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道术

道士即道术之士,会各种道术,自称掌握天地自然变化之至理、交通人神、消灾禳祸、求子求福、延年益寿,以致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能,上以悦面南之君,下以解百姓之危,是中国宗教神祗。

对于神通如此广大的道士,除了顶礼膜拜,自然要考察其仙术如何神异。据道书记载,道术也并非超自然力之法术,其中的主要内容与当时的医学成就相关,道士就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具有医学技能的医士。《修真要旨》曾经简明扼要地对道术做了说明,认为“道者,虚无之至真”,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大千世界中固有的最为重要的自然规律;“术者,变化之玄伎”,也就是说,术是指掌握、驾驭促进自然变化的技能。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时时处处都起着作用,所谓“冥冥之中,自有主宰”,潜心悟道,即可成真。道之要妙,至深至广,无所不包,但其实质不外阴阳一气流行而已,确是易知的,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至于术之精华,“唯符与气、药也”(《云笈七签》,又见《修真旨要》)。符、气、药三者是道术之秘。

所谓符,又称符箓,并伴咒语,是可以交通天地、神灵、上真的凭证文件。据此,代表掌握天地奥秘的真人神祗即可为人消灾禳祸。得此一道护身符箓,无异于拿到了尚方宝剑,魑魅魍魉、鬼怪妖魔、邪毒丑类皆邪不敌正,不可侵犯,极富宗教色彩。所谓气,即阴气、阳气,一气流行,为万事万物之根本,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和则生。内功导引,接阴阳,炼元炁,一直是丹道之徒的至上法门。所谓药,本草木之寒温,禀五行之性味,用以疗疾健身,此乃真正消灾禳疾之秘要,亦道士所以为人敬重之缘由。可见道术并不神秘,后世之荒诞妖术,诡称道术者,自当别论。

一、道术之一——符箓

图1 神水清明符

符箓咒语是道士用以禳病祈福之法,细考《道藏》要籍,发现其具体操作之时,也含有医学内容,有的时候甚至是医师借用道术以神其医技。

图1载于《云笈七签·卷四十五》,是为解秽而作之符箓。据说书此符后,要叩齿三通(三遍),还要虔诚地三度(三次)口称合明天帝曰,然后闭口闭气,书此符放入水碗之中,用刀柄左转搅水三匝(三周),心想北斗七星在水中,并念咒语:

北斗七星之精降临此水中,百殗之鬼速去万里,如不去者斩死付西方白童子,急急如律令!

念完咒语然后含符水喷洒,秽气即散。更为有趣的是,当喷之时,心存正一派道真身穿朱衣、头戴菉中九凤之冠的形象,口中含水喷洒,其秽亦可自解。

除了喷洒房前屋后,以使居室洁净外,在沐浴洗面之时也可用此符水,不过咒语不同,换成四言韵文:

四大开朗,天地为常,玄水澡秽,辟降不祥,双童守门,七灵安房,云津炼灌,万气混康,内外利贞,保滋黄裳,急急如律令!

古人认为,天地之前宇宙成“混沌”状态。“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马王堆帛书《十六经》),直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运行,寒暑交替,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地水火风,形气相感以生万物,天地生灵才有规律地运转生长。用天一之水(玄水)可除去污秽,并可避免不祥。不仅如此,由道士云津炼灌(修炼时含气漱口所生之津液),混气喷洒,还可保人体内外安康如常,皮肤容貌姣好。可见此符水不仅可以辟秽,还有洁身美肤之功用。单单一个盛有符箓的符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原来除了“神水清明”四字可以增强人们心理抗病除秽的信念外,另有奥妙。盛符的水并非普通的水液,而是药水。其方名“解秽汤方”,载于《真诰》:

解秽汤方

竹叶十两 桃白皮四两

上以水二斗,煎取一两沸,适寒温,先饮一盏,次澡浴,兼以水摩发,秽自散也。

陶弘景在《真诰》中还明确该方“既除殗秽,又辟湿痹疮”,认为“竹清素而内虚,桃即折邪而辟秽,故用此二物以消形中之滓浊”。如果遇见尸体和丧车等秽物冲撞,有形之秽不能自去,那就得加“意念”,“速存火从己心中出往烧之,令火赫然,与尸柩等并为灰烬,便想烈风吹之”。再不行,那就只有保持自身洁净,“又闭目内视,令火自焚,举体洁白,见秽气自灭”,即眼不见为净,自是无上妙法。无论如何,用了此法都会奏效,所以“忽于街衢道中见诸秽,尤要此法也”。

从医学角度剖析,上列解秽汤方中,竹叶清心除烦可治时行发黄、咳逆上气,有一定的解毒功能,据现代研究,竹叶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桃白皮系桃树之内皮,选取部位是“树皮、根皮皆可,用根皮尤良。并取东行者,刮去粗皮,取白皮入药”(《本草纲目·果部》),其药性“治疰忤心腹痛,解蛊毒,辟疫疠,疗黄疸身目如金,杀诸疮虫”(《本草纲目·果部》),“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名医别录》),综合各《本草》记载,桃皮入药,气味苦平,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附有十五个方剂,治疗不同的疾病,包括天行疫疠(即今之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疾病)、黄疸、喉痹(扁桃体炎、喉炎)、咽炎、心虚健忘、急性心痛、阵发性心痛、蛊毒、恶疮、瘰疠、热病口疮、五痔、湿癣、狂犬病、水肿、闭经、牙疼、颊肿乃至小儿白秃等。为什么以东行为贵?原来东行者即东引枝,指树枝向东伸展者,日照时间长,最得春升阳气,所以药力尤纯。

古来取桃符辟邪,实际是因为桃木可以辟秽。宋代儿科名家钱乙治小儿积热、结胸,用巴豆、硇、汞之药,以桃符煎汤送下,也是辟秽清热解毒之义。可见用桃之枝、叶、根、核辟鬼祟产忤,不仅道士,在医家亦由来已久。

