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两岸通婚的特质
一 两岸通婚人口的结构特征
通过研究二十多年来两岸婚姻的特点,会发现两岸通婚在通婚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史等方面与一般的婚姻类型相比有着显著差异,尤其是在两岸通婚的初期阶段和高潮阶段,更多呈现出婚姻结构的失衡与婚姻质量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性别结构特征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两岸婚姻在性别分布上主要表现为性别的不平衡性,即两岸通婚中多为大陆女性嫁给台湾男性。2015大陆配偶群体中女性为313668人,占大陆配偶总人数的95.03%,男性为16401人,占比为4.97%,性别比例呈现一边倒的现象(见表1-8)。
表1-8 大陆配偶按性别划分数据统计
2.年龄结构特征
从婚配年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年龄的不协调性,即两岸配偶年龄差距较大。在早期婚配模式中“老夫少妻”占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台湾老兵与其大陆配偶的年龄差距。在两岸开放之初,许多台湾老兵回大陆寻找配偶,而他们的配偶多为年轻者。据称,在十多万60岁以上的“老荣民”中,约近2万人娶了大陆新娘,其中约1.2万70岁以上“老荣民”中,娶“大陆新娘”者高达7939人,在这近8000位的“大陆新娘”中,40岁以下者竟占一半以上。[9]从各省份所提供的资料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根据福州市涉台婚姻的抽样调查来看,大陆女性19~29岁年龄者占50.1%,30~39岁者占37.6%;相对的台湾配偶则30~40岁所占比例高达63.2%,60岁以上占10.8%,包括从60岁到92岁不等的老年人。[10]从四川省的资料来看,在涉台婚姻当事人中台湾居民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其中40岁以下的台湾男性婚姻当事人的比例为67%,40~60岁年龄段的占25%,60岁以上的占8%;而大陆女性婚姻当事人中,30岁以下的超过80%。[11]据绍兴市涉台婚姻统计,该地“大陆新娘”平均年龄36.7岁,男方平均年龄为47.9岁,两者相差11.2岁。[12]据台北市的统计,在两岸婚姻中,台籍新郎平均年龄为46.2岁,大陆配偶平均年龄为31.3岁,年龄相差14.9岁。[13]
台湾资料显示:从1992年1月至2003年8月的两岸婚姻中,年龄相差6~10岁的夫妻占总数的26.56%,比例最高;年龄差距在11~15岁的比例次之,占20.95%;年龄相差在5岁之内的夫妻仅占总数的23.03%;年龄差距在16~20岁以及21~25岁的夫妻所占比例分别达到10.59%和6.18%[14](见表1-9)。这也意味着在76.97%的两岸婚姻中,夫妻年龄差距在6岁及6岁以上。
表1-9 在台大陆配偶与台湾配偶年龄差距[15]
3.文化结构特征
从受教育水平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对称性。根据台湾方面的资料,两岸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以高中、初中、小学学历最多,但是大陆配偶在本科、专科、高中、初中的比例均超过了台湾配偶的比例,在大陆配偶中具有高学历的比例高于台湾配偶,呈现出女高男低的状况(见表1-10)。
表1-10 大陆配偶与台湾配偶文化程度[16]
4.职业构成特征
从两岸通婚当事人的职业构成来看,主要表现为职业的边缘性。广西涉台婚姻资料显示,两岸婚姻夫妻双方均呈现出边缘化特点。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边缘,均属于弱势群体;夫妻双方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或来源不稳定或无固定职业;大陆配偶中相对低层次人员占绝大多数,1994~2004年桂林市办理涉台婚姻登记8883对,其中大陆女性8855人,男性28人,“无业”人员在桂林市涉台婚姻女性中占97%。台湾男子素质也不高,他们当中大多是年龄大、在台生活条件属中下的居民。[17]
福建涉台婚姻资料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台湾男性相对集中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南部地区,以无业者、农民或老兵居多;大陆女性多来自经济相对贫困的乡村和城镇,近几年来城市下岗女工也逐渐增加。[18]
