首重食疗,然后再药治,食药并举。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食治包括食疗、食补、食养,有针对性地选择日常食品或调制药膳服用,能使老年病人长期服用而不厌恶。因为老年病康复多属慢性虚证,要把已虚之阴阳气血培补起来,非一朝一夕所能套效的,老年人长期服药,难以坚持,食治就能克服这种不足。

第三,中医学的康复方法,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养生。大多利用人体生命活动中原本需要物质,如空气、阳光、饮食、水、运动、文娱、冷、热等,充分利用人体与环境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的一切正常因素而起着康复作用。

中医学的康复价值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社会之中,存在于人体自身之中。它的方法,取材于大自然,取材于社会,主要依靠人体自然康复能力,简便而易行,同样也适合于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代称为“角法”,工具是用牛角、羊角制成的。现在是利用各种大口玻璃瓶子、竹罐子,使其内部成负压后,吸住体表皮肤来进行治疗的一种物理疗法(医药商店、网店有现成火罐零售)。操作易学,疗效好,每个家庭中都可以进行。

拔罐利用罐内负压,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表面瘀血,有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腰背酸痛、慢性扭伤、挫伤、关节痛、肩关节周围炎、神经性疼痛等。有水肿、心脏病、皮肤病及特别消瘦的老年人忌用。

方法是用镊子夹住点燃的乙醇(酒精),伸大罐内旋转2圈后,即刻抽出,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便可吸住。或者用直径2~3厘米的瓶或罐,中心放一小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当火熄灭后罐便吸皮肤,棉球则留在罐内,待起罐后取出。

拔罐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但操作不慎时容易引起烫伤,故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镊子蘸乙醇时不要过湿过多,点燃在罐内旋转时要迅速。取出的一刹那,燃烧的酒精棉球切不可与罐壁相碰,以免将燃烧乙醇遗留在罐壁边缘或燃液滴在皮肤上而招致烫伤。如遇烫伤,即刻在局部涂上药。②必须选择肌肉丰满、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治疗。③起罐时,将罐向一侧倾斜,用一手指沿皮肤压迫对侧罐口,空气由此进入火罐,自行脱落。④拔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水疱。如已形成,应注意预防感染。⑤拔罐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体虚者可隔天1次,5~7次为一疗程。⑥在前次治疗过的罐痕未消失处,不宜再重复拔罐。⑦为保护皮肤,治疗前皮肤宜涂少量凡士林。取下火罐后。应用热手巾擦敷。

捏脊疗法

在老年人背脊上下,用捏、拿、揉、按等手法,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推拿疗法,具有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失眠、体质虚弱等症,适合于家庭康复医疗中应用。

捏脊方法:老年人脱去上衣解松腰带,裸露背脊,伏卧在床上,全身放松两腿平伸。老年人家属或护理人员先用温暖双手在病人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3遍,使肌肉松弛。然后,四指半屈,两手握成半拳状,拇指伸直,以示指(食指)第2、第3节紧贴老年人骶尾处,向上推挤起皮肤,大拇指夹住捏起的皮肤。如此两手交替,沿脊柱由下向上,边推边捏,直到两肩上的颈后处,这样重复进行3次。家属开始手法要轻,否则老年人会有痛感。以后可逐渐加重手法,家属熟练程度提高,老年人的耐受性也逐渐适应。三五次治疗后,有了疗效,可加背肌、腰肌等按摩手法。

捏背最好在临睡前进行。捏背时要注意保温,切勿着凉。在冬天时,最好在取暖器边进行。手法强度要掌握合适,由轻→重→轻→结束。轻重手法应以老年人能耐受为度。一般每天1次,每次10分钟,7次为一疗程。如需要,间隔1周再进行第二疗程。

自我康复按摩

老年病人进行自我康复按摩,有增强抗病能力、调节内脏功能、调节血液循环、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等作用,并且方法简便易行,不失为老年人家庭康复的一种好方法。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古墓中发现的古西汉时代导引图上,就有自我按摩的图像,这表明自我按摩在2000年前已经产生,它在古代人民的防治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康复医疗中,自我按摩起重要作用。按摩的手法,各家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5类:推、揉、擦、拍、摇。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向前推动的,称为推法。用指面或掌面在皮肤上做揉动、滚动,称为揉法。用手指在皮肤上做急速的擦动、搓动,称为擦法。常擦到皮肤发红,但不要擦破皮肤。用指面或指背拍打、用空心拳或拳侧捶击患处者称为拍法。轻巧顺势地摇动关节或抖动,称为摇法。还可在这几种基本手法的基础上引伸出各种按摩手法。

按摩用于康复医疗上的适应证很广。老年疾病包括以下几种。①运动器官疾病:包括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骨折后期或软组织外伤后、慢性关节炎等。②内脏器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脉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气管炎、哮喘病等),消化系统疾病(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和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各种瘫痪症等)。

当疾病急性期出现高热、危重、有出血倾向,一般不宜按摩。皮肤病老年人也不宜按摩。

现介绍几种适合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自我康复按摩的方法。老年人可以按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部分项目组合进行。

1.按耳 有防治耳鸣、耳聋、头晕及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但有急、慢性耳部炎症的老年人禁忌使用。

方法:先用两手上下轻轻按摩耳轮左右20次,再用两手掌按着左右耳朵,两手示指放在中指上,中指放在后头枕骨上,示指滑下弹扣风池穴附近(图5-33)。各30次。然后,用左右手示指插入耳孔内,而后拔出,反复5次。