关于桃木解秽辟毒,灵验无比,还有种种神话传说。有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西方为太阳落处,主金,主刑,为西王母这位死亡之神所在,主管不死之药,故称仙木),味辛气恶,故能灭伏邪气者(《典术》);有说羿死于桃棓,棓,杖也,故鬼畏桃(《说文解字》);有说远古王者吊丧,则巫祝用桃枝作帚以为前引开道,辟其不祥(《札记》);甚者有认为户上著桃枝辟邪,是依据《山海经》中记载神荼、郁垒居东海蟠桃树下,主领众鬼之义(《玉烛宝典》)。总之,桃木确有解秽功用,与竹叶配伍,制成解秽汤,以“神水清明”符箓神其技,无怪信男善女摩肩接踵了。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越迷信越有效,人气越旺,越能发挥从众心理效应。

如果说道士用符箓之时兼用医药,借医药之力以神其技,其妙用还在于药。那么医士在用医药之时又兼用符箓,则是借符箓之力坚定病人信心,其妙用在于心理暗示,在于符箓信仰,现代心理疗法就有信仰疗法一说。

古时妇女生产也是大症。妇科向来以“经带胎产”为四大门类,其中难产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性命。即使到了今天,妇产科医生仍然认为产科尤重于妇科,原因就在于如何处置难产,变难产为顺产,其间除了医生的经验技术以外,还需要产妇的配合,也离不开心理疗法。真是应了说易最易、说难最难的行话。唐代以前,有以下几道符箓常供产科医生使用。其一是

图2 临产胞衣不下符

《小品方》中此符(图2)用于产妇临产时胞衣不下,一面用皂荚捣末,著鼻孔中取嚏,使产妇上窍得通,神志得苏,下窍可通;一面吞此符(化成符水),增强自信,以便用力。有了这种医药、心理的“双保险”,生产过程就可以转难为易了。

其二是失传已久的《崔氏产书》五符(图3):

图3 《崔氏产书》符

前三符“主产难,产妇吞之,吉”(《外台秘要·卷三十三》)。从符形推测,是将欲来捣乱的鬼魂镇压驱逐,去鬼尸,而通幽处,配上“泽兰叶三两,滑石屑五两,生麻油二合”制成的催生药,自然顺产。

第四符下注有“产难,烧此符,水和服之,吉”(《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图形犹如大开之产门,胎儿娩出,七尸之虫自然逃遁无形。

第五符是用于“逆产”(“臀位”“横产”)。从符形文字看来,意为人体中所孕之子,应如马奔一样,迅速而产。

这五道符箓在使用的时候,虽然照例需服用上述由泽兰叶、滑石、生麻油制成的活血润下渗利的催生药,但是符箓对产妇所起的增强自信、镇静无畏等心理作用也是绝不容忽视的。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应当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于是研究古代这种医、道合一的文化现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中。

二、道术之二——气

《云笈七签·秘要诀法·修真旨要》说:“气者,阴阳之太和,万物之灵爽也。”明智了悟则称爽,灵爽亦即爽灵,道教称人之三魂名曰胎光、爽灵、幽精,此处借喻气乃万物之魂灵,这是道士对气的定义和概括。其深层的意思是说,阴阳二气合为一气,即冲和元气,构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并且万物的灵性根源于气,因气的作用,可以达到明澈了悟的境界,修炼如法,可以长寿延年,可以具有智能体能的超常功能。换言之,“气”既具物质性,又具功能性。

其实,早于道士的道家,从观察自然中,慧心独悟,早已认识到“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源,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物质。

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稷下学派为代表,大兴黄老之学,提出“气一元论”学说,对宇宙生成、万物终始,做出了天才的无可证伪的解释。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追溯生命起源时认为,最初是没有生命的;非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万物形类;非但没有万物形类,而且还没有构成万物形类的物质,即“气”;只是在混沌洪荒时代,和杂清浊,恍惚之中,冥兮窈兮,才从“无”中生“有”,出现了“气”这种基本物质。这才由气而形,由形而质,演化出生命。他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古书“荒”作“芒”,“忽”作“芴”,芒芴即荒忽,亦即恍惚。宇宙起源在恍惚之内,造化生机蕴于蒙昧之中,最初天地不分,虚无空有,无形无质,以后由于气从无出有的生成变化,才有形有质,造成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自然界一切有形的东西既然都来源于气,那么人当然也来源于气。《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心术》也说:“气者身之充也。”说明气既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在人体内流行,又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源泉。气存人存,气亡人亡。后世道教气功提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即本源于此。

这是道家的看法,但事情远非到此为止。作为道术所称的气,除了探索宇宙起源、生命本质以外,还有以“术”为特征的内容,那就是养气、用气的技术。养气即以养生,用气则发挥气的功用,概言之包含了养气和练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后世有所谓气功,就是指养气和练气。

气的概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入认识而逐步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内涵。从最初的托举地球的大气,到人呼吸之气,在天的六气,以及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云气、雨气;继之才分出天气、地气、人气;而人气之中又分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尽管如此,总归为阴阳二气,合起来宇宙间又无非是一气。

医、道二家,在对气的认识过程中,始终把人体放在宇宙大环境之中加以研究。因此,医、道对气的认识是一致的,只不过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医家更注重“人气”的研究,对脏腑之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经气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建立起中医的精气神学说。

在研究“人气”的同时,医家们也研究了“天气”“地气”对“人气”的影响,对“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以及“木、火、土、金、水”地之五行也做了大量研究,用宏观的方法,创立了研究人体新陈代谢微观变化的“气化学说”。当然医家研究阐述最多的还是“人气”,以及影响人体、疾病的“天地之气”。而道家、道士的研究则侧重“天气”“地气”,练气的目的是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道行低者可以养生,道行高者可以尸解“成真”、羽化“登仙”,达到真人、地仙、天仙之列。所以“熊经(颈)鸟申(伸)”“吐故纳新”,穷究“吐纳之法”,研习“导引之术”,都是道家、医家共同的文化财富,只不过运用的目的、宗旨有所不同而已。也可以说对自然与生命科学的认识,医家、道家本质上并无不同,不过一者追求“医”,一者追求“仙”而已。