台湾的资料表明,台湾配偶中从事商业的占18.63%,公职的仅占1.08%,教师仅占0.11%,医生仅占0.15%,工人占28.68%,无业者占22.33%,农民占6.55%。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台湾配偶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19]
5.婚史结构特征
从结婚次数来看,两岸通婚主要表现为有婚史者的比例高。根据福建省涉台婚姻的资料,大陆女性以30~40岁者居多,有过婚史者占较高比例。福州市涉台婚姻当事人中离异再婚者的比例占60%,宁德市2002年涉台婚姻当事人中,初婚者987对,再婚者达1238对,再婚者的比例占56%。[20]学者郑启五发现来厦门成婚的台胞再婚比例大,占22%。[21]
根据台湾中华救助总会2001年和2002年的统计,台湾配偶与大陆配偶的再婚比例均相当高。台湾配偶结婚次数在二次以上者分别为32.57%和40.2%,大陆配偶的再婚比例分别为29.2%和40.9%(见表1-11)。台湾“内政部”的数据也有类似的结果:2003年“外籍与大陆配偶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受访的大陆配偶第二次结婚的女性占18.9%,男性占24.0%,有婚史者的比例均相当高。[22]
表1-11 台湾配偶与大陆配偶结婚次数统计分析[23]
6.婚姻稳定性特征
从婚姻的稳定性来看,早期两岸通婚中,速配婚姻多,婚姻基础脆弱,离婚率高。绝大多数婚姻当事人是由亲戚朋友或婚姻中介机构牵线的,双方当事人认识和相处的时间短暂。依据台湾“退辅会”调查,男女双方婚前认识不到一年者占66.8%,其中不满半年者占39.3%,甚至有通过网络交往就结婚的个案。[24]通婚当事人主要通过书信或电话沟通,很少见面,有的认识仅一个月就结婚,更有甚者是认识几天就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被戏称为“闪电式婚姻”。[25]这样的婚姻基础,加上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婚姻的离婚率偏高。据四川涉台婚姻资料反映,大陆配偶中不乏一些以经济取向为主导,感情让位于经济条件,盲目听从一些非法中介的花言巧语,对台湾的舒适生活抱有极大的幻想的人,由于生活习惯或者沟通不畅加之台湾限制就业和居留等诸多原因导致婚姻失败。[26]
1997年以前,福建涉台婚姻离婚登记的数量很少,此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与2005年,离婚登记数分别是上年的3.07倍与1.33倍。这些离婚登记当事人中,大部分人结婚时间不到1年,有的仅结婚几个月就办理了离婚登记。从离婚原因来看,多数当事人以两岸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不同,双方难以沟通为由;也有不少离婚当事人指出由于大陆配偶不能赴台工作、定居,双方长期分居,影响夫妻感情交流,这也是离婚的主要原因。[27]
特别是速配婚姻、闪电婚姻,由于双方当事人了解不多、夫妻分居两地、年龄差异、功利色彩浓厚以及重婚、骗婚等问题,造成婚姻质量差,涉台离婚率偏高。
据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的调查分析,两岸婚姻的离婚率高达3%~5%,远远超出由台湾“主计处”所公布的每千人中有2.9对离婚的台湾平均离婚率。[28]
海基会的相关资料反映出离婚文书数量居高不下的状况。2000年仅占该年文书验证数量的3.45%,2001上升到4.73%,2002年为5.86%,2003年为5.90%,2004年大幅上扬,为10.57%。(见表1-12)
表1-12 海基会办理验证大陆地区“婚姻类”公证书统计[29]
二 两岸通婚特征的时代变化
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多,近二十多年两岸通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两岸婚姻逐步由早期的单一、单向模式,转向两岸之间男女双向流动、配偶之间相互选择的多元模式。庄渝霞将这种模式称为多元的“互动选择型”。[30]两岸婚姻的稳定性进一步接受社会经济和两岸关系发展的检验。
1.性别失衡现象有所变化
随着大陆经济的进一步强大,大陆男性与台湾女性通婚的情况在逐步增加,出现台湾女性来大陆求偶的现象,两岸通婚双向流动在加强。根据岛内统计,虽然目前嫁到台湾的大陆女性与迎娶台湾女性的大陆男性比例约为7∶3,但以2009年与2010年资料相比,迎娶台湾女性的大陆男性(含港澳)递增21.74%,但嫁入台湾的大陆女性仅增加1.5%。资料显示,2009年,迎娶台湾女性的大陆男性有690人,嫁给台湾男性的大陆女性为12333人;2010年迎娶台湾女性的大陆男性为840人,增加150人,嫁给台湾男性的大陆女性为12519人,增加186人,相较之下,大陆男性配偶的年增长率相当惊人。[31]据江苏的数据显示,江苏涉台婚姻发生了新变化,“台女苏男”有172对,虽然与“台男苏女”相比数量不多,但比例正在逐渐提高。[32]厦门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厦门与台湾的通婚中,厦门嫁出的女性逐年递减,嫁入的人数则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1)。
