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八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變及庚子匪亂

清廷之變法,始於戊戌。先是德宗親政後,大權仍在孝欽后手中。德宗頗有圖治之意,而爲后所尼。新進之臣,首被擢用者爲文廷式,自編修擢爲侍讀學士。廷式者,德宗所寵珍、瑾二妃之師也。妃兄志鋭亦擢爲侍郎。孝欽杖二妃,謫志鋭於烏里雅蘇臺。廷式托病去,後亦被褫職。時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也。明年,德宗密令翁同龢擬變法詔十二道,孝欽知之,撤同龢毓慶宫行走。侍郎汪鳴鑾、長麟亦坐是革職。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恭親王死,孫毓汶亦罷,翁同龢以師傅舊恩,頗贊維新之議。是時時局亦益棘,而革新之機漸熟。

中國與外人之接觸,以廣東爲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亦以廣東爲最。故變法之議及革命之舉,皆起於是焉。康有爲者,南海人,早主變法之議,初以蔭生上書,不達。甲午之戰,有爲合各省舉人入都會試者上書,請遷都續戰,並陳變法之計,亦不達。嗣後有爲又上書者二,膠州事起,又上書陳救急之計,前後上書凡五,得達者惟一。德宗頗善之。公車上書之後,有爲設强學會於京師,爲御史楊崇伊所劾,封禁。其徒梁啓超,設《時務報》於上海,大唱變法維新之論,舉國聳動,風氣驟變。是年四月,德宗始擢用有爲、啓超等,行新政。朝臣之守舊者,倚孝欽以尼之。有爲等乃有圍頤和園,劫遷太后之謀。時袁世凱繼胡燏棻練新兵於天津,譚嗣同説之,世凱泄其事於榮禄。八月六日,后再臨朝,幽帝於瀛臺。殺有爲弟廣仁及譚嗣同、劉光第、楊深秀、楊鋭、林旭,有爲、啓超走海外,新政盡廢。后欲捕有爲、啓超,外人以爲國事犯,弗聽。后立端郡王載漪之子傅儁爲大阿哥,繼穆宗。欲圖廢立,而有爲立保皇黨於海外,諸華僑時電請聖安,以沮其謀。后使人以廢立意諷示各公使,各公使亦反之。經元善等在上海合紳民電争廢立,后欲捕之。元善走澳門,報館在租界者多詆后,后欲禁之,又不得,於是后積怒外人,排外之心漸熾。

義和團者,原亦邪教餘孽,《各國立約始末記》云:“嘉慶十三年,仁宗諭飭江南、安徽、河南、山東諸省,嚴懲聚衆設會,即有義和團名目。”而揭“扶清滅洋”爲幟,自稱有神術,可避槍砲,蓋利用社會心理之弱點而起者也。大臣之頑舊者頗信之,毓賢撫山東,尤加奬勵,德使迫總署開其缺,代以袁世凱。世凱知其不足恃,痛剿之。匪皆入畿甸。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夏,大盛,焚教堂、殺教士、毁鐵路、斷電綫,京津交通爲之中斷。各國皆徵兵自衛,而朝廷竟下宣戰之詔,與各國同時啓釁。事在五月二十五日。有云“朕今涕淚以告宗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詒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彼尚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凶焰,張國之威”云云。命董福祥以甘軍並義和團攻使館,有陰令緩攻者,故未破,而德公使克林德、日本書記官杉山彬被戕。又命各省速殺洋人。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聯合東南督撫,不奉詔,與各國領事訂保護東南、不與戰事之約。戰區乃得縮小。英、俄、法、德、美、日、意、奥聯軍,以五月二十一日抵大沽,進攻天津,提督聶士成死之,天津陷。直督裕禄兵潰,自殺。李秉衡長江巡閲大臣。入援,兵潰,亦死之。聯軍北陷通州,七月二十日攻京城,翼日,德宗及孝欽后走太原,旋幸西安。甘肅布政使岑春煊迎駕,以爲陝西巡撫,而以榮禄長樞垣。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與各國議和,鴻章卒,以王文韶代之。

和議成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七月二十五日,與者凡十一國。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一)克林德被戕,派醇親王載灃赴德,致惋惜之意,遇害處立碑。(二)懲辦首禍諸臣。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往新疆,永遠監禁。莊親王載勛、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書翹,賜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啓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正法。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大學士徐桐、前四川總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奪原官。開復被害諸臣原官。兵部尚書徐用儀、户部尚書立山、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聯元、太常寺卿袁昶,均以直諫被殺。諸國人民遇害被虐城鎮,停止考試五年。(三)杉山彬被害,派户部侍郎那桐赴日,表示惋惜之意。(四)諸國被污瀆挖掘墳塋,建滌垢雪侮之碑。(五)軍火暨製造軍火之物,禁止進口二年。諸國如謂應續禁,亦可展限。(六)賠款總數,海關銀四百五十兆兩,照市價易爲金款,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償還。一九〇二至一九四〇年,一切事宜,均在上海辦理。諸國各派銀行董事一名,會同收存分給。以(一)新關、(二)通商口岸常關,均歸新關管理。(三)鹽政各進項爲擔保。進口貨税許增至切實值百抽五,惟(一)從價之法,可改者均改爲從量。(二)北河、黄埔兩水道,須即改善。(七)定使館境界,獨由使館管理,亦可自行防守。中國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諸國得常留兵隊,分保使館。(八)大沽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砲臺,一律削平。(九)許諸國駐兵黄村、廊坊、楊村、天津、軍糧城、塘沽、蘆臺、唐山、灤州、昌黎、秦皇島、山海關,以保京師至海通道。(十)禁止仇外,停止考試。責成官吏保護外人之上諭,當在各府廳州縣,張帖兩年。(十一)許改訂通商行船各條約,改善北河水道。中國應付海關銀年六萬兩。黄埔河道局,預估後二十年,年四十六萬兩,半由中國付給。(十二)改總署爲外務部,事已前行於六月九日。變通覲見禮節。

