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选择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趋势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考制度恢复后,广大青年带着创伤寻找新的学习和成材机会,“把失去的青春找回来”,这成为当时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80年代初,经历了十年动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劫后欣喜转入批判讨论,在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迅速减退的同时,表现出初步的理性反思。80年代中期。大学生踊跃参与城市改革实践,但受效益与商品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呈二元特征,最终导致大学生社会形象的危机。从80年代末,“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出现了“校园经商”“超前择业”“退学”等现象。90年代初,大学生更多关注传统文化,进入了反省时期,关心中国现实问题的倾向明显增强。90年代中期,大学生在经历了80年代社会改革的参与体验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回归,积极投入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理性、务实的价值观念日益明确。进入21世纪,大学生的主动性、批判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自主选择特点,自我价值的选择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自己的兴趣专长更多的联系起来。

剖析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过程,可发现其基本的变化趋势:价值主体自我化,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意识、主动和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悄然为大学生所接受;价值取向功利化,即在对待个人主义态度和集体主义观念上,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成为其现实的价值愿望;价值目标短期化,由于市场机制及其决定的社会关系因素,利益、实用等思潮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优势力量,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发展和相对短期目标。

综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轨迹和趋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下列特点:一是理想的价值观遭遇现实的考验。大学生特殊的成长历程促使他们树立起美好、科学、理想的价值观,但一旦接触到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其价值观念则立即增添无限的困惑和矛盾。如青年大学生既有着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又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尤其是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的现象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存在随波逐流的危险倾向等。二是价值取向的双重性。体制转变,社会转型,城镇化速度加快,中外文化观念的碰撞,以及全球化、国际化等原因,导致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多元化格局,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性:积极而消极着,探索而茫然着。如中华传统思想中的集体主义、计划体制下的团结协作观念、市场条件下的效益观、西方文化思想中的开拓意识等,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我国传统观念中的墨守成规、计划体制下的平均主义、西方思潮中的个人自由、市场条件下的物质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三是价值追求中主体意识增强。当今的大学生拒绝绝对服从与盲目崇拜,主体意识觉醒。他们更关注人的主体性价值,强调通过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促进自我的个性发挥和潜能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在强调自我实现的同时,集体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等显得不足。四是价值取向的实用性、现实性倾向。伴随价值多元而来的是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更加务实,越来越呈现物质化特征。在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悄然加大了实用主义的权重;将追求幸福视作人的权利和人生目标,并越来越带有物质的和感性的色彩;在面临劳动力市场容量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考虑自我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努力适应较低起点的工作或创业环境。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探析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轨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于寻求一个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价值观的路径。而路径构建的前提就是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这一观念就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从宏观的社会大环境来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改变了经济运行模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特别是效率优先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法则,以及导致人际关系的趋利化倾向和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都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我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他们在输出技术商品的同时,极力兜售他们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作为整个社会最敏感的部分,其意识形态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分化现状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塑造。如今的大学生生于“80后”“90初”,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

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价值观形成的这一机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塑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育”在个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独特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前,尤其要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他们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凝练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发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和价值源泉,没有创新,高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有利于创新精神迸发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勇于创造。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实施社会主导价值教育,更要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