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當庚子拳亂時,東南各省,未奉政府命令與外開戰,而吉黑兩省,則出兵向俄人攻擊。於是俄自阿穆爾及旅順出兵,攻陷東三省各地。俄阿穆爾之兵分爲四道:(一)(二)兩軍陷墨爾根、齊齊哈爾;(三)軍陷哈爾濱、三姓;(四)軍陷琿春、寧古塔。合陷呼蘭、吉林。旅順之兵分爲兩道:(一)西陷錦州;(二)北陷牛莊、遼陽、奉天,又陷鐵嶺、新民、安東。挾奉天將軍增祺,以號令所屬。奕劻、李鴻章之與各國議和也,俄人藉口特别關係,欲别議。朝廷以駐俄公使楊儒爲全權,與俄外部磋議。仍與奕劻、鴻章電商。時俄迫增祺訂《奉天交地暫行章程》。楊儒與外部力辯,作廢。議别訂正約。俄人要求甚烈。俄人所擬約稿,(一)東省沿鐵路駐兵,房屋糧食由我供給。(二)我國在東三省只設警察,不設兵,並不得運軍火。(三)東三省鐵道,緣長城直抵北京北境。(四)水師不得用他國人訓練。(五)滿蒙及新疆之塔城、伊犁、喀什噶爾、葉爾羌、于闐等處路礦及他種利益,不得讓給他國人等條。日、英、美、德、奥、意等均警告中國,不得與俄訂立密約,交涉遂停頓。各國和約,既大致議定,乃由李鴻章與俄磋議。鴻章卒,王文韶代之。二十八年(一九〇二)三月,奕劻、文韶與俄使雷薩爾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一)俄人交還所占之地。(二)中國許保護鐵路。俄分三期撤兵。以六個月爲一期。第一期自是年九月十五起,撤盛京西南段至遼河之兵,第二期撤盛京其餘各段及吉林之兵,第三期撤黑龍江之兵。(三)將軍會同俄官,訂定俄兵未退前三省駐兵之數,及其駐扎之地,不得增添,撤退後如有增減,隨時知照俄人。(四)俄人交還山海關、營口、新民屯各路,中國不許他國人占據,並不得借他國兵護路。第一期俄兵如約撤退,第二期則不但不撤,反要求别訂新約,俄所提者:(一)東三省不得割讓或租借與他國。(二)俄撤兵之地,不得開作商埠。(三)東三省政治軍事,不得聘用他國人。(四)(五)牛莊公務,任用俄人,税關歸道勝銀行經理。(六)東三省衛生事務,聘用俄人。(七)俄得使用東三省電綫。日、英、美皆向清政府警告,俄乃撤回。後又改易提出。且續調水陸軍。是年六月,合阿穆爾、關東旅大租地。設極東大都督府,以亞歷山大爲總督。九月,俄兵復占奉天,而日、俄兩國喋血於我境内之禍至矣。
自各國要求我某某地方,不得割讓他國,又以租借之名,占我海口,因而攫奪鐵路礦山,而勢力範圍之説起。其中鐵路尤爲重要之一端。甲午後,我國有建造南北幹綫之議,津鎮、蘆漢遂爲各國所競逐。是時英、德、美爲一派,俄、法、比爲一派。俄使比人出面,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五月,得蘆漢建造之權。英乃要求(一)津鎮,(二)河南到山西,(三)九廣,(四)浦信,(五)蘇杭甬五路,以爲抵制。俄因求山海關以北鐵路全由俄國承造,英匯豐銀行即求得牛莊至北京造路之權。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三月十九日英、俄在聖彼得堡换文,英認長城以北鐵路歸俄,俄認長江流域鐵路歸英。交收東三省條約第四條,規定交還山海關、營口各鐵路。又云:“修完並養各該鐵路各節,必確照俄國與英國一八九九年四月十六日即光緒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所定和約辦理。”即俄强迫中國承認英、俄此項换文也。同時英德銀行團,又在倫敦立約,英認除(一)山西,(二)山西鐵路與正定以南之京漢路相接,並得再展一綫,入於長江流域外,山東及黄河流域,爲德國勢力範圍,德認長江流域爲英勢力範圍。而津鎮所改之津浦綫,遂由英、德分段承造。