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经验
由于曹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上造诣颇深,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能从整体观念出发,脉证合参,辨因论治,形成了自身的诊疗特点。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曹教授中青年时代,主要研读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他认为陈修园的论述多是理论与临床并重,功于实用。在陈氏学术思想的启发下,曹教授逐步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一观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及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对遗精症,一般多从肾虚不藏、阴虚火旺等因论治。但曹教授认为,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以致遗精者颇多。因为肝主疏泄,具有舒发情志、调畅气机的作用,如肝木条达,气机升而不陷,则有助于肾水升腾而精关得固,不致失禁下遗。故曹教授提出“肾主闭藏”与“肝司疏泄”二者间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关系,对于情志抑郁的遗精患者,曹教授先用加味逍遥丸等方化裁,以疏肝解郁为前导,继投补肾固精、滋阴清火等方药治之,常取得显著疗效。又如他认为“宗气积于胸中”(《灵枢·邪客》),宗气虽来自天气和谷气两个方面,但以胃中化生的谷气为主。也就是说,谷气充则宗气强,谷气少则宗气弱。据此而论,宗气积于胸中,所以能支持肺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均与胃气的供养有关。若脾胃虚,宗气化源不足,常导致心肺气虚,出现呼吸气弱、语言无力、心悸神衰等临床表现,治宜黄芪建中汤,使脾胃健运,宗气得以斡旋,心肺气虚自愈。另外,阳明胃热上蒸胸中,宗气盛满,不得宣发,以致肺热气喘。治用生石膏,入胃清热,釜底抽薪,使宗气平,肺热自清,气得肃降,喘促自止。正如李东垣所说:“石膏,足阳明药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本草纲目·石部》)所以说,宗气虽积于胸中,而其盛衰多与脾胃密切相关。
曹教授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深受启发,认为这样学习中医理论,遇到具体问题有径可寻。
二、四诊合参,尤重脉诊
曹教授基于《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所以有节律性,是“心神”作用的结果。换言之,人体有节律性的功能活动,是“心神”作用的表现,神由心所主,依附于脉,随血脉而遍布全身,二者如影随形,可分而不可离。大凡各种客观刺激因素都能够引起“心神”感应性的变化,从而反应出各种不同的脉象。所以曹教授认为望、闻、问、切四诊虽均为诊察疾病之重要手段,但脉诊尤为重要。至于临床偶有“舍脉从症”的病例,总属个别的权宜之计,而“平脉辨证”是在望、闻、问三诊基础上,医生通过切诊进一步分阴阳,识表里,辨虚实,为“治病求本”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曹教授一贯重视平脉辨证,多取良效。
三、经方时方并重,因证而施
曹教授在陈修园“时方固不逮于经方”(《时方妙用·小引》)遵经守古的思想影响下,曾有崇信经方、忽视时方的倾向,后来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经方虽有桴鼓之效,但不能尽愈诸病。唐宋以后,时方层出不穷,补充了经方之不足。因此,曹教授指出中医方剂学体系的形成,经方是基础,时方为发展,不应偏废。若能经方与时方化裁并用,相得益彰,疗效更佳。他临证之时,或用经方,或用时方,用之得当,都能取效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