图5-33 弹扣风池穴

2.搅舌 作用可运动舌头,使口腔黏膜感受性增加,分泌功能增加,促进食欲和消化。

方法:用舌头在牙齿外边上下左右各运转20次,能清洗口腔,不要咽下去,吐掉它,再分泌的唾液可以咽下。

3.叩齿 作用可促使牙齿坚固,并预防牙病发生。

方法:思想集中,轻叩牙齿20次。

4.眼功 有防止眼肌疲劳及增强视力作用。

方法:用左右手大拇指按摩左右侧太阳穴各20次,再用左右大拇指背侧互相搓热,轻搓眼皮各20次,轻摩眼眉各20次,然后用眼球运转,顺转10次,逆转10次。

5.捏鼻梁 有调节眼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眼疾作用。

方法:用示指按鼻梁中间处,中指与大拇指捏着眼内侧眼角旁,捏揉20次。

6.点迎香穴 有预防感冒和防治鼻炎作用。

方法:用两手大拇指基部的背侧,互相差热,轻轻地沿着鼻梁两侧各搓20次。而后用两手示指尖端点揉左右侧迎香穴(图5-34)各10次,转10圈。

7.干洗脸 有明目、固齿、少生皱纹、美容的作用。

图5-34 迎香穴

方法:用两手掌互相搓热,然后两手由前额顺着两侧往下搓,搓至下嘴巴时,两手再向上至前额,如此一上一下搓面,共20次。

8.梳头皮 有防治头痛、头晕,使头脑清醒的作用。

方法:手的手指弯曲呈钩状,用五指指甲从下往上往后梳,两手先梳头顶部,再梳头角部,三梳侧头部,共梳30次,而后双手掌抚摩头皮20次。

9.颈项功 能防治颈项发硬和颈项酸痛。

方法:左右手交叉,抱着头颈部,头向后抑,鼻吸气;头向前垂,鼻呼气;再用手抚颈、左右来回摩擦10次。然后转动颈项,先往左看,而后再往右看,共做20次。

10.揉肩 可预防肩关节酸痛。

方法:用左手掌揉右肩20次,再以右手掌揉左肩20次。

11.抚胸 可扩大肺活量,加强内脏功能活动。

方法:两手搓热后,用右手贴左胸前,上下抚摩50次;再以左手贴右胸前,上下抚摩50次。然后用左手掌或握拳捶打右侧胸部,同时用右手掌或握空心拳拍打左侧胸部,从上方打至下部各3下,左右侧共打100下。

12.搓肾俞穴 具有暖肾固精作用。

方法:两手搓热后,向背后搓俞及命门穴(图5-35),左右各36次。

图5-35 肾俞、命门、定喘穴

13.搓腰部 有防治腰痛、腰肌劳损的作用。

方法:两手掌摩擦发热,再用热手一上一下搓腰,两侧各20次。

14.搓丹田 有防治消化不良及便秘等作用。

方法:先将两手掌搓热,用右手掌贴腹壁,左手掌压在右手背上,沿着大肠蠕动方向,绕肚脐做圆圈状运动,即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再至右下腹,如此共搓100次。

15.兜阴囊 男性老年人可防治遗精、早泄、阳痿等症。

方法:先将两手掌搓热,一手搓丹田,一手兜阴囊,左右手各搓20次。

16.捻委中穴 有防治背酸痛痛作用。

方法:用右手拇指捻左腿膝关节后正中处委中穴,左手捻右腿委中穴各20次。(图5-36)

17.搓涌泉穴 有防治高血压等病的作用。

方法:用左手搓右足心100次,又用右手搓左足心100次,最好搓到足心发热、微汗。高血压应向前搓,其他病症可来回搓。

图5-36 委中、涌泉穴

18.推舟式 有扩大肺活量和调节身体皿液循环的作用。

方法:平坐,两腿并拢伸直,足尖向上,手掌向外,两手向足部做推的姿势,随之上身前俯,这时呼气;推至足即返回来,返回来的时候,手掌面向里,这时吸气。如此往返20次。

19.和带脉 有防治腰痛和治疗腰肌劳损、强腰壮肾的作用。

方法:盘膝而坐,两手相握,上身旋转,自左向右转10次,再自右向左转10次;伸胸的时候吸气,缩胸时候呼气。

20.搓腰眼 防治功能性腰痛作用显著,特别是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肌扭伤效果较好,对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

方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用力向下推到尾骨部分,然后再退回到两臂后屈尽处是一次,共用力搓50~100次。另外,两手轻握拳,用拳眼或拳背轻轻扣打腰眼处,或用双手握拳手背骨节按摩腰眼处。也可用双手捏腰眼处肌肉,从两臂后屈尽处开始往下捏至骶下端,往返10次,捏时两大拇指和示指、中指将腰肌捏起,大拇指从上往下推,下面示指、中指往下搬,让肌肉滚动起来,每天捏1~2次,结合应用效果最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运用针刺和艾条等方法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中医学外治法中重要的一部分。针灸疗法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深受群众欢迎。几千年来,为我国传统医疗保健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针灸疗法都要以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为基础进行操作,一般多由医务人员进行,家庭中自己操作可能有一定困难。近年有市售的各种“叩针”“滚针”“五行针”等针灸工具(医药商店或网上有售),它集点穴、磁疗、针灸、拔罐、敷药等中医学疗法于一体,不用找穴位,把针具按图施行在皮肤有效点上,一次完成,使用简单,安全有效,比较适合老年病人康复治疗中自己使用。

自古以来,针灸疗法有很多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宝贵实践经验,其中不少已成为后世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针灸疗法中有不少健身防病的好方法,如经常针灸足三里穴,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足三里穴是强壮要穴,故又称“保健穴”“长寿穴”。经常灸关元穴,有益气培元之功。经常揉按涌泉穴,可固肾、开窍。

用艾条、温灸器(医药商店、网上都有售)或揉按等方法,长期坚持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缓延老化、防治老年病,有助于康复治疗。这些特定穴位有:

1.关元 又称丹田,在脐下3寸处(以自己中指第二指骨长度为1寸),是“元气”集聚之处,灸之可益气、固本、培元。用艾条或温灸器灸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有祛病延年之效。隔5~7天后,再施行下一个疗程,可长期坚持应用。

2.神阙 即脐中,将盐粒填脐孔,上面拖以艾条灸,每次20分钟,有强脾肾、抗衰老作用。

3.涌泉 在足底正中前1/3和中1/3交界的凹陷处。有通关、开窍、降血压、安神作用,并可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冒。每晚灸20分钟,或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坐在床上用双手拇指或用掌心转动,揉按涌泉穴,或仰卧以右足跟揉搓左侧涌泉穴,再换左足跟揉搓侧涌泉穴,每脚揉搓50~100次,可长期坚持,日日进行。

4.足三里 在外膝下3寸处,为强壮、保健、防病要穴。古人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通过灸法能温阳,阳气充实则能“化精”“养神”使精神饱满;“卫外”的防御功能旺盛,就能抵抗外来外邪侵犯而能防病、保健,有强壮明目作用。方法:用艾条灸20分钟,每周2~3次,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太极拳

太极拳是气功疗法中动功的一种。由于它适宜于治病健身,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康复医疗重要而独特的手段之一,在国外也颇为盛行。

太极拳是由练身、练意、练气三者结合而成的。所谓练身,即全身放松、动作柔和缓慢,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练意即是练拳时,心静神凝,专心一意,使大脑神经得到休息,做到身心俱健。练气,是指练拳时,自然地加深呼吸,特别是腹式深呼吸。

根据观察和锻炼效果来看,太极拳对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肿瘤、肺结核、神经症、神经衰弱等慢性病,都能起到一定康复医疗作用。

1.太极拳对老年病人的康复作用 康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太极拳的基本精神,要求思想集中,不存在杂念,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老年病人常有肌肉松弛,心跳细弱,血流滞缓,呼吸较浅,胃肠功能不良,代谢降低等现象,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进行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地防止这种现象,促进疾病的康复。

