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案例版):不可不知的淘宝产品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6 “淘宝”首页的演变

于是,“淘宝”这个词就这么定下来了,商品也被叫作“宝贝”了,更重要的,一个产品的基调——fun、生活化、亲切、“草根”气质的格调定下来了,这是淘宝的“竞争壁垒”,但也会成为淘宝的“牢笼”(将在下文提及天猫时展开讲述)。

图3-1是淘宝在2003年刚创立时的样子,图3-2则是淘宝2013年的样子。

图3-1 2003年淘宝首页

图3-2 2013年淘宝首页

每一个淘宝的用户,一开始接触淘宝时,第一印象就是首页。从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淘宝首页的主要变化如表3-1所示。没错,变化很多,但产品经理要理解变化背后的目的,以及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表3-1 淘宝首页变更简述(2003年—2012年)

1 Doodle指在Logo上“创意的涂鸦”,因为Google经常这么做而出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理解了首页存在的意义。它不只是一个普通的页面,而且是淘宝一个很重要的产品。

通过淘宝首页这个产品,我们来看看产品经理做事的思路。

首先,产品经理需要确定产品的核心用户。

产品经理会先列出淘宝首页可能存在的各种用户:买家、卖家、小二、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网络爬虫[20]等。然后对这些用户做价值判断[21],排出优先级,在淘宝首页这个例子中,显然是“买家”最重要。接着判断“买家”这个用户群体的粒度是否足够细。如果够细,到此为止;如果不够,回到第一步再细分。

在这个例子里,“买家”还需要细分。当然,分法很多,但产品经理最终采取了一种很常见的分法——按照用户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分为新手、中间用户、专家。其中,最核心的是新手,因为只有新手买家才会在首页上仔细研究各个模块。相对成熟一点的用户虽然也会访问首页,但通常只是“路过”,然后直接去了某个特定的频道,或者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购物习惯,从“我的淘宝”“收藏的店铺”里开始,甚至从一些外部的导购站点进入淘宝。

接着,要确定这批核心用户的刚性需求。

产品经理会先列出新手买家们的各种需求:逛、购物、学习如何使用淘宝等;对“逛”举个例子说明一下,“逛”不等于无目的地购物,而是“我没打算在淘宝买某件商品,但我想来看看商家的底价,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这类场景。然后对这些需求做价值判断(方法与“确定核心用户”中的价值判断类似,不再赘述),在这个例子中,需要优先满足“购物”。最后判断“购物”这个需求场景的粒度,是否足够细。如果够细,到此为止;如果不够,回到第一步再细分。

在这个例子中,各种“购物”的需求我们都想满足,所以整个“购物”可以看作刚性需求,但在具体满足的时候还需要细分。同样,分法很多,过去几年比较经典的分法是,按照购物的目标是否明确,分为目标清晰的购物需求、目标模糊的购物需求、无目标的购物需求。

最后,产品经理需要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

具体的转化方法,可以参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思维版)》里面提到的Y模型,其心法就是“用心听,不照做”。

很多年来,淘宝首页的核心用户、刚性需求变化并不大,按理说产品功能变化也不应该太大,那么在千变万化的“外貌”背后,到底是哪些功能一直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