道术中的养气法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源于老庄的“吹煦术”“玄牝术”,创于钟吕的“丹道术”,南宋张紫阳的“南宗丹法”,北宋丘处机的“北派龙门丹法”,集南北大成而又遥承葛洪五柳派的“内炼金丹心法”,以及《胎息经》《五厨经气法》《灵剑子引导诀》《虾蟆行气法》,陈抟的“华山睡功”等,不一而足。越到后世,门派越多,但大要无非存想、吐纳、导引数种,或执其一,或合其用,或炼其形,或调其神,而有性功、命功、性命双修之说,以求取人体心理和生理达到平衡、稳态,从而入于康乐延年之境。

尽管丹道功法有渐法、顿法之分,也只是炼丹程序不同而已,实质是一致的。渐法起手之初,炼精化气,渐次炼气化神,然后炼神还虚;顿法则不然,以精、气、神谓之药物,直接意守祖窍、上丹田,下手一时都了。此为渐顿功法之区分。其实,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就是由渐而顿的境界。顿悟非有根器者难知,渐法则为有志者可学,从修为而言,也较有迹可循。于是,明清以降,以“小周天功”“大周天功”“五气朝元功”为代表的三步功秘术更是风行大江南北,成为养气炼气的不二法门。其中大家,亦称练师,即为得此道术气法者。

需要指出的是医家养气不仅在于长生,尤重于防病治病。早在《素问·刺法论》中即记载了五气护身法,用以抵御疫邪,称为“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一旦用意念导气自五脏而出,五气护身之后,就可以进入疫室,而不相染易。又可以行吐纳之法,或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送小金丹一丸,和气咽之,吸十口,服十粒,也可预防疫毒传染。何以有如此功效?《内经》认为,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须知此即医家“修真之道”的气术。其实这种心理暗示的疗法,也源于道家。当然小金丹的药理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又据《诸病源候论》载,巢元方用行气导引的方法治疗各科疾病。例如,治半身不遂,其卷一“风偏枯候”曰: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又云: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养生方导引法》的著者是谁,已不可考,但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称为《养生方》的医书,联系到《诸病源候论》也多次引用名为《养生方》文,虽不能肯定巢氏所引二书即汉墓竹简书之所佚,确也可旁证当为汉墓出土之《养生方》同时代产物。再者,行气使气运行到足,也正是秦汉时期炼气者实际运用的呼吸法,这可以从《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方七十七》“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得到证实。由此可知,医家养气法远在秦汉即用以治病。可见医、道相通,又各有所侧重。

三、道术之三——药

据我国道教研究的权威陈国符先生考证,道术即方术,故道士即方士。而自晋以来,概以金丹、仙药、黄白、玄素、吐纳、导引、禁咒、符箓之术谓之道术,确属杂而多端。其实,道术中最为神秘而又最关系医学利于民生者,莫过于药。

陈先生认为方士即为方术之士,我以为方士之方术应包含方伎之术,方士又为方伎之士,通俗点说,早期的方士又为医士。按《汉书·艺文志》引《七略》语,医药悉归于《方伎略》,分方伎为四种,即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可知方伎之士在汉以前实操医药之士,所以汉成帝才有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而用侍医李柱国校方伎之诏。道士之称始于汉,方士之称至晋以后才不复通用,以道士代之。是故道士用药,由来已久。

中国道教本来就源于方仙道、黄老道,与古代道家、神仙家、阴阳家一脉相承。他们因种种目的而鼓吹“长生不死”。战国时燕、齐方士将“海市蜃楼”作为“蓬莱仙境”,不仅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以博取诸侯王公及国君信任。《搜神记》中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所以最初道士也以寻求长生之药为要务,烧炼金丹、搜寻奇方异药,竭尽其能事。长生虽不可得,金石之药也多流弊,但在道士长期的努力下,确实也掌握了许多疗效显著的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需要说明的是,道士以求仙长生为目的,其神效药物为世人所重,常常秘而不传,即使相传,也多称仙药神授。我们研究道籍、医方,凡称仙方仙药者,宜特别注意。现举数例,以窥一斑。

1.八公五石丹

八公为汉·淮南王刘安学仙的老师。刘安独爱仙道,偏崇秘术,大凡听说有变化道术之士,虽千里之遥,不惜卑辞厚币广为罗致,于是天下方术之士咸集门下。八公初到王府,门吏并不通报,直到八公变幻出老少两种不同的形质,才惊动了上下,以至刘安鞋也不及穿,肘步而前,执弟子礼,恳求长生要诀,一再叩头流涕,终于感动了八公,这才得到传授。历史传说,虽不免夸张,毕竟事出有因。

五石丹又称五石灵丹,飞五石之精(飞为炼石的一种方法),服之令人长生度世。到底是哪五石,《太清石壁记》认为是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礜石。并说:“曾青者,东方青帝木行青龙之精。丹砂者,南方赤帝火行朱雀之精。白罂石者,西方白帝金行白虎之精。磁石者,北方黑帝水行玄武之精。雄黄者,中央黄帝土行黄龙之精。”《抱朴子内篇》所载却有两种,一方五石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与上方比较,“礜石”成了“矾石”,功效就大为不同。另一方名五灵丹,除沿用礜石外,雄黄变成了雄黄、雌黄、石硫黄的混合物,外加太一余粮、戎盐。看来五石丹有两个传本。笔者曾就“礜(yū)石”“矾石”的问题请教著名化学家赵匡华教授,赵先生断言“礜石”系砷黄铁矿石,经过火炼可成为毒性剧烈的砒霜,“矾石”则不能。“矾”古书写“礬”,与“礜”形近致误,五石丹中应为“礬石”。准此以观,五石丹实为含砷药物。正因为砷有剧毒,才惧所传非人,必师传口授。正因为含砷,少量服之可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补虚壮阳,增强性机能,使人精神振奋,飘飘欲仙,有此神效,故又称五石灵丹,疑为五石散之祖方。有此神妙功用,汉魏两晋才有炽盛之服石服散之风。