图1-1 涉台婚姻女性人数统计
随着两岸的不断开放交流,加上直航越来越便利,台湾有高达七成的年轻人愿意前往大陆,意味着有更多台湾女性来到大陆求学、就业、创业或旅游等,更有机会结识大陆男性,因此未来“台女嫁陆男”将是潮流所趋。
2.年龄差距在缩小
两岸婚姻由“老夫少妻型”模式向“年龄相当型”模式转变,“老少配”已不再是涉台婚配的主要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彼此年龄相仿且以年轻夫妇为主的涉台婚姻模式。随着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岸经贸往来的频繁和两岸民间交流的增多,过去常见的“生存式婚姻”如今已难觅踪影,两岸婚姻正逐渐“去功利化”而恢复婚姻本来面目。越来越多的台湾中青年男性在大陆工作或学习,他们与大陆女性在长期接触中产生了感情,结婚成家,使得涉台婚姻中台湾男性的年龄逐渐下降。从近五年来的访谈中发现,现在台湾男性的年龄集中在30~40岁间,即所谓“70后”“80后”人士,婚姻年龄差在5~10岁的居多,占到整个涉台婚姻的八成左右。
3.文化结构逐渐对称,阶层分布在扩展
两岸婚姻由原先的“地位悬殊型”模式向“地位对称型”模式转变。远嫁台湾的大陆女性不再仅仅是贫困农村的女子,也有来自城镇的中青年女性加入。娶大陆女性为妻的台湾男性不再仅仅局限于弱势阶层,其他各个适龄阶层男性也纷纷加入通婚行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司职员、大学毕业生、行政部门公务人员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且收入稳定。无论是调研资料还是文献资料,均显示有越来越多的两岸婚姻当事人文化程度均在大专及本科以上,都有相当稳定的职业(包括商业、机关与事业单位等)。由此可见,婚配双方的文化层次和职业地位等方面在逐渐提升,两岸通婚走向正常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4.地域选择多元化,主要趋向大陆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台湾当局对大陆配偶在赴台探亲、停留、居留、身份取得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大陆配偶已不再热衷于在台排队“拿身份”,而随夫在大陆打拼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两岸实现“三通”和大陆经济的腾飞,两岸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大批台湾青年对两岸经济发展和在大陆的生活充满希望,从而愿意来大陆发展事业并定居。相对于台湾的限制政策,大陆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陆在台商投资、通婚政策、子女入学、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倾向于台胞人士,如在政治上能得到台盟、台胞联、金胞联以及台属、台商组织的保护和照顾,经济上能得到许多优惠和鼓励政策,在婚姻和家庭方面不仅没有受到歧视,反而能得到特别的关照和优待。因此不仅吸引了不少台商把目光瞄准大陆市场,把事业基地建在大陆,与大陆居民通婚后也相应把家安置在大陆,而且吸引了不少台湾女子追随大陆丈夫嫁往大陆,并愿意留在大陆生活。因此可以认为,不管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两岸通婚的青年男女未来在大陆定居和发展的数量将日益增多。
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台胞子女在厦门就读享受优惠待遇。厦门市不仅将台生视同本市市民,还尝试提供更多的优惠就读待遇,更好地为在厦台胞服务。从2006年开始,厦门市教育局在厦门市第一中学、厦门市双十中学和厦门市外国语学校等重点学校的初中部开设了台生班,根据当年的招生政策,统筹安排台湾学生入学,并且在一些热门学校,预留出一定的名额,解决台生的入学问题。在政策性照顾方面,厦门市教育部门规定,台生中考免考政治,高中招生实行一定的加分照顾。厦门市教育局还专门设立了台生的奖励专项经费,每年奖励一批在厦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台生;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台生予以资助。这些优惠的政策都增强了台胞及其子女对大陆的亲近感和认同感。[33]