(2)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由于太极拳的要点,是要求呼吸深长、柔和、自然,且要气沉丹田,这是横膈运动与腹肌运动相结合的有规律的均匀的呼吸运动。这样的呼吸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心脏冠状动脉反射性地扩张,氧化与还原作用加强,这样就增加了心肌的营养,为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建立了良好条件。

(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太极拳经腹式呼吸运动,对消化道起着机械刺激作用,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消化吸收功能。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必须掌握以下16字的要领“松静自然,姿势正确,动作协调,气沉丹田”。

松静自然:练拳时,始终要求保持心平气和,掌握“松静”两字。不仅要让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松静”下来,面且要让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也都放松下来。头宜正直,头部放松、臂部放松,做到松肩、松腰、松胯,以至全身都放松,无不适之感。

姿势正确:练太极拳身体要端正、自然,躯干要正直而不偏,头顶同会阴要始终形成一条垂直线,不可挺胸凸肚,低头弯腰,弓臂或露臂。口唇自然闭合,下颁微向里收,舌抵上腭。

动作协调:练太极拳始终要用意识指导动作,动作要协调、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姿势和动作,处处要圆满,不可有凹凸缺陷之处,要以腰部的轴心运动为纲,带动四肢运动。颈部要随目光转动,松动而不僵硬。步法要分清虚实,动步出腿须将重心先坐稳于一腿,然后另一腿才缓慢伸出。如此轮换,以一足支持重心,以便柱不断运转过程中,保持全身平衡。

气沉丹田:呼吸要自然(练习拳套熟练后可以逐渐配合腹式深呼吸)。呼吸用鼻,运用腹式自然呼吸。由于全身放松,小腹部必然感到充实,胸部感宽松,这称为“虚实腹”。通过腹式呼吸,横膈膜的不断起伏运动和腰部的旋转,可促进内脏得到按摩。

2.练习太极拳 学习太极拳原来难度较大,流派也多,为了便于向群众推广太极拳,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先后编了二十四式、四十八式两种简化太极拳。但由于每位老年人的病情、身体情况、年龄等不同,不少老年人就练简化太极拳也深感困难。因此,建议患慢性病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先从太极拳中选择几组单独动作,坚持锻炼,随身体康复好转,再逐步加大动作内容。

这里介绍几组适合老年人学习,由易到难的太极拳练法,可供参考。

(1)第一组:

1)起势:动作为身体自然直立,不可故意挺胸或收腹;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下。两臂微微下按,同时下蹲。(图5-37)

图5-37 起势

2)野马分鬃:动作接上式。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腿靠近右腿;同时右手收在胸前平屈,左手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成抱球状;眼看右手。左足向左前迈出,左腿弓,右腿蹬,同时两手分别向左上左下分开,指尖上扬,高于眉齐,右手放右胯旁,眼看前方。(图5-38)

图5-38 野马分鬃

3)白鹤亮翅:动作为接上式。上肢微向左转,右手翻掌向左上划弧与左手成抱球状。右脚前跟半部上体后坐,重心移于右腿,左腿稍向前移,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分别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头部右侧(手心向里),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眼看前方。(图5-39)

图5-39 白鹤亮翅

(2)第二组:

1)搂膝拗步:动作接上式。右手由体前下落,由下向上划弧(手心向上);左手由左上向右下划弧放在胸部右侧,同时上体向右转;眼看右手。(图5-40)

图5-40 搂膝拗步

2)手挥琵琶:动作为右脚进到左脚跟后,左脚提起前上半部变左虚步,脚跟着地,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举,高与鼻尖齐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内侧;眼看左手示指。(图5-41)

图5-41 手挥琵琶

3)倒卷肱:动作接上式。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划弧平举,左手翻掌向上,眼看左手;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手(手心向外),左手回收经左肋外侧向后上划弧平举;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方退一步成右虚步;眼看右手。(图5-42)

图5-42 倒卷肱

(3)第三组:

1)左揽雀尾:动作为立正站好后单练或接上式练。身体右转,左手由左下向右上划弧停至腰部右侧、右手平屈胸前与左手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外撇,左腿收回靠拢右腿,左脚尖点地左脚向左迈出,右脚尖微向里扣,成左弓步;同时左臂由左掤出,平屈成弓形(高与肩平)右手向右向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左小臂。(图5-43)

2)右揽雀尾:动作接上式。上体后坐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平举于右侧,然后由右下经腹向左上划弧停于腰部左前侧(手心向上),左手平屈胸前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重心在于左腿,右腿靠拢左腿,脚尖点地。右脚向右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右臂由右掤出,平屈成弓形,左手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图5-44)

图5-43 左揽雀尾

图5-44 右揽雀尾

(4)第四组:

1)单鞭:动作接上式或单独练。左腿旁开一步半。上体后坐。重心渐移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经胸前向左运转。直至左臂平举左侧,右臂平屈左肋前,眼看左手。体重渐移于右腿,左脚靠拢右脚;同时右手向后上方转动,致右侧上方时变钩手,左手向下,经腹前向右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上体微向左后转,左脚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掌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外,手指与眼齐平,两臂微屈;眼看左手。(图5-45)

图5-45 单鞭

2)云手:动作为立正站好后左腿旁开一步,重心移于右腿,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画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外,眼看左手。体重慢慢左移,左手由面前向左侧运转,手心向里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腿靠近左腿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10~20厘米),眼看右手。第一步成小开立步。右手向右侧运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手翻转掌心右,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图5-46)

图5-46 云手

(5)第五组:

1)高探马:动作接上式。右脚跟进半步,右钩手变掌,两手心翻转向上,肘部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脚跟提起成左虚步,眼看左手。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左手收至左腰前侧,手心向上,眼看右手。(图5-47)

图5-47 高探马

2)右蹬脚:动作接上式。左手手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上交叉后两臂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下;同时出左脚变成弓步。两手向外再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同时右脚跟步靠拢左脚;眼看两手中间。两手分开平举(手心向外)同时右脚跟提起慢慢蹬出;眼看右手。两拳松握,沉肩坠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图5-48)

图5-48 右蹬脚

3)转身左蹬脚:动作为立正站好,全身放松,松腰、松胯后,右腿全蹲,右脚尖略向外撇;向左转身,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外,眼看左手。重心移于右腿,左脚靠近右脚;同时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里,眼看两手中间;左脚蹬出与两手同时向左右分开,眼看左手。(图5-49)

图5-49 转身左蹬脚

(6)第六组:

1)左下式独立:动作为立正站好,左脚尖点地,重心在右腿;右掌变钩手,左掌向右划弧,立于右肩窝前,眼看左手,身体慢慢下蹲,左腿横向左侧伸出,成左扑步式;左手向左下经左腿内侧穿出,眼看左手;腰身重心渐渐左移,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腿足跟离地,提膝向前,带动右足向前迈,右手向前抄,至右胯前,左腿站稳渐渐起立,膝微屈。同时右膝向上顶起,高过于脐,右足尖向前,自然下垂;右掌外旋往上顶起,指尖与眉齐,掌心向左,沉时与膝间对齐,相距约一拳。当左掌下按时,右掌指上顶,眼平视前方,独立站稳。(图5-50)

