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两岸通婚的动因
人类在择偶规则方面具有一般模式——“同类联姻”,即人们在婚姻市场,总是趋向于选择与自己多方面(如居住、职业、地位、教育、种族以及爱好等)相同或相近的人作为配偶。[1]贝克尔认为,“完全相称的婚配——同类人的婚配是最佳的”,因为男女的同类质量或特性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2]从现实意义来看,同民族联姻,就使得夫妻共同的生活建立在相同的背景上,规避了双方基于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减少了磨合与适应的时间,从而达到“婚姻产出最大化”。
那么,两岸通婚是否采取这样的“同类”择偶标准呢?还是说两岸通婚有其自身的择偶规则?本章将对两岸通婚的动因作一番描述,既考察其外部环境,更注重分析其内部主观的选择。
目前在理论上试图解释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通婚的主要有两大理论流派:一是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人口结构分析理论、人口推拉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二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社会交换理论、亲属网络理论、期望投入论(投资利润论)以及心理学方法。
1.人口结构分析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民族、国家(地区)通婚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结构问题,如果本国(地区)性别比——特别是适婚年龄男女的性别比严重失调,在本国(地区)无法解决婚配问题,就只有跨国、跨地区去解决个人大事。
2.人口推拉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特别是婚姻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推动着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或者跨国、跨地区婚嫁的形成。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了不平等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核心、半边陲和边陲的国际分工体系。在父权制的婚姻制度下,男性社会地位至少要高于女性,这种分工体系助长了婚姻移民。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以父权制占支配地位的两岸通婚。
4.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强调通婚其实是在婚姻市场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男女双方当事人具体交换的结果。社会交换理论在相关研究中无疑是一个主流的理论取向,它的理论前提是,通婚双方当事人都是理性的,希望通过“交换”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而实现“互惠”。一般而言,女性对未来夫君的社会经济特征,如学历、职业以及工资收入等要求比较高,而男性选择心目中理想的伴侣则更多地强调非社会经济的特点,如年龄、长相、气质和性情等。这种择偶标准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促成了婚姻市场上许多社会经济长处和非社会经济优点相交换后形成的跨国跨族婚配。
5.亲属网络理论
该理论认为婚姻的持续进行应该与亲属关系的带动有关,假若在台湾或在大陆有姻亲关系,那么这些群体更会带动两岸通婚。换句话说,两岸通婚的对象一般更多集中于亲属、朋友或熟人当中。
6.期望投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口的联姻过程其实是一种进行成本与效益比较的过程,假若有利可图,则进行通婚,假若无利可图,则不会进行通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爱情、性特征的吸引、对其他文化的崇拜和好奇,也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两性进行联姻。
上述理论在解释两岸通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两岸通婚初期,两岸社会差距较大,大多数两岸婚姻的确是以经济动因作为主要的驱力。然而,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中,也发现推拉理论并不是解释迁移的唯一原因。我们认为两岸通婚当事人的迁移,并不仅是推力与拉力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促使他们婚姻迁移到台湾的是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既有时代的烙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亦有家庭策略的选择、双方之间的志同道合或是情有独钟的影响,受到个体自身的社会、经济、心理因素作用,无论只强调哪一方面,都不能全面客观地解释两岸通婚这个社会现象。
在本书中,笔者首先试图从宏观的社会变迁来探索两岸婚姻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相关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其次,希望从中观的层面即婚姻网络或是中介组织这个角度来分析。最后,则是从婚姻移民的个体经验来了解他们选择两岸婚姻的个人因素抑或是社会性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