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墨脱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的墨脱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发展阶段,在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社会残余。由于农奴制生产关系的束缚,境内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处于原始粗放经营状态,粮食产量很低,农牧民生活极为贫苦。196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墨脱以后,墨脱地区陆续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彻底根除剥削压迫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新政权的工作组开始进入墨脱开展工作,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墨脱地区的建政工作渐次推开。新生政权草创之初,墨脱的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旧制度仍严重束缚着墨脱地区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新制度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面对社会变革许多人惶恐不安,墨脱整体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在墨脱地区的落地生根,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互助合作时期
早在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驻军墨脱之前,墨脱地区人民在先期工作队的指导下,就已经开始组织起来,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最早以工换工、互济互助,共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墨脱建政后,在墨脱县委、县政府的指引下,墨脱地区成立起了常年和季节性互助组,吸收约一半的墨脱人口参与其中,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干部们对互助组进行了集训指导,建立起了评工分制度,为以后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墨脱,军政一体开展工作。墨脱县委、县政府根据“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和“积极领导,全面规划,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领导广大农牧民,开展起“组织进来,发展生产”的互助合作运动。尤其是在1967年至1968年民主改革和土地革命期间,互助合作在墨脱地区逐步形成高潮。1967年,随着地东、格当乡两地土地改革试点的开始,在划分阶级成分的基础上,通过选举正式成立了贫协小组,鼓励农民自愿加入成立常年互助组,同时民主改革在全县全面展开。
1968年,在墨脱全县完成民主改革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墨脱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参与到互助合作的活动中来,墨脱地区互助组的数量和入组农户大大增加。据统计,先后组织起互助组120个,入组农户1172户5595人,占全县总农户的97.6%,占总人口的 98.5%。[16]
(二)民主改革时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正式进入墨脱时,考虑到当地封建残余势力的反扑与当地群众的顾虑,提出3年内暂不进行民主改革。党和政府一方面不断加强政策宣传,组织墨脱群众参观学习,积极培养民族干部,提高墨脱地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另一方面,大力救济贫困农奴,扶助群众生产,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种种帮助,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为后来的民主改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1967年,在总结多方意见与考虑各方条件之后,墨脱县首先在地东乡、格当乡两地开始了土地改革试点工作,接着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开始了土地改革工作。到1968年12月15日,墨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土地革命,实现了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中,墨脱县委、县政府在划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基础之上,就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分配进行了调整。没收、赎买了农奴主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将富裕农奴、无主人员、外迁人员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调剂分配给中等农奴、贫苦农奴和奴隶。整体上坚持多数土地不动的原则,主要是把农奴主富余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分给农奴们。
封建农奴制度的废除,首先标志着以农奴主阶级为代表的农奴剥削制度的消灭,墨脱人民获得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过上自己做主的生活;其次,代表着土地私有制的推翻,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从此土地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由广大群众所有,墨脱人民能够享受自己的生产成果;最后,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农奴不再需要交纳差赋和乌拉的差役制度,生产资料不再为极少数农奴主所有,墨脱人民首次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不被他人剥夺的财产。从此,墨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
伴随着民主革命与土地改革的完成,封建农奴制在墨脱地区被彻底推翻,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农奴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高涨。1968年以后,党和政府在墨脱地区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良种、化肥和农药,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使墨脱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墨脱地区整体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基础薄弱、缺乏生产资料的现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仍然比较差,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偏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改变墨脱地区农村、农业、农民现状的任务仍旧很重。在党和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墨脱地区开展人民公社的建立工作。
人民公社不仅是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还是集工、农、商、学、兵五位为一体的政权组织,实行政社合一。将原先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所拥有的一切集体生产资料和财物收归所有,在农、林、牧、副、渔各方面进行综合经营,把经营、劳动、分配三方面统一起来,朝向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大方向上不断推进。就分配原则而言,人民公社在劳动力定级的基础上,按照工分评定制度,根据人头记分平均分配粮食。