2.小神丹

真丹三斤,白蜜六斤,搅合匀,暴煎之,令可丸。旦服如麻子许十丸。未一年发白者黑,齿落者生,身体润泽,长肌,服之不老。此属夸张不实之词,但是其功效应该肯定,值得深入研究。

此方见于《抱朴子内篇》,为葛洪所制。真丹,即《神农本草经》之丹砂,《本草图经》之辰砂,亦即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入心经,亦兼入肾、脾、肺经,功能安神定惊、明目解毒。《名医别录》称其“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作用非常广泛,是中医常用的药物。如朱砂末入青羊胆中,阴干,作丸,即《圣惠方》朱砂丸,可治目视昏暗;朱砂掺入猪心内,白水煮食,可治心虚遗精;朱砂水调外涂,可治沙蜂叮螫;他如在《圣济总录》丹砂丸、《医宗金鉴》朱砂安神丸中,朱砂均为要药,可治精神恍惚、心神昏乱、惊悸怔忡、乍歌乍哭等发狂、癫痫等精神疾患。所以李时珍说朱砂“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真是无往而不利。不过朱砂有毒,用蜜炙正可监制其毒,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久服通神明不老”。葛洪深明其旨,故制小神丹。为什么呢?因为在葛洪看来,草木之药,埋之即腐,煮之即烂,烧之即焦,本身尚且不能长生,何以能使人长寿。只有金石矿物之药,坚而且久,可以借物之坚固,使人命长久。这种猜想虽然葬送了一些帝王将相的性命,但是其积极作用是探索和发展了化学制药。

3.守仙五子丸

唐玄宗时,道士张果自称得东汉时自九霄君所传刘泓之守仙五子丸(见《遵生八笺》卷十八),献与玄宗,可解丹砂及乳石、硫黄、紫粉之毒,玄宗大喜,秘于禁中。守仙五子丸究属何药已不可考(网传守仙五子丸方:余甘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还有通玄先生制五子守仙丸歌赞其效验),但据《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引古佚书中有“孔氏解散方”,可知古有服石炼丹之法,亦有解毒之方。守仙五子丸的作用即通流五脏,润泽血脉,返老成少,补助元阳,制金石药毒。

除了运用丹药,也使用方剂,医道相通,道士的医学水平已不亚于医士。

4.吕仙翁方

南宋张杲撰《医说》辑录治疗老人内障昏暗用吕仙翁方。方为:熟地黄、川椒(微炒)、甘菊各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五七十丸。

吕仙翁,即八仙中之吕洞宾。此方治内障眼,证属老人元气元精伤惫。熟地黄、川椒合丸即《圣济总录》之椒红丸,治元脏伤惫耳聋目暗之证,加菊花清肝明目,允为的当。椒红丸非治目疾常用方,仅适用于精血耗竭又命门火衰之虚寒者,然目昏多泪的老人服此方确有佳效,非精于医药者,断难用此。

又,《急救仙方·妊娠诸疾品》载有术芩汤,治妇人胎孕不安。方为:白术、黄芩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二盏,当归一根同煎至一盏,稍温服。

《急救仙方》为宋人所撰,系道门方书。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自金、元以后,在张洁古《医学启源》的启发下,明清医生才正式提出,比之宋代道士已晚了一二百年,可见在用药上道门确有独传之秘。

由于服食丹药所造成的种种危害,一些医药家开始逐渐把炼制的丹药由成仙之用转变为医疗之用,并在丹药的具体使用上作了改良。如为了防止丹药中毒,应用时减量,并配上具有拮抗作用的调和药,减轻毒副作用,以适应于临床医疗。孙思邈在《丹房要诀》中记载了一种他所炼制的“太一神精丹”,主要由丹砂、曾青、雌黄、雄黄等炼制而成,其中有砷、汞等剧毒品。这种丹药可杀灭原虫和细菌,外用可治疗皮肤病,内服能治疗回归热和疟疾。为了防止药物中毒,孙思邈用枣泥和制为丸,开始服用时,用小剂量,如疗效不显著,再逐步增加剂量。虽然如此,这种丹药内服的剂量仍不容易掌握,危险性依然很大。因此,后世内服的丹药逐渐减少,而改为外用,且绝大多数被用于治疗外科、皮肤科的疾病,具有良好疗效。例如,由水银、火硝、白矾等炼制而成的“红升丹”,属氧化汞类丹药,具有拔毒去腐、提脓、去瘘管、生肌结痂等作用,主治梅毒、瘘管、湿疹、手术后久不收口等症;又如,由水银、火硝、白矾、食盐等炼制而成的“白降丹”,属氯化汞类丹药,具有解毒、去腐等作用,主治痰核、痔疮、瘘管等外科疾患。中医界曾有“红升、白降是外科家当”的说法,可见丹剂中,红升丹、白降丹在中医外科中的重要地位。

丹药用于医疗,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有不少久治不愈的慢性顽症,多用丹药得到解决。因而在一定时期里,中医的方书中均能见到各种丹药丹方。在日本,曾有人从一千六百多种医书中辑出二千四百多种丹方。据张觉人《中国炼丹术与丹药》记载,中医临床常用的丹药有以下几类:

氯化汞类丹药:轻粉、粉霜、灵药、金丹、银脆、石青等。

硫化汞类丹药:九转灵砂、银朱、太乙小还丹等。

氧化汞类丹药:大红升丹、小红升丹等。

升丹类方剂:乾坤一气丹、混元丹、七星丹、七珍丹、九龙丹、五虎红升丹,五福滚脓丹等。

降丹类方剂:金龟下海丹、大乘丹、八虎闯幽州、九龙归大海、化管灵药、水火金丹、一点雪、白降丹、眼药紫金霜、毒龙丹等。

烧丹类丹药:金液丹等。

近现代在使用丹药治疗疑难顽症方面,也有新的尝试。有人对明代外科学家陈自明创制的丹药“三品一条枪”(由明矾、白砒、雄黄、乳香炼制而成,专治痔瘘等)加以改进,用于治疗妇女子宫颈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道术之四——绝谷食气