图5-50 左下式独立

2)右下式独立:动作为立正站好,右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然后向左转身,左脚尖为轴脚跟微向内转。同时左手向后平举变钩手,右掌向左后划弧,立于左肩窝前;眼看右手。(图5-51)

图5-51 右下式独立

(7)第七组:

1)左穿梭:动作为立正站好出左腿,身体微左转,左脚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距离地长半坐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然后右脚附于左脚旁,脚尖点地,眼看左小臂。而后左脚迈出半步,前腿弓右腿蹬,同时左上肢上抬,高于耳平,右手掌也随之向左胸前穿出,立掌,掌心向外,在左小臂之下,眼看左前方。(图5-52)

图5-52 左穿梭

2)右穿梭:动作接上式。右脚向右前方迈出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面前向上举翻掌停于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经体前推出,手心向前;眼看左手,体重略向后移。右脚尖微向外撇;随即体重再移于右腿,左跟步,虚附于右腿内侧;同时两手在胸部右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小臂。下与左穿梭同。(图5-53)

图5-53 右穿梭

3)海底针:动作为站好后两腿与肩等宽,身体左转,左脚迈出一步,右腿前跟半步,左腿稍向前移,脚尖点地变左虚步;同时右手经体前抽回上提至右耳旁再斜向前下插出,左手落于左胯旁,眼看前方。(图5-54)

图5-54 海底针

4)闪通臂:动作为立正,上体微右转,左腿迈出成左弓步;右手臂由体前上提平屈于头上方,手心斜向外;同时左手经胸前向前平推,手心向前,眼看左手。(图5-55)

图5-55 闪通臂

5)转身搬拦捶:动作为立正站好后,右腿弯屈,重心右移,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后转,然后重心再移于左腿;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停于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举停于头前上方,臂成半圆,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向右转体,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同时右脚收回再向前迈出,脚尖外撇,眼看右拳。(图5-56)

图5-56 转身搬拦捶

6)如封似闭:动作接上式。左手由右腕下伸出,右拳变掌,两手心向上,慢慢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重心在于右腿,眼看前方。两手收回,由胸前翻掌,再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同时左右弓步,眼看两掌间。(图5-57)

图5-57 如封似闭

7)十字手:动作接上式。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随转体动作向右平摆,与左手呈两臂侧平举,肘部下垂;同时,右脚尖随体转微向外撇成右弓步形式,眼看右手。重心慢慢移于左腿,右腿左移成开立步;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向里,成十字手型,眼平看前方。(图5-58)

图5-58 十字手

8)收式:动作接上式。两手翻掌,手心向下,分落于两胯外侧,眼看前方。(图5-59)

图5-59 收式

3.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太极拳是我国流传较广的传统健身手段,老年人在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适用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病老年人练习。动作柔和、稳定、圆活、缓慢。②动作多样,前后连贯,有助于训练协调性和平衡性。体弱的老年病人也可以选择几节来做,不一定做全套。③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全身主要关节和肌肉群,长期练习可增进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增强韧带的功能。④练太极拳时,老年人要用意不用力,所有动作都以意识和想象作引导,练习时全神贯注,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保持平衡。⑤练太极拳时,老年人呼吸要深沉稳定、匀细柔长,呼吸和动作配合一致,最好用腹式呼吸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⑥太极拳运动量可大可小,是老年人各自情况而定。对某些疾病,还可以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和治疗要求选用其中某些动作,或突出某些要领,随学随用,随用随变。

据统计观察,太极拳对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病、神经衰弱、慢性腰腿痛、肺结核等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5 老年病人的家庭心理康复

康复不仅需要加强老年病人残疾或老化的躯体功能,还应重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康复。老年人心理变化常影响疾病和病残的结果,心理变化也明显影响老年病人康复医疗的过程及效果,不仅会造成躯体疾病康复的难度,而且还常常降低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脑卒中偏瘫、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帕金森病、心肌梗死、关节炎等,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真正关心老年病人的健康,除了治疗躯体疾病外,还要从老年人心理康复上着手。

老年康复医学中,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否认、抑郁、愤怒、自责、依赖、焦虑、多疑等,老年病人家庭心理康复的难度往往不亚于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的康复,心理康复效果完全取决于老年人自己的努力,以及家属和看护人员对老年人谆谆耐心的诱导。

老化、疾病及其心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结构与功能以及心理活动都逐渐起变化,出现一系列衰老征,如身体皮肤松弛变皱、脂肪增加、头发变得稀疏、牙齿松动脱落及性功能减退等。此外,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开始减退,味觉、嗅觉迟钝,在心理方面也表现出了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不良消极情绪增多,性格也有所改变。老年人行动欠灵活,反应迟缓,社会交往的范围会缩小,获取了新的信息日趋困难,这样更促进老年人的身心的衰老。

老年人因机体衰老,各种感觉障碍也会增多。如视力、听力缺陷的老年人,出门、购物、乘车都不方便,看书、看电视、听广播也有困难,这些情况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使老年人心理上容易产生忧郁、烦躁情绪。

有些老年人因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总感到自己已成为家里的累赘,前途无望,心情焦虑忧郁,甚至导致消极情绪而轻生。老年人生病后,若迁延不愈,往往会自问:“还能活多长时间?”有的老年病人在重病卧床清醒后,睁开眼睛首先要问医生:“我的病能好吗?”当疾病使老年人处在生活不能自主的境地,便想到病后不能长期连累他人,从而使老年人拒绝就医治疗,这是一种逆反心理。其实老年人要求生存的希望,继续欢度晚年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作为老年人的亲属,一定要十分谨慎地处理老年人难言之苦的心理,增强老年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增强日常生活的功能康复的信心。

作为老年人的家属,要善于观察老年病人的心理活动,善于解释和慰藉,对老一代诉求要耐心听取或解答。最好将有关疾病康复医疗的知识告诉老年人,以便老年人很好地配合康复医疗,这也是家庭康复心理治疗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更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老年人不仅要求有满意的物质赡养,更渴望家庭情感关爱,企盼心灵慰藉,希望得到精神赡养。

心理因素是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美国专家的研究表明,因情绪紧张而患病者占门诊病人总数的76%。有30%~40%的老年常见病其发生发展与不良的消极情绪、心理行为因素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冠心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偏头痛、糖尿病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消积的情绪状态。许多研究均已证实,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大敌。同时,心理因素还会诱发或加重常见的老年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阿尔茨海默病等,而老年人的疾病状态也可以反过来引起老年人情绪的变化,两者互为因果。

