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清代试律及乡、会试诗命题概述
科举制度始于隋,形成于唐,到清朝发展到顶峰,考试程式极其完备。科举诗作是科举时代的产物,数量庞大,涉及面广,与考试之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诗坛风尚、士人文化倾向及社会风俗习惯都有着密切联系。清代的科举诗不仅是清诗的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深入研究清代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提供了材料。作为科举研究的组成部分,科举诗歌属于科举文学中的一部分,尤其值得关注。
随着科举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试律理论、试律选本等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而作为考试文体的试律诗,则鲜少问津,对试律命题的关注更少。试律不受学界的重视,与它自身的特点有关,应试诗歌缺乏普通诗歌的神韵,少有佳作。不同时代,试律在科场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唐代虽在诗赋之外,试时务策五道,经义策三道,但以诗赋为重。随着科举制度的改革,到明清时期以八股文为重,清代加试诗歌之后,虽将试律提到第一场,相对于《四书》题,试律虽没有那么重要,但清代的试律又有其特殊性。试律命题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试诗之初,唐代试律出题较为随意,考官可以随己意命题,题目出处允许上请。宋初循唐旧例,宋仁宗景祐年间规定诗题必出经史,后来广及古人诗句,并禁止上请,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变法罢诗赋之后,屡兴屡废。总体而言,除去北宋有一段时间罢诗赋外,自唐诗取士开始,经五代、宋、辽、金,诗赋在科场中意义重大,有关此点,前人已做了相关论述。[1]此后,元、明两朝不以诗赋取士。清代科场加试诗歌之后,诗题必有出处,多出自经、史、子、集之语,极个别随机命题。题目出处也有所本,多以官方修订的选本为重,所出考题体现出官方的文教观念。出题方式或为钦命,或出自考官之手,会试及顺天乡试多为钦命,乡试及科、岁试,多出自进士出身的考官及学政,其中,乡试命题方式尤为典型,虽不乏官方干预,又体现出考官个人的诗学趋尚,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诗坛风尚、社会风俗等的影响。单就考试制度而言,唐代的随机命题,更易于考生展示才华,但若就所出考题而言,出自经典的考题更能体现出诗坛风尚及士人倾向,显得更有价值。唐诗作为清代试律命题的首要出处,解读命题中出自唐诗的考题,对研究清代的文教观念、诗坛风尚,及士人的接受心理提供了材料,能更好地理解清代官方对唐诗的宗尚、诗学风尚及文化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