绝谷食气在古代有许多名称,如辟谷、断谷、却谷、绝粒等,即不吃或少吃粮食,同时服饵(药饵)、食气,以求长生。食气又称服气、咽气、吐纳等,即以呼吸锻炼为主的气功,往往配合导引,以延年益寿。有的学者认为,辟谷的产生可能与生病和医疗上的需要有关,即医学上的“忌口”。《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相张良因多疾而学辟谷导引。宋代以前的许多养生书籍中,都有辟谷食气的记载,如《赤松子》《黄庭经》《圣济总录》《苏沈良方》等,都是两者并提,称“却谷食气”“避谷服气”“断谷行气”“服气绝粒”“咽气断谷”“蛰法”等,其实质是一回事。可见辟谷与食气是相辅相成的,很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宋史·陈抟传》载:陈抟服气避谷,历时二十余年,每寝多百余日不起。后世流传的《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即托名陈抟,其编排形势与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和《导引图》相似,《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各脉病候均可见到,导引方法更加明确、丰富。在流传中,由于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所以往往遭到非议和批判。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王充,在《论衡》中指出,世人以为辟谷不食等道术可以长寿成仙是虚妄的,如食阴阳之气,不但不能饱人,反而气满腹胀;如食百药之气,或食一合,或吞数十丸,非但不能饱人反致药力烈盛,胸中愦毒;再如往昔彭祖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也不能久寿,病而致死。至于导引养性,运动过度,犹如辛勤劳苦,难以安定,怎能久生?所以他认为服药养性等养生方法,只能使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这些批判是对的,真理超过一步即为谬误。

辟谷与食气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食气不一定必须辟谷,辟谷则有赖于食气。食气后世发展为气功的吐纳调息。从常识来看,辟谷食气似乎是荒诞无稽之谈,但是中医对饮食的利弊早已有明确的认识,历代医家都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为煎炒炙煿助火伤阴,肥甘滋腻,助湿生痰。《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明代楼英在《东谷赘言》中指出多食有五患,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扰睡眠,四身重不堪修养,五多患食不化,并认为少食可以长寿。但中医并不主张辟谷,《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一种全面而合理的平衡营养,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四川省百岁中医罗明山也说:“饮食宜杂不宜偏,偏食阴阳偏,杂食保平安。”

现代研究认为,营养过剩和不足都足以损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寿。经常饱食,不仅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于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使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由于营养过剩而造成肥胖病,于是糖尿病、胆石症、代谢性痛风、各种癌症、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妇科病等许多疾病接踵而来。有人估计三分之一的人因肥胖而减寿,许多学者认为长期饱食会使人未老先衰。美国科学家断言,通过把食物热量减少到维持人体正常体重所需要的三分之一,但保留其必要的营养成分,可以大大延长寿命。苏联学者认为,生理性饥饿可激发和调动人体各种生理机能。据动物实验推断,靠减少饮食,人能延长生命四十年。另有动物实验证明,减少热量摄入1/3,就能延长寿命1/3。除了个别的贫困地区,现在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过剩。英国营养学者霍尔福德在《营养圣经》中指出,压力产生时,身体里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出现能量的分流,也就是说,用于机体常规修复和保养工作等所需的能量被挪用了过来。所以处在压力之中的每一分钟都会加速身体的衰老。长期持续压力的结果,使脑垂体、肾上腺、胰腺和肝脏不停地释放出激素以控制你根本不需要的血糖,造成代谢紊乱。身体就像一辆汽车,若行驶过快,车体失去了平衡,一些部件就会出现磨损。不久,抗衰老的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开始下降,皮质醇的数量也开始减少,再面对压力时几乎就失去了以往的应对能力。国外学者对练“超觉静坐”(静功)的人做过对照实验,证明练功者比不练功者,其神经紧张程度明显减轻,反应速度明显加快,液态智力显著提高,学习速度、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以前国内也做过气功开发智力潜能的实验,同样证实了气功修炼能改善大脑的功能态。当人们进入气功态,大脑的活动更加有序化、同步化。气功态的脑电效应研究表明,入静不是休息,不是睡眠,也不是催眠状态,而是一种整合功能状态,称为“气功功能态”简称“气功态”。气功锻炼使大脑在清醒条件下降低其复杂性,减少混乱状态,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管理内脏活动的中枢却活跃起来,所以紊乱的功能得到自动调整。国外还做过动物实验,当给动物喂食高质量低能量的膳食时,因为它们获得了需要的燃料,所以不会造成过多“燃烧”时的浪费,而“燃烧”正是产生自由基的主要过程,自由基是能量代谢中的毒副产物。受试动物摄入最佳营养后,特别是摄入大量的抗氧化剂以后,不仅可以免受自由基的破坏,还可以在辅助营养素的作用下,确保能量代谢尽量高效进行。总之,通过入静,能够精神内守,减少紧张和压力,使生理机能达到最佳状态;由于心情舒畅,意念集中,不受外界干扰,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时本能的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就得到了开发。服气就是静功锻炼,可见辟谷配合服气才是科学的辟谷。