此外膠濟路歸德,滇緬路歸英,滇越路及自越南至龍州、南寧、百色之路歸法,則已先有成議。福建全省,亦先允日人,不割讓他國矣。於是美人有開放門户之議,開放門户之議,起於一八九八年,英國旅華商人要求政府與在中國有利益各國立約,維持在中國商務上之機會均等。時美海約翰氏爲駐英大使,後歸爲國務卿。於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七月二十八日,通牒英、德、俄、法、意、日,要求三端:(一)各國對中國所獲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域,或他項既得權利,彼此不相干涉。(二)各國範圍内各港,對他國入港商品,皆遵中國現行海關税率課税,由中國征收。(三)各國範圍内各港,對他國船舶所課入口税,不得較其本國船舶爲高。各國範圍内各鐵道,對他國所課運費亦然。此所以維持其在條約上既得之利益;欲維持其條約上既得之利益,必先維持其條約,故既提開放門户,必又聯及保全領土也。六國覆牒,皆承認之。各國皆承認之。庚子以後,俄人在東三省之行動,殊與此議相違,故爲各國所不滿。而其相關尤密者,則日本也。俄之占東三省也,英方有事南非,獨力不能制俄,乃與德立協約,申明對中國開放門户,保全領土之旨,通知俄、日、美、法、意、奥六國。五國皆復牒承認,惟俄主該協約之效力,僅及於英、德勢力範圍,東三省不在其内。德於東方關係較淺,承認俄之主張,英則宣言否認。日本贊成英議。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日、英在倫敦成立同盟,約中申明承認中、韓兩國之獨立。英在中國,日在中、韓之利益,被他國侵略時,各得執行必要之手段。因此與一國開戰,同盟國須嚴守中立。若敵方有一國或數國加入,同盟國即當出兵援助。於是俄人向各國發表,俄、法在極東之利益受侵犯時,兩國政府得取防衛手段。蓋將俄、法同盟之效力,擴至遠東,以抗英、日也。
滿、韓形勢,相關最切。日人既圖併吞朝鮮,自不能置東三省於度外,而干涉還遼之後,俄人之聲勢大張。韓人又背而親俄,俄人在韓之勢力,且寖寖陵駕日人,而在東三省無論矣。日本輿論,乃多主與俄開戰者,其政府爲審慎起見,仍主張滿、韓交换之論,然終於無成。日、俄因韓事,曾兩次訂立協商,第一次在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時閔妃遇弑,韓王走俄使館。協商之旨,俄許勸王還宫,而規定兩國在韓駐兵之數。第二次在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俄認日在韓工商業上有較優之地位,而兩國均不得干涉其内政,軍事教練及財政顧問,非先商妥,不得擅行處置。及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六月,日本又命駐俄使臣,對俄提出協約草案。(一)尊重中、韓兩國之獨立,保全其領土,商工業上守機會均等主義。(二)俄認日對韓之卓越利益,日認俄對滿洲經營鐵道之特殊利益。(三)韓國鐵路延長至滿洲南部,與中東路及山海關、牛莊鐵路相接時,俄不阻礙。(四)爲保護第二條利益起見,日對韓,俄對滿洲派兵時,不得超過實際必要之數,事定即撤。(五)俄認日對韓國之改革,有與助言及助力,並含軍事上援助之權。俄於韓國方面,答覆不能滿日本之意,於東三省,則欲置之約外,議遂決裂。光緒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十二月,日、俄遂開戰。日俄之戰,日本海軍艦隊先襲敗俄海軍於旅順及仁川,其陸軍第一軍由義州渡鴨緑江,陷九連、鳳凰,北據摩天嶺。第二軍自貔子窩登陸,陷金州,後别以第三軍攻旅順。一、二兩軍合向遼陽,又益以自大孤山登陸之第四軍。