现代医学证明,消极情绪是破坏自身免疫系统的“凶手”,是导致心身疾病的重要诱因。心理平衡对维持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心理平衡了,生理就会趋向平衡,就会少得病,即使得病也康复得快。因此说,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老年病人的心态

疾病给老年人带来许多困苦,这些困苦汇集到心理上,引起种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因人而异,各具特点。

老年病人的心态,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否定性 这部分老年人大多数平时身体强壮,很少患病。当突然有不适,经医生检查确诊有较严重的疾患,需经系统治疗时,他们接受不了这突然降临的事实,干脆以“鸵鸟埋头于沙堆”来否认客观存在的方式,从而取得心理上的平衡,逃避痛苦。也可能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坚持认为医生诊断也可能有错,现代仪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等。否认有病而拒绝治疗,结果是贻误病情。“否认”态度虽然可算作一种极度情绪沮丧的重要自我防御,但同时也干扰了治疗的进行。对这部分老年人,不一定强求他们接受疾病的全部真实情况,为了使他们精神上能轻松些,可把病情讲的不太“严重”,劝导他们配合医生的治疗。

2.焦虑型 这部分老年人与否定型相反,他们往往过高地估价自己的病情,尽管医生与家属一再向他们证实病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严重,但他们也总认为自己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而高度紧张。为此老年人们终日焦虑不安,长吁短叹。对他们主要是设法稳定情绪,不断地使他们了解自己病情好转的情况,让他们在心理上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愤怒型 这部分老年人往往病情比较严重,或者病期比较长,疾病已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耐心,变得焦躁烦恼,容易激动。他们不能冷静的对待自身疾病和周围一切,把疾病看做为一种不公平的“人祸”。当某个医生或亲友劝慰他说,“这病一下子治不好,得慢慢治”,他们便认为是在哄骗他。因此他们不愿意配合治疗,不遵循医生提出的治病医嘱和康复医疗要求,甚至在家中吵闹,坚决不再上医院治疗。有的是终日怨天怨地,或埋怨医生没本事,或埋怨亲友侍候不周,常为点滴小事暴跳如雷,大动肝火。家属对他们更需要理解和耐心,不要计较他们过火的言行,不要因为他们拒绝治疗而听之任之。要反复耐心地给予解释安慰,但要劝导他们坚持治疗,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4.抑郁型 这部分老年人都很悲观。疾病使他们的情绪变的低落消沉、抑郁沮丧。他们终日默默无言、闷闷不乐,他们消极厌世的情绪在不断的滋长,心想活着不仅自己受苦还牵累别人和家庭,那又何必苟延残喘。严重者可从思想上转为行动上,有的少食、绝食,慢慢的拒绝治疗而等待死亡。有的甚至企图自杀。这些老人精神上的问题压倒了躯体疾病,因此,对他们要从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安慰。要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欢乐和生活的光明前景,尽力地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鼓起继续生活的勇气,坚持不懈地与疾病作斗争。

5.依赖型 许多老年人在病残后,会恢复孩童时代已抛弃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家庭中对老人过分放任、纵容,更易促进这一心理状态的形成。有的老年人依赖药物治疗,希望只服药,不愿做主动康复治疗。有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依赖家人服侍,不愿主动参予作业疗法中康复训练。对此类病人应及早做出心理评价,制定严格康复计划,并表示坚决执行的态度,并鼓励老年人要有自信。

由于每个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家庭条件、文化教养、个人性格的不同,所以病残后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对病人及早进行心理评价,可消除家庭成员对病人的不满情绪,帮助病人认识自己,从而使康复训练顺利进行。

总之,疾病给老年人造成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这些困难或多或少会引起老年人不良的心理情绪反应,转而不良情绪又会恶化躯体疾病,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患病的老年人不能只顾及躯体疾病,还得注意疾病带来其他家庭、社会、经济和心理等问题。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思想情绪活动,努力使老人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能够安心养病、配合康复治疗,并争取早日康复。

不同类型老年病人的心理康复对策

长期患病的老年人,根据他们患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5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心理变化。当然,其心理康复的对策也各不相同。

1.早年型 指老年人在60岁以前(甚至早至幼年期)就患病,一直延至老年期。这些老年人对“病人角色”早已习惯,他们被疾病长期折磨,情绪往往比较消沉、忧郁和沮丧,他们往往把事业上的不成功、生活上的不顺心都归罪于疾病,同时又为由此牵累了家庭而感到烦躁不安。这些老年病人容易产生“何苦苟延残喘”的念头。国内曾有人对住院的内科病人进行心理调查时发现,60岁以上的病人约33%有不同程度的厌世情绪,而中青年病人中仅占4%。

因此,对早年型的老年人一定要在精神上关心和安慰他们,使他们树立起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必要时可以考虑给予抗忧郁药(应由专业医生指导用药)。

2.晚年型 指60岁以后才开始患病的老年人,他们往往不习惯于“病人角色”,他们不承认自己将一直患病,对疾病有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相信很快就能根治疾病。一旦某个医生对他说,这病一下子治不好,得慢慢治,他们便会认为该医生无能,而千方百计地更换医生,或服用各种“土方”“偏方”。随着时间的推延,当他们渐渐明白自己的确确是一个“病人角色”时,又往往产生烦躁情绪。这些情绪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晚年型老年人的家属,对老年人在患病开始时,就要做耐心的解释工作,最好能配合医生给老年人讲解一点保健卫生方面的医学普及知识,或给老年人阅读一些这方面的科普读物。

3.轻型 指一些有些轻度症状的患病老年人,如一些患早期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他们的心理活动常和正常老年人差不多。但有的老年人往往不把自己当成病人,情绪乐观、开朗。当然,这种心理状态有有利的一面,即可以调动身体内的积极因素和疾病做斗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可能忽视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使病情发展。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把自己小病视作“大病”,总是忧心忡忡,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

因此轻型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要小病大养,又不要熟视无睹,应该及时检查、合适治疗,听从医生指导使疾病早日得以治愈。

4.重型 指一些患有可能危及生命疾病的老年人,如患心肌梗死、肿瘤的老年人。他们的表现可以各不相同,有的表现为烦躁不安,认为自己的病反正无指望了,不愿意接受治疗,不与医务人员合作,甚至拒绝一切打针、吃药;有的似乎毫不在乎,对严重疾病后果从不考虑;有的则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和任何人交谈,严重者还可能采取轻生举动。

为了使这些老年人更好的接受治疗,家属有时需要把真实病情隐瞒起来,不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有的则需要开诚布公的把病情告诉老年人,促使他配合,这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情况来决定。

5.卧床型 指一些长年累月几乎不能起床的慢性病老年人,如瘫痪、年迈体弱的老年人。他们对自己长期卧床不起焦躁烦恼,而又无可奈何。卧床时间越长,获得外界信息越少,越可能使这些老年人性格发生不良变化,这种变化又往往成为心理活动恶化的先兆,他们所受的身心痛苦较大,开始时还能配合医生和家属积极治疗,但时间久了便怨天怨地,埋怨医生,埋怨家属。有的老年人对身边的人与事还十分敏感,很容易使老年人的心理受到伤害。最后他们由于卧床时间太长,性格反而转为消沉、悲观,心情恶化出现厌世念头。

