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成长心理学精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婴幼儿心理成长特征

(一)婴幼儿生理成长

婴幼儿包括婴儿、幼儿和儿童。正是婴、幼、儿童长身体、长智力及培养个性、意志和品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内脏器官、肌肉、骨骼迅速成长。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1.婴幼儿生理发育 从出生到13岁,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发育有两个高峰期。身高第1个高峰期在0~2岁,第2个高峰期女孩在11~13岁,男孩在13~15岁,他们的身高可达到其成年时的1/3。婴儿的体重出生头几个月增长最快,5个月可增长1倍,12个月增长到3倍;13岁儿童,从身高与体重来看俨然已成为一个小大人了。

婴幼儿生理功能成长有一定顺序。身体与器官的发育严格遵循从头部、颈部、躯干、下肢的顺序;身体横向发育遵循从中轴线向外围扩展的顺序。其运动功能从躯干向四肢、手、脚、指、趾扩展。

组织系统生理功能发育也各自具有一定模式。如10岁之前,淋巴系统发育速度为成人的2倍;10岁之前,生殖系统发育较慢,而进入青春期后迅速发育。其他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发育也有两个快速发育期。到13岁左右神经系统发育即可接近成年水平。从整体看,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与其生理发育相互协调的。

2.婴幼儿肢体动作发育 婴幼儿肢体动作原于无条件反射。一旦出现明确、稳定的条件反射,表明婴幼儿的心理活动也开始启动了。如果婴幼儿肢体动作发育过于迟缓,可能提示存在智力发育迟缓。例如,用手抓握物体需要5个手指的分化及手眼的协调;准确的抓握反应与视觉协调是婴儿认识和感知事物的重要途径。使用工具或以某个动作表示某种需求,即表示婴幼儿已具备了初级符号识别能力。独立行走是婴幼儿生理发育的里程碑。即老话所谓“一躺、六坐、八爬、十挪挪,两岁娃娃会说话”。婴幼儿躯体运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肢体运动扩大到认知,从整体动作向分体动作发展,从无意识动作向有意识动作转变。

3.婴幼儿智力发育 婴幼儿智力发育非常迅速,新生婴儿神经元细胞大约有230亿个,与成人脑细胞的数量级相当,但神经网络联结远未成熟。2岁之内婴儿从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学说话功能都依从既定的程序飞速发展。3~6岁幼儿神经系统网络联结初步完成,迅速出现有意识记忆功能,并逐渐完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连接与协调。

婴幼儿心理思维和情绪反应可分为如下3个方面。

(1)知觉功能。1~4岁婴幼儿知觉功能从最初的肢体感知发端,可感知外界事物,并被吸引,从被动感知发展为主动搜寻和察觉世界的存在,同时积累经验以适应发展,逐渐感知到“物体不会因自己感知与否而改变其存在”,此即“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5~7岁幼儿可辨别光谱的颜色,逐渐获得空间与时间知觉,可同时接收多种刺激,从不同维度识别物体。注意力也迅速提高,可持续关注某事或某物。

(2)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指与思维、理解、记忆、人际交流等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记忆功能也从无意识记忆,发展为机械记忆及形象记忆。20世纪初,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巴黎对婴幼儿进行了长期心理认知研究。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并以此作为评判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3)语言和学习能力。从2~3个月起,婴儿以咿呀学语、向父母微笑等动作表达对父母和亲近人的关注;1周岁左右已可说出能让人听得懂的话;2岁之内即已具有了一定语言表达能力;3~4岁能够理解他人语言,可自由地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比较复杂的心理需求;到5~6岁,虽然感性经验在迅速积累,但仍未形成抽象思维。

(二)婴幼儿的“恋母情结”

婴幼儿“恋母情结”是依恋情感社会化的开端,也是抚养者与婴幼儿建立积极情感联系所必需。心理学家鲍尔比(Bowlby)等人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3个阶段:①无差别社会反应,即对所有接近他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②有差别社会反应,即婴儿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反应。③特殊情感联结,如对母亲特有的“恋母情结”。

婴儿恋母情结是婴幼儿在与母亲交流中逐渐形成的。艾斯沃斯(Ainsworth)曾将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几个类型:①安全型依恋(65%~70%),即在母亲身边才有安全感。②回避型依恋(20%),即婴儿与母亲尚未建立起密切的感情联结。③反抗型依恋(10%~15%),即婴儿在寻求与母亲接触的同时做出反抗爱抚动作。安全型依恋是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则属于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与母亲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良好的依恋。婴幼儿恋母情结一直可持续整个儿童时期。

(三)婴幼儿个性养成

婴儿的情感活动主要受生理需要支配,饿了就哭,见到亲人就笑,尿湿了就闹,见玩具就抓等,均为生理本能反应。3岁幼儿已具备了喜、怒、哀、乐情感;5~7岁儿童可明确表达羡慕、羞涩、希望、忧虑、嫉妒、嫌恶、失望等复杂情绪,逐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已开始出现道德情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现已明确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不仅具有阶段性,也具有连续性和自身特征,并不仅仅是“成人心理的缩小版”。

人的个性养成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成长的过程。在不同个体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1岁末婴儿出现“自我”与“非我”意识萌芽,逐渐把自己与身外之物(客体)区分开来;到3周岁已可理解“我”的含义,可主动说出“我(自己)来”,并显现出一定的坚持性或执拗性;5~6岁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和需求有了独立的态度;对自我也有了一定评价,受到表扬就开心,受到批评就不高兴等。到12~14岁儿童经过幼儿园和小学培养,他们的情感已相当复杂。他们不仅可评价自己,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但自我控制能力仍比较薄弱。虽然他们对某些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并不坚定,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及克服困难及抗干扰的能力仍显不足。进入初中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迅速成长起来,个体具备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自尊心,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做事的目的性逐渐在增强,可以独立制定行动计划了。所以说,婴幼儿时期是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对1000名婴幼儿进行了长期跟踪观测,一直到他们17岁。他对婴幼儿到青年时智力发展作出如下判断:将17岁智力水平设定为100%,0~4岁智力发展约为50%;4~8岁智力成长为30%;而9~17岁智力增长只有20%。此项观测可以明确,婴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快、最为重要的时期。

调查表明:1~4岁是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最佳时期。心理学家们把婴幼儿时期的心理成长简要归纳为如下几个特征:①婴幼儿时期是人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②在这个时期中婴幼儿的好奇心和可塑性特别强,对周围出现的人和事有极大的兴趣,尤其长于模仿学习。③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认知尚未得到充分发育,情绪波动较大,意志力不强。④进入小学之后,他们的情感逐渐复杂起来,不仅可以评价自己,也可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或可主动提出个人见解了。

总之,保证婴幼儿时期身体健康成长和智力正常发育,是家长、教师、政府及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影响每代人的大事。

友情提示

婴幼儿心身成长、智力发育、思维能力、个性养成、道德观念等都是在父母、教师和社会文化影响下迅速成熟起来的。应细心关注婴幼儿在这个成长阶段发展的情况,定时做出评估:发育有无问题?婴幼儿有哪些天分?有哪些兴趣或爱好?家长、教师、社会应该如何规划、指引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