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本书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书是对清代试律诗命题的研究,以清代乡、会试命题中,出自唐诗的考题为研究对象,以试律诗题为切入点,与命题之时的时代风气、学术风尚、考官喜好等相结合,挖掘命题倾向的原因导向,及清人在命题中对唐代文人作品的接受情况。
本书对《清秘述闻三种》《清代朱卷集成》所收录的清代乡、会试诗题进行统计分析,据统计,《清秘述闻三种》中收录常科会试诗题67例,宗室会试诗题40例,乡试诗题1036例,辅以《清代朱卷集成》中补入的23例乡试考题,共计107例会试诗题与1059例乡试诗题,以其中出自唐诗的422例乡试考题,及16例常科会试诗题,13例宗室会试诗题为研究对象,对出自唐诗的考题进行综合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清代乡试诗题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书以清代乡试材料为基础,以法式善的《清秘述闻》,王家相、魏茂林、钱维福等的《清秘述闻续》与徐沅、祁颂威、张肇棻的《清秘述闻再续》所保存的试律诗题为主,参考梁章钜《试律丛话》中收入的诗题,及《清代朱卷集成》补入的诗题为文献研究的基础。同时研读清代乡、会试及科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清实录》《清史稿·选举》《钦定科场条例》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关清代乡、会试的情况记载,此外,阅读相关的史料笔记,把握正史之外有关乡、会试的相关情况的记载,又参考清代历史状况,文学动态相关的资料,在对这些文献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第二,统计分析法。本书以《清秘述闻三种》中收录的107例会试诗题与1036例乡试诗题,及从《清代朱卷集成》中补入的23例乡试诗题为研究范围,通过考题在经、史、子、集中的分布情况,选定出自唐诗的422例乡试考题及29例会试考题,进而为研究命题中清代试律诗的命题倾向、时代风尚及学术风气等提供论据支撑。同时还对命题次数较多的个案进行数据统计,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论文有说服力。此外书中还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诗题的变化情况,制成图标,不仅直观明确,且能将动态变化展现出来,使得本书相关统计数据更为精确。
第三,个案研究法。书中包含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个案研究,将出自这三人的诗题予以梳理,并结合清代时代因素、诗歌风气、地域特点、接受倾向等方面,对命题中出自以上诗人的诗歌进行分析,做个案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涉及其他研究方法,为全面深入地把握唐诗与清代乡、会试命题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尽量做到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综合与个案的有机结合。
(三)本书基本内容
本书以清代乡、会试诗题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分六章展开。现对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做简单介绍。
第一章,概述清代科场加试诗歌的过程,试律的称名、清代试律的类型、体式,清代试律的宗唐倾向;并综述清代乡、会试的命题机制,出题的总体情况及命题中对出自唐诗考题的重视。
第二章,研究清代官方对唐诗的重视及命题中的重唐倾向。清代官方,尤其是康乾盛世的帝王,以御选唐诗为手段,体现出明显的宗唐趋势,而官方御选的唐诗选本,又成为试律命题的教科书,试律诗命题中唐诗占绝对优势。
第三章,综论清代乡、会试诗命题与唐人作品,尤其是唐诗的关系。清代乡、会试诗命题,出自唐诗的考题居多,数量较大,主要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将不同时期命题所选诗歌,分别论述。
第四章,研究清代乡、会试诗命题与李白诗歌接受的关系。李白诗歌为唐诗命题的第二大出处,探究官方选本对李白诗歌的选择,清人对李白诗歌的接受倾向;命题中所选李白诗歌的特征,及清人在命题中选择李白诗歌的侧重点;并对出自李白诗歌的考题进行研究,分析命题中对写景之题的重视,及地域性特征。
第五章,清代乡、会试诗题与杜诗的接受。分析杜诗在乡试诗命题中的独尊地位的原因,涉及杜诗的忠孝之旨,及清人对杜诗的接受;所选杜诗的地域性特征及命题的地域性倾向,选诗主要以巴蜀诗作为重,考官在命题之时多选杜诗中富有地域性特征之句,江浙考官对杜诗的接受及命题中对杜诗的重视;杜诗的考题分类及命题标准的体现,主要以自然景物类考题为主,又涉及政治民生等。
第六章,清代乡、会试诗题与白居易诗歌的接受。探析道光之后,乡试命题中白居易诗歌出题骤增的原因;分析命题中所选白居易诗歌以闲适之作为重,尤其是以江州及杭州期间的闲适之作为重,及江浙文人对白居易诗歌较为偏爱的原因,论述命题中对白居易讽谕之作及长篇名作的接受情况。
[1] 朱栋:《唐代试律诗用典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2] 徐美秋:《纪昀评点诗歌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3] 梁梅:《清代试律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4] 梁梅:《毛奇龄试律诗理论及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5] 蒋寅:《纪晓岚试律诗学述论》,《阅江学刊》2016年第2期。
[6] 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 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 薛亚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简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9] 陈伯海:《清人选唐试帖诗概说》,《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5期。
[10] 贺严:《清代唐试帖诗选对诗法的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24期。
[11]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12] 杨春俏:《清代科场加试试帖诗之始末及原因探析》,《东方论坛》2005年第5期。
[13] 陈志扬:《清代对试律诗艺的探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14] 陈志扬:《论清代试帖诗》,《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15] 刘和文、李媛:《法式善〈同馆试律汇抄〉与清人试律诗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6] 安东强:《乾隆帝、学政与试律诗》,《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 5期。
[17] 蒋寅:《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18] 郑天挺:《清代考试的文字——八股文和试帖诗》,《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 2期。
[19] 杨春俏:《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0] 詹杭伦:《试帖诗与律赋——读〈关中课士诗赋注〉》,《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第一辑。
[21] 蒋金星:《清代科举试帖诗“得×字”中“×”的位置》,《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1期。
[22] 蒋金星:《再论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教育与考试》2013年第2期。
[23] 宋巧燕:《清代科举试帖诗写作规范探析》,《教育与考试》2015年第3期。
[24] 杨春俏、吉新宏:《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25] 蒋金星:《〈清秘述闻再续〉乡试试帖诗试题补遗》,《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