对于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老年人,家属一定要耐心、热情,生活上、康复治疗上给予良好的照料,全家庭的人员都要多与老年人交谈、接触,多向老年人问候,主动询问老年人的不适与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如坐在老年人床旁一起聊天、看电视等,使老年人心理上感到充实。

以上5种情况可能交叉出现在一些老年病人身上。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长期患病老年人,他们的心理变化往往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转变:这一阶段中,老年人要从“健康人”角色转为“病人”角色,心理变化特别大。许多老年人常常不承认这种角色转变或无视这种角色转变,往往有逞强心理,自信心过度,对医生不信任等心理现象。

(2)不安:这个阶段老年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已进入“病人”角色,但又很不习惯,内心很向往以前的生活和活动。为此,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情绪。

(3)稳定:在这个阶段,老年人已适应了“病人”角色,他们的情绪趋于稳定,能安心养病,能配合医生和亲友治疗疾病,治疗效果也往往比较好。

(4)再转变:这个阶段,老年人的“病人”角色又要转变,可能转变为“健康人”的角色,也可能转变为“垂死”角色。有些痊愈的老年人由于习惯了“病人”角色,所以虽然疾病已愈,但他总以为自己是病人,而感到无法活动,要依赖他人。这时,家属要不断的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病情好转的情况,让老年人在心理上解除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轻装上阵。

对于一些病危老年人,虽然可能已进入“垂死”角色,但仍应使他们心理状态尽可能维持在稳定阶段,这样既有利于治疗,又有利于使老年人保持安定的情绪。

总之,长期患病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这4个阶段也可长可短。因人而异。作为老年人的家属应该掌握其一定的规律,注意老年人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使他们在患病期间能够安心养病,保持心情愉快,争取早日康复。

老年病人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产生,常以心理因素作为重要发病因素,也可由疾病造成心理障碍,然后又加重疾病的损伤。在老年病人的家庭康复中,心理康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采取相应的心理调节措施,使老年病人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对促进康复十分有利。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老年病人及家属参考。

1.意识控制法 当不良情绪困扰时,老年人通过思考,充分认识自己精神状态的不足之处,鼓励自己振作精神、自我安慰,恢复乐观积极的态度,形成一种平衡而欢愉的心境。此方法适用于修养较高老年人,当心理异常时,可通过意识控制来进行自我调节。

2.暗示调节法 平时有毅力的老年人,当疾病出现困扰而过度愁、悲、怒时,老年人可不断提醒自己“忍一忍,风平浪静”,这样有助于控制不良情绪,也可用“望梅止渴”的方法,自己暗示自己“疾病已减轻,痛苦已消除”,以稳定情绪,增强信心。

3.注意力转移法 对病程长、反复发作的老年病人,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痛苦不堪,可转移其注意力,把精力用于自己感兴趣或者爱好中去,如听音乐、打牌、练书法、读书等。这有助于老年人暂时逃避恶性因素的刺激,还缓解长期的紧张,改善不良情绪。

4.改善环境法 给老年人整洁、宁静、明亮的居住环境,使人恬静、舒畅、身心充分放松,能有利于消除老年人不良情绪。对长期卧床,或不易进行户外活动的病人,其居室内,更要注意环境调节。能户外活动的病人,要鼓励其走出家门,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去走走。

5.交谈调节法 老年人主动向家属或他人倾吐心中的烦恼,得到他们的同情、理解、安慰,也能较好的稳定情绪。交谈可以活跃思维,摆脱痛苦,积极投入康复治疗中去。

为了让老年病人尽快的消除心理障碍,老年人家属应主动创造条件,和老年人多交谈,陪同康复锻炼、娱乐,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尽可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使其在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中,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

长期患病老年人的心理康复护理

长期患病老年人由于生活失去自理能力,心理上常常表现为:①情绪焦躁易怒,怨天尤人,但生活上需要别人帮助,即使抱怨发脾气,但又无可奈何。②获取信息少,缺乏与外界沟通,使他们性格发生不良变化,如从原先开朗变为沉默悲观。③依赖心理以及孤独、自尊、敏感并存,使别人误认为“古怪”。

长期患病老年人的这些消极心理问题,不利于康复医疗。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老年人这样的想法,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接受治疗,努力康复到最佳日常生活功能状态呢?

长期患病老年人的家属应该努力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康复护理工作,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帮助患病老年人找回自我价值 很多老年人步入老年期后,很容易因周围环境和自身产生的变化,而容易贬低自我价值。亲属的尊重可以让老年人从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依然存在。家属可以经常和老年人唠唠家常,听老年人讲讲自己以前的故事,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尊重,也是最简单的帮助老年人通过回忆往事找回自身价值的方法。

2.充分理解患病老年人的心理 老年人的亲属尝试从患病老年人的心理视角出发,去理解老年人的行为,就会发现,有时患病老年人常常表现出来的愤怒、忧郁以及冷漠等情绪并非是他们的故意刁难,而是他们对于自身处境茫然不知所措的表现。老年人一些似乎“怪异举动”,或不良情绪都是有其原因的,我们要先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年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尽量去体贴他们的感受,而不是先以指责、怨怒作为“对话”。许多争吵都是由于情绪上的一时激动,事后发生争执的双方可能都会对自己的举动后悔。那么,就让对老年人、对长辈的爱来消除一切“误解”吧,如果我们从爱着手,老年人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3.与患病老年人坦诚相待 我们与老年人的交流不能停留在机械地询问阶段,而是以心交心。“含蓄”是中国人的传统特点,但这往往造成情感交流的缺乏,有些时候感情是要表达出来的,毕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理解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也不一样。曾有位老年人常年患病身体非常虚弱,儿子非常孝顺的来探望他,照顾他,询问他的病情,但却很少提到自己的事,有时老父提到,他就非常简略的一带而过,因为在他看来,父亲没有必要知道自己的事,知道他帮不上忙,父亲只需要安心养病就行了。其实他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他能坦诚地与父亲交换意见,父亲一定感到自己被尊重、被信任,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更深一步。而从儿子的角度来讲,即使父亲帮不上什么忙,拥有一个非常爱你的、愿意理解你的倾听者,这样的幸福不是也很难得吗?反之,对于父亲的关心和询问置之不理,父亲会丧失为父的尊严,觉得自己只会给别人添麻烦,没有什么用处,也不被别人需要,要让老年人觉得有自尊。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因此,彼此坦诚不仅可以增强感情,帮助老年人克服疾病的信心,也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患病老年人的内心需求。另外要提到的是,一些子女会有这样的心理:不愿意和老年人谈及他的病情,往往怕老年人担心或者多想。但其实有时候老年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况且老年人都有了解自己疾病的需要。