其实辟谷是要经过长期锻炼才能达到的,开始并非绝对不食,而是逐渐少食,并配合服用一些特殊炮制加工的茯苓、山药、松子、芝麻、胡桃、黑豆、石苇、蜜、花等,以及其他一些有营养和医疗价值的药物,这称为“服饵”或“服食”。当吐纳食气功夫高深时,才能辟谷,而辟谷时间的长短也与功夫的程度成正比。曹丕《典论》就提到郄俭能辟谷饵茯苓。葛洪《抱朴子》记载了辟谷的药方,有甘草、防风、芡实等十多种药,捣为散,先服方寸匕,再吞雀卵大的石子十二枚,可辟谷百日,若恢复饮食,先服葵子汤泻下石子才可食。这种方法,大概是为了减少饥饿感,虽有一定风险,比为了减肥而做胃部手术还是安全得多。如此看来辟谷食气作为一种医疗保健手段是值得研究的,不应该一概予以否定。1986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苏联的新闻报道:一般认为食物中蛋白质含量不能少于机体所消耗的蛋白质,发育中的青少年则需要更多。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人,其食物中的蛋白质只占他们所消耗蛋白质的5%。苏联科学家确认,不足的蛋白质是从空气中摄取的,因为消化道中有固氮菌能把空气中的氮变成硝酸盐,然后可形成氨基酸、蛋白质。虽然人是否能像某些植物那样与固氮菌共生还没有得到证实,但这是研究辟谷食气的线索。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高树茂的文章《印度瑜伽和中国气功》,其中介绍了瑜伽大师潘·夏尔玛,虽已年逾九旬,却可被埋在地下数小时之久而不会窒息,印度医学界认为夏尔玛所从事的是一种人为的冬眠术,如将此法推广,可极大造福人类。1968年外国做了“安葬活人”的实验,瑜伽术者萨齐亚穆奇端坐在一米见方的封闭墓穴内,其中有五升水为湿润空气之用。监测仪器表明,他的心脏在第二天停止跳动,但是到第八天实验结束前半小时心脏又微微跳动,体温从37.2℃降至34.8℃,而穴内温度为24~33℃。打开墓穴后,术者仍端坐在原位,全身剧烈震颤,持续两小时后体温复原。实验期间,盆中水蒸发了一半,术者体重下降四公斤半,血液中血糖降低,尿素增加,说明代谢并未停止,体温下降与哺乳动物冬眠的机制相似。现代老年学研究认为,经常降低体温2~3℃,延缓生化反应可以延长寿命20%~40%。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经过瑜伽术或气功训练的人,新陈代谢可以低于基础代谢,耗氧量下降可低于常人。如人在睡眠时耗氧量降低10%,而气功态可使耗氧量下降16%。通过练功入静,把机体代谢降低到最低点,出现类似冬眠的状态,这可能也是辟谷食气的基本原理。据资料记载的一些辟谷食气者,大都是居于深山老林中的道士、和尚、隐士。食气除理解为吞咽空气之外,主要还是一种入多出少的呼吸运动,但是若以为气功就是吐故纳新的深呼吸运动则是陈腐的观念,事实并非如此。食气往往与闭气、胎息相联系,而这正是一种造成低氧状态的微弱的呼吸。低氧训练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抗衰老。《千金要方·养性》也认为调气法能“疗万病大患”。从高海拔山区居民多长寿的事实来看,食气调息所造成的低氧状态可能对长寿有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文明病,却谷食气作为一项有针对性的疗法,对养生和防病是有现实意义的。例如,西方某些人以减食来减肥,不仅很痛苦,而且有危险。据报道一位一百四十千克重的妇女,减食二百四十九天,体重虽然减轻了五十千克,但人也奄奄一息了,如采用辟谷食气的方法减肥,至少没有忍饥挨饿的痛苦,根据文献记载和实践者证明,如此身心反而更加健康。其他如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等,也可以此作为预防和康复的方法。对于一些从事野外工作或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人员来说,辟谷食气更有保护性意义,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争取时间自救待援。例如训练登山运动员、潜水员、海员、飞行员、宇航员、科学考察人员、采矿人员等,万一遇上缺粮、缺水、缺氧的情况,以辟谷食气的方法来镇定地渡过难关,不失为一种应急措施。

以下资料供研究者参考,不可盲目照搬。适合现代人运用的具体方法,另有介绍。

1.《陵阳子明经》食六气法

所谓“春食朝霞”,即日始出之赤黄气;“秋食沧阴”,即日没之赤黄气;“冬饮沆瀣”,即北方夜半之气;“夏食正阳”,即南方日中之气;再加上天地玄黄之气,共为六气。这是一种用心理暗示进行调息入静的修炼方法。却谷食气亦须吞津,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刺法论》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这种吸气后咽气吞津的方法,成为后世绝谷服气的主要方法。长沙月亮山汉墓出土的东汉前期文物——尚方饮玉泉青铜镜,也记载了当时神仙方士修炼却谷的事实。该铜镜除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瑞兽及仙人外,还有三句七言铭文:“尚方佳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尚方佳镜即御用的镜子,饮玉泉即吞津,可见当时神仙思想和却谷食气的盛行。吞津后世称为玉液还丹,不仅能中和胃酸,抑制饥饿感,调整胃肠功能,而且能加强唾液腺的功能,其内分泌激素还有抗衰老作用。

2.《云笈七签·杂修摄》食气绝谷法

该书认为食气能使人饱,此为道家秘法,俗人无缘得到,一旦得之,其道甚易,不但绝谷,而且避百毒、却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谓“真人服六气”,即从半夜至中午六阳时为生气,从中午至半夜六阴时为死气,应食生气而吐死气。早晚阴阳转换之时,适应自然的昼夜节律,面向南,先做一些导引按摩,然后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如《老子》所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良久再缓缓以手上下左右前后相拓,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抱头拔耳,挽发引腰,掣足仰展,八十或九十次而止;再咳嗽振动,发扬阳气,渐渐安定身心,作“止息法”和存想法中的“禅观法”。《云笈七签》还指出要面向四方,依四季服六气,春天向东,想象引岁星(木星)之气入肝脏,余可类推(夏向南,火星之气入心;秋向西,金星之气入肺;冬向北,水星之气入肾;四季末居中,土星之气入脾)。想象苍天或黄帝,用九九、八八、七七、六六、五五之数而服气至饱。书中还认为行气久多而断谷最易,唯胎息之法独难。如能学胎儿停口鼻之气,则可居水底积日(不可盲从!)。实际上胎息是极度深长而微弱的呼吸,甚至较长时间的闭气,这种高级功夫,非练功有素者不可盲目实行,否则容易出偏差(急、慢性缺氧),反生祸患。

3.《云笈七签·诸家气法·服气精义论》绝谷法

该篇“服药论”认为,五脏通荣卫之气,六腑资水谷之味,服气则脏气有余,绝谷则腑味不足,故以草木之性味于脏腑所宜者,配制“安脏丸”和“理气膏”,无病脏腑平和者,可常服,外加茯苓、巨胜等丹药。如临时患病,可据病情增损服药;若先有痼疾,则另当别论,作其他治疗。