至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七月二十五日,而遼陽陷。俄人之調兵,不如日人之捷,遼陽陷後,西方精鋭,始集於奉天。八月,攻遼陽,不克。時氣候漸寒,兩國乃夾渾河休軍。而日於其時,以全力攻旅順,十一月二十六日,下之。時俄西方之兵益至,日亦續調兵。三十一年(一九〇五)正月,日兵三十五萬,俄兵四十三萬,大戰幾二旬,俄兵敗績。二月五日,日兵陷奉天,北取開原。俄波羅的海艦隊東來,四月二十四日,日人邀擊,破之於對馬海峽。戰局於此告終,俄師敗績。至三十一年(一九〇五)七月,日、俄議和於美國之朴次茅斯,而我國之權利,坐受處分矣。
《朴次茅斯條約》凡十五條,其重要者,俄承認日本對韓有政治上、軍事上及經濟上之卓絶利益。日本對韓行指導保護及監理之必要處置時,俄不阻礙干涉,惟俄國臣民在韓國者,受最惠國臣民之待遇。第二條。租借地外,日、俄在滿洲之軍隊,盡數撤退,以其地還交中國。俄在滿洲,不得有侵害中國主權,妨礙機會均等主義之領土上利益,暨優先及專屬之讓與權利。第三條。中國爲發達滿洲之工商業,謀各國公共利益時,日俄兩國,皆不阻礙。第四條。俄以中國政府之承認,將旅大租借地,及長春、旅順間之鐵路,讓與日本。第五、六條。庫頁島自北緯五十度以南,讓與日本。第九條。日人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峽俄領沿岸,有漁業權。第十一條。
當日、俄未開戰時,有主張我國當加入日本方面者,然非日人所欲,兼受歐美各國牽制,議未能行,卒於兩國戰時,宣告中立。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正月二日。後以美國勸告,劃遼河以東爲戰區。俄攻遼陽失利,犯中立地,自遼西攻日,我國不能維持,遂以溝幫子至新民屯之鐵道爲中立地與戰區之界。民國三年(一九一四),日攻青島,我守中立,而劃龍口以東爲戰區。其惡例實自此開之也。及戰役將終,又有主乘機廢棄俄約,並向英交涉,收回威海,而與日人自立新約者;外論則欲以滿洲爲永世中立之地,我國亦有主以滿洲爲一王國,由中國皇帝兼王之,如奥匈、瑞挪之例,於其地試辦憲政者,皆不能行。僅於日、俄議和時,照會二國,謂和約條件,有涉及中國者,非得我之承認,不能有效而已。是冬,日使小村壽太郎來,與我結《滿洲善後協約》。中國政府承認日俄和約第五條第六條,而日本政府承認遵行中俄租借地及築路諸約,别結附約:(一)中國政府於日、俄撤兵後,開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爲商埠。第一條。如俄允撤鐵路護兵,或中俄兩國另商别項辦法,日本南滿護路兵,亦一律照辦。又如滿洲地方平静,中國能周密保護外人生命財産時,日本亦可與俄國同將護路兵撤退。第二條。許將安奉軍用鐵路,由日本政府接續經營,改爲商運鐵路。除運兵歸國十二個月不計外,以二年爲改良竣工之期。自竣工之日起,以十五年爲限,至光緒四十九年止。届期,請他國評價人一名,妥定價格,售與中國。第六條。許設一中日合辦材木公司,採伐鴨緑江右岸森林。第十條。滿韓交界陸路通商,彼此以最惠國之例待遇。第十一條。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五月,日人設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資本二萬萬元,半出於日政府,即以鐵路及其附屬財産充之。又其半名爲聽中日兩國人入股,實則中國無一入股者。七月,又設關東都督府,於是東北一隅,成爲日俄兩國劃定範圍,各肆攘奪之局,不僅介居兩國之間而已。日俄和議定後,日人設統監府於韓,清亡之歲,兩國遂訂合併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