有时我们用真诚的态度与老年人交换对病情的看法,对积极治疗也是很有效果的。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交流都要口无遮拦想讲就讲,而是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在适当的时候讲,既要做到不敷衍老年人,同时也要做到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接受治疗的坚定信心。

4.树立长期患病老年人生活的信心 针对长期患病老年人的以上特点,作为子女或者看护人员,一定要细心加耐心,既要留意到老年人每一个细微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要能够体谅老年人久病未愈的心情。照顾卧病在床的病人的家人往往要忍受老年人奇怪的情绪发作而不能动怒,因此耐心是十分必需的。态度要温和,不要用尖刻的语言来伤害老年人,前面我们提到老年人特有的敏感,因此我们要尽量小心,避免因言语不慎而激怒老年人,损伤了他们的自尊。

最重要的是,是帮助老年人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们明白只要人生活得有意义。老年人自己也应当努力重新挖掘个人在生活中的价值,明白自己是被家人需要的,绝不是什么累赘?虽然患病,但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看看书读读报,监督放学回家的小孙子做作业……有这么多可以做的事情,活着的确又美好又有意义。

延缓老年人的记忆衰退

很多老年人常感叹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每天不是找老花眼镜,就是找钥匙……记忆差是很多老年人感到十分苦恼的问题。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是否会衰退?如何延缓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呢?

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下降,但是这种下降程度是很小的,有的心理学家根据记忆力衰退速度的大量实验做了这样的概括:假使18~35岁的人记忆成绩平均为100,那么,36~60岁的人的记忆力成绩平均为95;61~85岁的人记忆力成绩为80~85。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记忆力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下降速度是缓慢的。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的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它主要以回忆和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到过的事情不在目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这称为回忆;客观事物在目前,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这称为再认。

有不少心理学研究者研究过再认的年龄差异,有的还将再认和回忆的年龄差异作了比较。结果回忆的成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再认在60~70岁时还能保持和年轻人差不多的水平。心理学家还研究发现,如果能提示线索,那么老年人的和年轻人的差异就会小些,这和“再认”的情况类似,就是说有刺激物或和刺激物有关的东西做提示时,能帮助老年人的辨认和回忆。

因此,为了弥补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应注意提示备忘,其中记“备忘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办法。凡出外或在家中办几件事情等,事先都可以写在备忘录上,以备查考。

科学研究的结果以及日常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老年人对较为远期的经验或事物保持的记忆较好,如对往事的回忆比较清晰而富有情感,甚至对往事的某些情节都能记忆犹新,栩栩如生地回忆得出来;而对新近识记的材料或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却记忆却很差,如识记新的外文单词、陌生人的姓名、相貌等,再认或回忆时往往张冠李戴,甚至挂一漏万,差错很多。

对老年人来说,对需要记住的东西在刚一看过、听过时,马上就会默诵几遍,这样会有助于记忆。

懂得了的东西容易记住,而且保持得也好。用这样的方法不但获得了很多知识,同样也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因此要获得知识,首先要重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然后意义的联系就容易形成了。对老年人来讲,其理解记忆力并不比年轻人差,记忆的年龄差异主要是老年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有所减退。

所以,老年人要对学习的新材料、新知识,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丰富生活经验去理解其中的中心意思,而不要停留在一般的读与看的水平,这样,老年人的学习能力不但不会比年轻人差,有的方面,还可能强于年青人。另外,制造想像使无关事物间建立联系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加强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老年人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多方联想,灵活应用;善于理解、分析和概括。脑子要多动、多用。俗话说得好,“好脑子不如勤笔头”,勤写勤记也是延缓老年人记忆衰退的有效方法之一。

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

智力是综合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老年人尽管达到高龄后,智力水平会下降,但并不是所有的智力功能都在以同一速度一齐下降。如知识、词汇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成年后这些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非但不减退,反而有所提高,直至70岁或80岁后方可出现缓慢减退。而知觉整合能力、注意力、近记忆力,反应速度和思维敏捷性等,在成年期达到高峰后,由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得较快,较早出现衰退。所以,心理学家明确指出,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这种认识不仅缺乏科学根据,而且不利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不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延缓老年人智力衰退的对策是:

1.加强智力功能的训练 健身与健康的秘诀并不在使用“补药”,世界上没有可以让人聪明的药,而在于锻炼身体和勤于用脑。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也就越快”,由于老年人的智力,有一定可塑性,进行智力功能训练,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智力。

为了延缓老年人智力衰退,对老年人进行智力功能训练的常用方法如下两种。

(1)反复训练法:研究指出,如果把某种学习或操作,在短时期内重复多次,就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智力。

(2)反馈法:即及时告诉老年人所做的反应正确与否,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反应或改进判断。经过训练,不但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智力还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感到生活有意义、有乐趣,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保持必要的社会交往 研究指出,时常保持必要的社会交往,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生活活跃的老年人,往往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智力;而老年人自己独居,与世隔绝,不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老年人,智力衰退变快得多。衰退的最快的是那些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圈子历来狭小的老年寡居妇女。因此要保持和改善自己的智力,就得迈开双脚走出家庭生活的小天地,与社会接触,与人交往,以及时摄取新信息,给大脑提供及时供应新的“营养”。

3.合理安排生活和环境 老年人千万不要丧失自信心,自认为自己的脑子不中用而不肯再用脑,也不必担心脑子会用坏而不敢用脑。其实只要合理安排生活,用脑适度,有劳有逸,就会有利于脑的保养。但是,老年人比青年人容易疲劳,因此,看书、学习或看电视的时间都不宜过长,持续一段时间后,最好能更换另一种活动方式,以利于尽快解除疲劳。脑力和体力活动如能交替进行康复效果会更好。

此外,家庭及居室环境布置得富有色彩,对老年人的心情有重要作用。环境刺激多样化,可促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感知觉,从而促进智力活动。所以,在老年人起居活动的场所,可摆设一些他们喜爱的花卉盆景、图画或工艺品等,也可以播放轻松悦耳的音乐,这样的环境可改善智力活动和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6 音乐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文娱康复方法能通过对人体“形、神”的影响,从而达到康复身心的目的,文娱康复方法很多,如音乐、舞蹈、戏曲、游戏、弈棋、打牌、弹琴、钓鱼、书画、放风筝等,其中以音乐康复疗法最受人们重视。所谓“音乐疗法”就是通过欣赏音乐对人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利用音乐对人体的这些特殊的影响而达到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目的。的确,优美动听、明朗轻快的音乐不亚于补品、“良药”。