安和脏腑丸方:茯苓30克,桂心30克,甘草30克(炙),人参60克,麦冬60克(去心),柏子仁60克,天门冬120克,山药6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一日两次,用松叶、枸杞等药为饮送下。

此方健脾补气,滋阴助阳,虽然平和,仍属补药,身体健康者,不宜常服,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当然辟谷期间有气虚表现者,是应该服用的。

理润气液膏方:天冬门(煎)、黄精(煎)、地黄(煎)、白术(煎)各5升相和,山药、泽泻各150克,桂心60克,炙甘草90克,共为细末放诸煎中,再加熟巨胜、杏仁各3升,白蜜2升搅令稠,重汤煮,不断搅动如膏为佳,冷凝捣数千杵,密器贮固,每日三次服,每次取李核大一丸含消咽之。宜八九月制药,二三月再煮一次,令稠硬,经夏不坏。

该方重点在于滋阴,于阴中求阳,对避谷期间有阴虚表现者,可以服用,能抑制饥饿感。

4.《云笈七签·诸家气法·神仙绝谷食气经》绝谷法

“胎息精微论”认为,练胎息只闭口缩鼻追求长息,殊非自然之息,不但烦劳形神,反损正气。服气时须关节通、胃海开,半夜后七咽津,即闭气,但内气不出,口鼻常缓缓出纳外气,内外之气不相混杂。每一咽后,调气六七息,如水流过坎声才是通气,直下气海,使腹满如结胎状,内气常满,自无饥渴。休粮者腹空即咽内气,不拘七咽二十一咽之数。“赤松子服气经序”认为,“食谷者智,食气者神”,“子欲长生,肠中当清”。“神仙绝谷食气经”之法,是以春二三月,九、十八、二十七日等王、相、成、满日,可行气。选幽静山林,近甘泉东流之水,向阳之地,沐浴兰汤,内视上、中、下丹田,内气致之于下丹田。初绝谷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不食,二三日腹中饥,取好枣九枚,如方寸大术饼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数,不思食物勿食,饮水可一日三五次。口中常含枣核,使人受气生津,徐缓漱咽之,鼻微微吸气引之,不使腹大满。欲中止绝谷,初饮米汤稀粥,日增一口,渐加至十日后,可食饭食,但不可饱。

5.《云笈七签·诸家气法·中山玉柜服气经》却谷法

该篇中“服气绝粒”认为,此法与诸家咽法不同,喉咙中咽入之气,一入肠胃中脉,二入五脏中脉,三入食脉,若不入食脉即无所成,四肢无力,体内虚羸,即使饮汤服饵,亦不免口干舌涩。必须收息缩气,候气满口,摄腹咽气。先“鸣天鼓”三十六次,以静心神,想象元气如紫云周转于身,排除杂念。咽入时须低头,使气入食脉及五脏内,如绝粒功未圆满,可用杏仁姜蜜调助。所谓“收息缩气”,即低头纳气,纳得元气自然常饱。该篇谓,如此七日神气自足,不假久练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自此一百日,“三尸”自除,忽尔一日神自内现,可“内视脏胃如昼所见”,“一切质碍无不穿贯”,“神功通悟,亦不得辄怀怪异,尤须秘之”。这些虽涉于迷信,但可供研究“特异功能”时参考。其所主张自然自在,无所拘束,不拣日月,行住坐卧,处处可行,食与不食,皆无损伤,与“道法自然”是一致的。

五、道术之五——服饵

既然辟谷需要配合服饵,那么服饵有什么养生意义呢?其实服饵是医家与道家共有的养生术,是道家修炼的所谓三大门径之一,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例如,一些帝王将相由于服食方士炼的仙丹,以致重金属中毒而夭折。被尊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曾说:“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这只不过是前人在生存欲望支配下产生的妄想,历史已经证明炼丹服饵以求长生流弊无穷,但是它却在无意中开拓了人类化学制药的先河。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丹药含有微量元素、激素、酶类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适当运用,对健康长寿或有裨益,不能因重金属中毒致人死亡就因噎废食,一概否定(见道术之三——药)。特别是其中一些植物类药物,许多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可称为“功能食品”或“保健食品”,具有食治食养的意义。中医药临床经验证明,朱砂(含硫化汞)清心安神,镇惊解毒;磁石(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安神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铅丹(四氧化三铅)外用生肌解毒,内服治惊悸癫狂和疟疾;雄黄(硫化砷)解毒杀虫;砒石(三氧化二砷)外用攻毒去腐杀虫,内服治疟平喘,补血润肤;轻粉(二氯化二汞)外用攻毒杀虫,内服逐水退肿。如此等等,只在运用得当与否,若作为食品当然有毒,若作为药物未尝不可少用。至于茯苓、地黄、黄精、首乌等都属补养药,并无毒性,但也要运用得当,才能起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中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这是很现实的经验之谈。兹摘录有现代研究根据,且切实可行的药饵数则,供研究者参考试用。

(一)单方类

1.服天门冬丸方

在天门冬苗作蔓有钩刺时采收得当,用酢浆水煮,趁湿去心与皮,暴干,粉碎为末,用水和蜜各半调和,再暴干为末,再用水蜜各半调和为丸暴干。每次含一丸,有津液则咽,常含不绝,可以绝谷,惟可吃大麦。(《千金翼方·养性服饵第二》)

天冬是滋阴药,可润肺滋肾、润燥滑肠,用于咳嗽、音哑、咽痛、便秘等,也用于治消渴(糖尿病)。因天冬能益髓强骨,故延年耐老。现代研究认为,天冬含天门冬素、黏液质等,有镇咳、解热、利尿的作用,又能抗菌、抗肿瘤;麦冬更能改善心脏、胰岛和血管中枢功能。两者都适用于有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作为延年益寿的补品。