1970年至1971年,墨脱地区开始了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1972年墨脱县正式在地东乡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1975年墨脱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顺利建成18个公社、62个生产队,包括1214户、6487人、3542个劳动力,粮食总产高达617万斤,较1968年增长了1.3倍。[17]1976年根据党中央整风整社的精神,在以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基础上,人民公社确立了公社与生产队二级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按照劳动工分分配粮食。1978年在多劳多得、反对平均主义的原则下,县内开始在各方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积极帮助社员养殖自留畜、种植自留树、耕种自留地,鼓励社员搞好正当的家庭副业,纠正社内逐渐形成的“伸手”思想,提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减轻公社的不合理的负担,最终实现增产增收,提高社员的整体生活水平。
二 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状况
从互助合作时期农业生产互助的建立,到土地改革时期封建农奴制的根除,再到人民公社时期集体所有的确立,墨脱地区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农奴人身自由获得了解放,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获得迅速的发展,墨脱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平等的新生活。
(一)互助合作时期的农民生活
墨脱地区本来就有生产生活互助的传统,人们通过换工互助提高劳动效率,通过生活互助抵御天灾人祸,守望相助,互惠共济。互助合作的传统,在墨脱县委、县政府的指引下,得到了系统性、制度性、计划性的提高,在民主改革和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墨脱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常年和季节性互助组,吸引了各地群众的踊跃参与,发展了农业生产,显著增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使墨脱人民基本过上了不受剥削压迫的平稳生活。
1952年珞渝工作组最早进入墨脱,立即开展对墨脱贫困群众的帮助和救济。根据墨脱地区耕地少、耕作方式落后、粮食普遍低产的情况,工作组多次提供贷款与种子粮,无偿发放农具,积极宣传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渠、蓄水池,扩大墨脱耕地的灌溉面积,增加了人们的生产资料,改善了群众的耕种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生活方面,首先帮助解决墨脱人民生活交通不便、饥荒频繁、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的情况。工作组组织群众恢复了昆布拉山因地震破坏的人行道,修通了多雄拉至墨脱段的道路;多次无偿发放了救济粮与救济款,成立了流动供应组与基层供销社,进行了高收低售的物品粮食交换;治疗当地盛行的痢疾与疟疾,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培训,建立起县卫生院;抓捕流窜的叛匪,捕杀了虎、豹、狼等害兽。大大提高了墨脱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大大增进了人民对新政权的了解与信任,为下一阶段的民主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民主改革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8年12月15日,墨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彻底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土地革命,实现了民主改革。这标志着以农奴主阶级为代表的农奴剥削制度的消灭,墨脱人民由此获得了自己的人身自由。土地私有制的推翻,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墨脱人民从此拥有自己的土地,也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不被他人剥夺的财产。由此,墨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墨脱,墨脱地区正式建立政权、设置机构、开展工作,对墨脱人民在各方面进行组织和扶助。在生产生活上无偿发放农贷粮、农贷款和铁制农具,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推广应用良种、化肥、农药,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了农业增产,使墨脱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飞跃式提升。
墨脱县委、县政府更在各方面改善墨脱人民的生活条件。在交通建设上,组织修复月尔东、江新的藤网桥,架好地东至江新村之间的溜索和藤网桥,建成第一座跨雅鲁藏布江钢丝大吊桥——解放大桥,修通派乡至墨脱安尼的马行道,修建地东至背崩和背崩至德尔贡以及墨脱至达木的骡马道路、拉贡至增求村7公里的人行道、加热萨至吉东卡5公里与吉东卡至帮辛村20公里的马行道,改善了墨脱地区交通不便的局面,方便了墨脱人民的生产、生活。
因为交通封闭、运输成本高,墨脱地区物价水平整体高于其他地方。墨脱县委、县政府长期将粮油、食盐、药品、酥油等必需物品的价格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对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对中药材实行最低保护价,对食盐、煤油、民族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实行最高限价,保证了广大墨脱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方面开展巡回医诊,提供免费诊治,无偿发放药品,并且在疟疾、流行性感冒等地方病发病率高的地区组织医疗人员进行室内室外消毒、打扫环境卫生、杂草砍伐焚烧,治愈大部分患者,整体提高了墨脱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
墨脱县委、县政府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储存,灾年则无偿发放粮食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同时对人多劳力少的家庭组织群众以换工的方式调剂劳动力,并对困难群众进行社会救济,无偿发放农具、衣物与粮食,大力扶持了墨脱人民的生产生活。墨脱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背运物资以增加群众收入,在组织人力修路时雇用当地群众以提高副业收入,同时还辅助群众从副业、自留地等其他方面获得收益,整体提高了墨脱人民的收入水平。经济方面,在墨脱地区设立银行,开办银行业务,并在米林县派区设立墨脱县贸易点,促进墨脱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方面,成立业余文化学习班培训各族青少年,将门、珞两族74名青年送往拉萨军分区青年训练队学习,为墨脱地区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最终促进了墨脱地区后来各方面的发展。
民主改革时期,封建农奴剥削制度得到了废除,广大农牧民群众从此永远摆脱了受奴役的悲惨境地,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党和政府及解放军的各种指导扶助之下,墨脱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呈现出飞跃式发展,交通、医疗卫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状况得到大大改善,墨脱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改善提高
1975年,墨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朝向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大方向不断推进,稳步踏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墨脱县委、县政府继续在各方面对墨脱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组织与指引,持续改善其生活状况,大大提高其整体生活水平。
生产方面,墨脱县委、县政府成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指挥部,由此全县掀起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高潮,推动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医疗方面,面临墨脱地区多次流感疾病的暴发,拉萨市委、市革委组织工作组强行翻越完成送药任务,县委、县革委会迅速派遣医疗队前往采取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大大提高了患病人员的康复率。