音乐治疗在古代早已萌芽,我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用弹琴和听琴音的方法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清代名医吴尚先也曾说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到了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和音乐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门音乐与医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的新学科——音乐治疗学。在现代医院和康复中心,相应地建立起音乐治疗室,音乐治疗成了康复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医疗中,也是一种轻松愉快、有效的康复方法。

如今,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各地城市中,老年人广泛流行的“广场舞”,其实就是老年家庭康复中运动疗法和音乐疗法有机结合的一种良好延伸,值得大力推广。

音乐疗法的效应

音乐之所以对人之“神、情”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节奏与旋律而起作用的,对老年病人来说音乐尤其是一味滋养生息、延年益寿的“良药”。他对老年病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赏心悦耳的音乐,对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包括心血管、内分泌、神经、运动、消化等各个系统的生理方面的健康,以及听觉、情绪、情感等心理方面的健康,都有积极作用。美国研究证明,音乐家寿命比一般人长5年以上。实践证明,有的高血压病人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能使血压降低10毫米汞柱。

由于老年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音乐经验,对音乐理解、欣赏习惯都有差异。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大部分的老年人对于音乐文化还是比较生疏的,那么音乐康复疗法,对这些老年病人是否有效呢?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音乐康复治疗同音乐欣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他们在一些方面多少也有关系,但音乐康复治疗中,并不以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作为康复效果的必然途径。音乐治疗可以通过音响,包括响度、音调、音色、和声等多个方面,以及他们的有机配合,直接地造成人的感知、情绪的变化,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它不能治疗人们的“文化缺乏症”,不能改变人的欣赏意识,但能治病。在日本福冈市康复医院,采用音乐疗法为高龄老年人治疗脑卒中。开始时,让病人听莫扎特和舒伯特的优雅乐曲,使病人感觉轻松;病情稳定后,播放贝多芬的雄壮乐曲,取得较好效果。音乐疗法是通过心理—生理效应起康复作用,如情感效应、联想效应、心身效应、振动效应等。

1.情感效应 音乐传递的有情感性的信息直接引起听者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产生喜乐哀怨情绪。

2.联想效应 音乐最能引发联想和想象,引起听者联想起有关的经历,或想像相似的情景和体验,从而感到愉悦、欢喜或伤感、哀愁。

3.心身效应 听曲引起的心理情绪变化,能影响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系统,进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引起松弛反应或兴奋反应,表现在心率、血压、肌电、皮肤电阻、皮温、胃肠活动等相应的生理变化中。

4.振动效应 音乐声波的机械性振动,会引起体内器官活动节律相应的反应,从而调整心跳、呼吸、胃肠活动的节律。

音乐疗法在老年人家庭康复中的适应证

根据国内外音乐治疗界的经验,老年病人如有下列情况,都适宜接受音乐治疗:

1.失眠,或夜睡不宁的老年人,适宜听镇静性乐曲以便催眠助睡。

2.精神紧张、兴奋过度的老年人,适宜听镇静性乐曲以便使身心松弛。

3.患高血压的老年人,适宜镇静性乐曲以便放松、镇静、降压。

4.头痛、腰痛、肩背痛,尤其与情绪紧张或抑郁因素有关的老年人,适宜听镇静性乐曲或解郁性乐曲以便宽松阵痛。

5.帕金森病老年人肌肉僵硬、动作不稳,适宜听赏镇静性乐曲,帮助肌肉松弛,身体放松。

6.冠心病、心脏神经症的老年人,适宜于听镇静性乐曲以舒缓精神紧张,调整心律、血压。

7.情绪抑郁、焦虑、愁闷、不安的老年人,适宜听解郁性乐曲以宽心解郁,提神去闷,消虑安神。

8.胃纳不佳、食欲不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老年人,适宜听解郁性或镇静性乐曲,以便怡情健胃。

9.老年智力衰退、反应迟钝、认知障碍、记忆力、注意力减退,适宜听兴奋性乐曲以健脑益智。

10.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前期痴呆)的老年人,可试听兴奋性乐曲或解郁性乐曲治疗,以便提高大脑皮质觉醒程度。

著名美国音乐疗法专家爱德华·伯德尔斯基认为,对音乐疗法有较明显效果的适应证有精神紧张、老年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失眠、神经性头痛、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帕金森病、老年智力衰退、阿尔茨海默病等。

音乐疗法的注意事项

在采用音乐疗法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尽量选用针对性强的音乐与名曲,才有较理想的感染力。

2.老年人在家里实施音乐康复时,要求专心,听音乐时不要做其他事情,以发挥音乐的最佳感染力。

3.在听音乐时,老年人如能随着乐曲进行一些随心的意想,则效果更佳。

4.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以老年人的体力和兴致而定。

5.对老年人自己善歌者,尽量让其弹唱自己选定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鼓动情绪,也可以结合舞蹈或运动疗法一起进行。

6.如在家庭中根据病情,配以相应的灯光、色彩、香花,可增强效果。

7.音乐疗法也可以结合其他康复训练一起进行,如在做被动运动时,播送有关音乐,也可增长效果。

8.老年病人应忌听以下类型音乐:①每分钟节拍超过70~80拍的音乐,超过老年人心跳数时,老年人会觉得心跳快,似乎连呼吸也跟不上,心情紧张。如快节奏的迪斯科。②过于缓慢的曲调,令人憋气、难受。③过分长久激烈的大型乐器合奏,使老年人坐立不安。

老年人听上述类型音乐,一旦受不了,除了使听力变坏外,还会出现烦躁、记忆减退、头痛、失眠等症状,这些情况应引起注意。

音乐疗法的选曲

老年人在家庭康复音乐疗法选曲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缓慢清悠的旋律,多具有安神宁心,消除紧张、焦躁情绪,镇静催眠的作用。如《幽兰》《梅花三弄》《病中吟》《春江花月夜》《空山鸟语》《平沙落雁》,以及肖邦《前奏曲》、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莫扎特《摇篮曲》等。

2.节奏鲜明、优美动听的乐曲有开畅胸怀舒解郁闷的作用。如《流水》《阳关三叠》,以及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舒曼《梦幻曲》等。

3.情绪兴奋、愤怒、狂躁的老年病人可选用节律低沉、凄切悲凉的曲调达到“悲胜怒”的效果,如《小胡笳》《葬花》《四季歌》《天涯歌女》,以及勃拉姆斯《摇篮曲》,德彪西《月光曲》等。

4.神情低沉、消极的老年病人,可用鲜明、高亢、激昂的节律,或悲壮的旋律,有“怒胜思”功效。《离骚》《满江红》《国际歌》《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以及贝多芬《命运》第一乐章、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等。

5.悠扬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可消除悲哀、忧思、郁怒、紧张、苦闷等神情,为老年病人康复中最为常用。如《百鸟行》《鸟投林》《孔雀开屏》《鹧鸪飞》《百鸟朝凤》《黄莺吟》《回娘家》,以及贝多芬《第六交响曲》、比才《卡门组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