2.服黄精方

凡采黄精,须去苗下节,去皮每服一节,隔二日增一节,十日服四节,二十日服八节,空腹服。百日以上可节食,二百日则病除,二年四肢调和。忌食酒肉、五辛、酥油,只食粳米、糜粥等清淡食品,应卧服,勿坐服,坐服使人头痛(存疑待考),卧二三十分钟再起床便不会头痛。(《千金翼方·养性服饵第二》)

黄精也是养阴填精药,不过又有补气作用,能润肺滋肾补脾,用于病后虚损,营养不良。现代研究发现,黄精含黏液质、淀粉和糖分,能增强老人心肺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有抗衰老、抗肿瘤、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

《千金要方·养性服食法第六》中还有黄精膏方:黄精一石(容量单位)去须毛洗净,打碎蒸熟,榨汁再煎,去上沫,得一斗,放入干姜末三两,桂心末一两,微火煎至色黄停火待冷,入酒五合,每饭前服二合,一日二服,可旧貌换新颜,常服不须加酒,绝谷不饥渴。

3.服地黄方

生地五十斤,榨汁,微火煎,剩一半时加白蜜五升,枣泥一升,搅匀,为丸。每服如鸡蛋大一枚,日三服,使人肥白。(《千金翼方·养性服饵第二》)

又方作熟干地黄法:采地黄去须根及叶,将根叶榨汁浸肥大地黄,上屉蒸一时辰,暴干再浸汁再蒸,汁尽为止,暴干后捣烂蜜丸服。

地黄为养血滋阴凉血药,生地性凉,熟地性温,可补血调经、补肾填精、抗老延年。现代研究认为,地黄含地黄素、甘露醇,维生素A等,可强心、利尿、降血糖,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适用于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养生。

4.饵茯苓方

茯苓去皮以醇酒浸没,密封十日,取出每次服如棋子大小一块,或为末,每服一汤匙,日三服。令人肥白,除百病,不饥渴,延年。(《千金翼方·避谷服茯苓第一》)

又方:茯苓粉五斤,白蜜三升,放铜器或陶器中,不断搅动大火煎至蜜干,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百日病除,二百日可夜书小字。

茯苓虽属利尿渗湿药,但有健脾补益的作用,可宁心安神益智。茯苓药性缓和,扶正祛邪,用于尿少浮肿、腹胀食少便溏、惊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茯苓多聚糖、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等,有抗肿瘤、利尿、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消化、神经系统疾病,也可作为抗衰老食品。

5.饵术方

取生术削去皮,炭火急炙令熟,空腹胞食之,全无药气,可以当食。(《千金翼方·养性服饵第二》)

又方白术酒:白术二十五斤,切碎,以东流水二石五斗浸泡,二十日后去滓,五夜后汁当变如血,用曲酿酒,酒熟取清,任意饮之,十日后万病除,百日白发反黑,齿落更生,面有光泽,久服延年(未免夸张不实)。

白术属补气药,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补益延年,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现代研究认为,白术含苍术醇、苍术酮等挥发油,富含维生素A,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明显持久的利尿作用,且能降血糖、促消化、抗凝血,有保肝强壮作用,可纠正倒置的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增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很适用于有消化系统疾病及有代谢病的老年人养生。

(一)复方类

1.华佗云母丸方(《千金翼方·养性服饵第二》)

云母粉、钟乳(炼)、白石英、肉苁蓉、石膏、天冬(去心)、人参、续断、菖蒲、肉桂、泽泻、秦艽、紫芝、五加皮、鹿茸、地肤子、薯蓣、石斛、杜仲(炙)、桑寄生、细辛、干地黄、荆花、柏叶、赤箭、酸枣仁、五味子、牛膝、菊花、远志(去心)、萆薢、茜根、巴戟天、赤石脂、地黄花、枸杞、桑螵蛸、庵子、茯苓、天雄(炮,去皮)、山茱萸、白术、菟丝子、松子、黄芪、麦冬(去心)、柏子仁、荠子、冬瓜子、蛇床子、决明子、菥蓂子、车前子。

以上五十三味药都用新好真货,各等分,为末,炼白蜜为丸,日三服,无所禁忌,连服不间断,满百日病愈,久服延年益寿,身体轻强,耳目聪明,流通营卫,补养五脏,调和六腑,颜色充壮,不知衰老。孙思邈说他曾服一两剂,大得力,因家贫不济而止,又服时缺十五味。他认为此药大有气力,又香美易服,不比其他药,应先预购,不要缺药才好。

这是一个补气养血、补阴壮阳、行气活血、消食祛痰、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收敛固涩的大方,药味很杂,既扶正,也祛邪,所以适应面广,有病无病皆可服食。但是药物总有一偏,药补不如食补,虽然孙氏亲自实践过,也总有过誉之嫌。究竟有无抗老之效,还有待今后的科研做出结论。

2.济神丸方

茯神、茯苓、桂心、干姜各四两,菖蒲、远志(去心)、细辛、白术、人参各三两,甘草(炙)二两,枣膏八两。

上十一味为末,炼蜜为丸,每含一丸,有津咽尽。若食生冷,宿食不消,增服一丸。积聚结气,呕逆吞酸,腹胀口干,心腹绞痛,含之可愈。辟谷者及学仙道士,含之益心力神验。此方益气补阳,开心窍,养心安神益智,但阴虚有火者不宜服。

3.神仙避谷诸方(《千金翼方·避谷》)

炼松脂方:薄淋桑木灰汁以煮松脂,一二沸即取出投冷水中使凝,再煮几十回,使变柔,若仍硬,以酒中煮三四过则变柔。先服一两,日三次,十日不饥,饥再服。久服去百病,禁一切鱼、肉、咸菜、酱、盐等。

服松柏实方:松柏脂及实各等分,以松脂为丸服之。又方松子、菊花等分,以用松脂如蜜丸梧子大,十丸日三服,可至二十丸。

服松柏叶方:切极细如粟,日服三合。煮汁作粥作饭亦可,不及生服。治百病轻身益气,还少延年。松针现代已经开发出保健食品,也作为药茶应用。现代研究认为,松针有抗氧化、抗衰老的功效。其他可配黑豆、黑芝麻、蜜、白蜡等。这些大都是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且耐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