在湖南省对口支援医疗卫生事业医务工作者的扶助下,墨脱县卫生事业基本步入正轨,建立了墨脱县人民医院,进行了综合培训学习,整体医疗卫生条件由此得到了增强。教育方面,墨脱县委、县革委会组建了小学和短期学习班,使全部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首次进行了兽医培训以培养当地兽医,成立了第一所公办小学与拉萨师校墨脱分校开始正规教育,开办了政治夜校培养理论骨干人才,大大促进了墨脱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交通方面,西藏自治区公路设计院派遣第一测量队完整勘测了墨脱公路线,设计了波密县扎木乡至墨脱县墨脱乡的扎墨公路,全线长141.6公里的扎墨公路由此进行建设。日常生活方面,墨脱县委、县政府设立墨脱县贸易公司以供应墨脱的货源以及与墨脱群众的商品交换,维持市场物价稳定以保障困难时期的群众生活,成立地东发电站以及电影队,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墨脱人民的生活。
人民公社时期,在墨脱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与指引下,墨脱地区稳步踏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家庭里,墨脱的农业生产、医疗、教育、交通、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得到巨大的改善,墨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新政权为改善人民生活的不懈努力
历经互助合作、民主改革、人民公社三个阶段,墨脱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彻底根除了剥削压迫的封建农奴生产关系,人们与共产党政府的关系真正实现“鱼水一家亲”,政府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实施各类政策改善墨脱人民的生活,当地的生活水平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历史阶段,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墨脱人民的生活状况,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1952年,珞渝工作组首次进入墨脱,其财政支出主要是行政事业费用,其次是用于帮助门巴族、珞巴族人民发展生产,度饥度荒,购买生产生活用具和用品支出。1952年12月1日,西藏工委给波密三宗和珞渝工作组贷款3.5万元,以帮助其地区的生产活动,群众对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和信任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影响。
1955年6月15日,为帮助群众度荒,工作组为白玛岗群众贷款银洋7974元,贷种子粮66.8斗,借给金珠受灾缺粮户口粮173.8斗,向87户受灾严重的发给救济粮48.6斗,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11月,珞渝工作组旁辛工作队在旁辛地区无偿发放农具506件,使当地的耕作技术有了提高。[18]
1956年3月中旬至4月底,为帮助农牧民群众度过饥荒,白玛岗工作队进行了救济发放工作,其中金珠地区救济黄豆52斗;旁辛地区贷款653元银洋,粮食190斗;墨脱地区农贷972元5角银洋,粮食98斗4升,救济款966元整银洋,粮食83斗7升。12月,白玛岗工作队金珠地区生产建设委员会向寺庙发放布施1079元银洋,通过宣传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政策,使群众进一步了解共产党、人民解放军。[19]
1957年3月中旬,在墨脱宗修建工作队和宗办事处房屋竣工交付使用,整个工程投资银洋17938.44元。5月,办事分处动员民工145人,投资银洋863.25元修通昆布拉山上地震前的人行道;动员民工150人,为时3个月,修通多雄拉至墨脱道路;动员民工120人,为时2个月,修通金珠至波密道路;金珠工作组在金珠地区发放救济银洋199元,黄豆7斗3升,帮助群众度春荒。6月18日,金珠工作组根据上级的指示,以生产建设委员会为主,组织发放布施工作组对金珠地区6个寺庙314个僧尼(其中活佛3人、喇嘛15人、翁则4人、尼姑6人、扎巴287人)发放布施1097元银洋。[20]
1960年至1962年困难时期,供求紧张,尤其食品紧缺,糖果、糕点、名酒等商品的计划价格向上浮动,但墨脱境内仍然保持主要商品价格的稳定。
1960年,向群众贷出茶叶68块,152.3元,染料40.5包,折粮213.5斗,贷盐巴25.4克,折粮50.8克。[21]
1961年财政支出为38139.91元。贷给门、珞群众物资共计8885元。
由于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1962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墨脱后,商品价格按照县内运输路程远近划分价区,实行地区差价,但粮油、食盐、药品等价格不变,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1963年2月25日,拉萨专署分配给墨脱县农贷粮1万斤,农贷款5000元的指标,用于扶持贫苦而又缺乏农具的户的生产。1967年2月,旁辛武装工作队发放农具650余件,救济群众81户,217人;救济盐巴779斤,布159.4公尺,绒衣绒裤25件,毯32床,衬衣12件,酥油15斤,砖茶9斤,铝锅1口。[22]
1964年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对几种中药材实行最低保护价,对食盐、煤油、民族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几种农药价格下降。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遵照中央《物资和物价管理的若干规定》管理价格,使墨脱县市场物价一直保持基本稳定。
这一时期,墨脱地区彻底根除剥削压迫的封建农奴制,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农奴翻身成为主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墨脱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
[1] 《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3页。
[2] 《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3] 门隅: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北与山南地区错那县相连,东与珞渝相连,西与不丹毗邻,南与印度阿萨姆邦相接壤。下同。
[4] 主隅:今日的不丹。下同。
[5] 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6] 《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4页。
[7] 《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8] 乌拉:意为徭役。下同。
[9] 《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10] 《门巴族简史》编写组:《门巴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11] 本部分相关内容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75—884页。
[12] 本部分相关内容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27页。
[13] 本部分相关内容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27页。
[14] 本部分相关内容来自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28—931页。
[15] 相关数据来源于墨脱县政府办公室、财政局。
[16] 相关数据来源于墨脱县政府办公室、财政局。
[17]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0页。
[18]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5页。
[19]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5—1106页。
[20]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6页。
[21]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1页。
[22] 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志编纂委员会:《墨脱县志(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