通商條約英、美、日、葡四國皆曾訂立。英約訂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其中重要者,中國厘定國幣,英人應在中國境内遵用。惟關税仍用關平計算,見第二款。美約在十三款,日約六款,葡約十一款,又日約第七款,言中國改定度量衡之事。裁厘加税。第八款。裁厘常關不在其列,惟常關以《户工部則例》及《會典》所載爲限。洋藥并征之税厘,仍照約章辦理,以後即將該厘金作爲加税。鹽厘之名,改爲鹽税,現征厘金及别項征捐,均加入税内。進口税加一倍半,即值百抽十二又五。出口税加半倍,即值百抽七又五。不出洋之土貨,得征銷場税,但不得在租界征收。出口貨中,惟絲斤不逾值百抽五,内銷不出洋之絲斤,則納銷場税。洋商在通商口岸,華商在中國各處用機器紡織之棉紗棉布,完納出廠税,其額照進口正税加倍,即值百抽十。其棉花自外洋運來者,退還進口正税全數,及加税之半;土産者已征各税及銷場税均全還。完過出廠後,出口正税、加税、復進口半税、銷場税均免。洋商在通商口岸製造之他貨,及華商在各處用機器仿造之洋貨,均與紗布同。惟漢陽大冶鐵廠、中國現有免税各廠,嗣後設立之製造局船澳等,不在其列。督撫應在海關人員中,選定一人或數人,派充每省監察常關銷場税、鹽務、土藥征收事宜。如有不合例之需索留難,該員禀報督撫,督撫應即除去。其爲商人告發者,由中國派員一人,會同英員及海關人員各一人查辦。過半數以爲確係需索留難,其損失由最近海關在加税項下,撥款賠還。舞弊之員,由該省大員從嚴參辦,開去其缺。裁厘加税之事,美約在第四條,日約在第一條,葡約在第九條。案洋藥,當咸豐五六年間,東南各省即奏請抽厘助餉。上海每箱抽銀二十四兩,厦門四十元,外加費八元。寧波、河口、屯溪等厘金,皆以此爲大宗。時則有内地分抽之厘,而無海關進口之税。八年,議定税則,每百斤税銀三十兩,並於善後條約第五款聲明,進口商只准在口銷賣,運入内地,專屬華商,如何征税,憑中國辦理。嗣後修改税則,仍不得按照别貨定税。是冬,王大臣會同户部議奏,各海口及内江河面,均照上海一律。崇文門及各省由旱路轉運者,減十兩,然各省於應征税項外,仍自抽厘,其辦法亦不一律。《芝罘條約》三端三節,訂明厘金在海關并征,所征之數,由各省察勘情形酌辦。光緒九年,《芝罘條約》續增專條,訂明每百斤完正税三十兩,厘金八十兩云。中國許修改礦務章程,招致外洋資財,第九款。美約在第七款,葡約在第十三款。及修改内江行輪章程。第十款。美約在十二款。内河本不准行駛輪船,蘇、杭開埠後,總署乃奏准,通商省份内河,無論華洋商,均准行駛小輪,飭總税務司赫德議立章程九條,時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三月三日也。此年又修改章程十條,作爲中英商約附件,日約同。葡約第五款,許照兩國訂定專章,自澳門往來廣州府各處。英允除藥用外,禁烟進口。唯須有約各國應允照行,乃可舉辦。中國亦禁本國鋪户製煉。第十一款。美約第十六,葡約第十二款。英如查悉中國律例、審斷及一切相關事宜,皆臻妥善,允棄治外法權。第十三款。美約第十五款,日約第十一款,葡約第十六款。中國如與各國派員會查教務,妥籌辦法,英國亦允派員。十三款。美約十四款,申明中國保護教士教民,教士不得干涉中國官治理之權,教民犯法,不因入教免究。除酬神賽會,與教旨不合者外,他種捐税,皆不因入教而免。葡約十七款,兼英約十三、美約十四兩款之意。美、日兩約,立於二十九年(一九〇三),葡約立於三十年(一九〇四),大旨相同。又英約許開長沙、萬縣、安慶、惠州、江門。惟除江門外,若裁厘加税不施行,不得索開。第八款。其白土口、羅定口、都城許停輪上下客貨,容奇、馬寧、九江、古勞、永安、後瀝、禄步、悦城、陸都、封川十處,許停輪上下搭客。第十款。美約許開奉天、安東。十二款。日約許開北京、長沙、奉天、安東。十款。葡約許自澳門往來。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英緬約專款,二十八年(一九〇二)中英商約十款,西江上下客貨及搭客之處。五款。四約皆盛宣懷、吕海寰所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