关于婚姻居住方式,古德归纳为三种:“妇女出嫁后迁居到丈夫家里”的“从父居”、“男子结婚后迁居到妻子家里”的“从母居”和在20世纪中叶起在世界各地业已普遍的“夫妇单独立户”的“新居制”,并认为“定居地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婚夫妇会与哪些亲戚联系更密切,而与另一些亲戚的联系就要差一些”。[34]不同的民族或地区有基于情境不同的婚姻居住方式选择实践。
由此可见,婚姻居住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概念,更是一种约定习俗、一种制度安排或是家庭策略;婚姻居处方式不是一种统一模式,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或民族差异,同一种婚姻居住方式在不同地区或民族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实践关切;婚姻居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性别关系的调整而不断变化。[35]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两岸通婚分析,两岸通婚居住方式的变迁,也有其由传统模式向婚姻家庭策略、社会政策约束的转变。
[1]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等:《陆配群体的社会融入与价值认同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7。
[2] 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等:《陆配群体的社会融入与价值认同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7。
[3] 台湾外籍配偶主要是指东南亚各国与台湾居民通婚的民众。
[4] 叶世明:《两岸通婚的文化解析》,《现代台湾研究》2008年第5期。
[5] 陈蘋:《闽台通婚的恢复与发展》,福建省区划地名研究会等编《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2008,第263页。
[6] 刘益清:《晋江围头:“海峡第一村”今昔巨变》,http://www.chinanews.com/tw/tw-lajl/news/2010/03-30/2197542.shtml。
[7] 李金顺:《大陆配偶迁移抉择与对台印象之研究》,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李金顺:《大陆配偶迁移抉择与对台印象之研究》,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陈蘋:《台湾通婚性移民衍生的社会问题——由外来新娘谈起》,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编《闽台区域研究丛刊第四辑——台湾社会阶层研究专辑》,2005,第126页。
[10] 陈蘋:《闽台通婚的恢复与发展》,福建省区划地名研究会编《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2008,第263页。
[11] 李良灯:《四川涉台婚姻登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探讨》,http://www.mca.gov.cn/。
[12] 浙江省涉台婚姻调查组:《浙江省涉台婚姻调查及做好“大陆新娘”工作对策研究》,http://www.mca.gov.cn/。
[13] 王建民:《专家观点》,《今日中国》2003年第8期。
[14]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 谷阿莉、叶佐斌:《近十年来广西涉台婚姻增长状况浅析》,http://www.mca.gov.cn/。
[18] 苏善丰:《闽台通婚状况与两岸政策差异之影响》,http://www.mca.gov.cn/。
[19]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 苏善丰:《闽台通婚状况与两岸政策差异之影响》,http://www.mca.gov.cn/。
[21] 郑启五:《台湾人口的性别比与两岸通婚关系》,《南方人口》1995年第1期。
[22]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23] 吴慎:《大陆配偶在台湾生活适应之探讨——以台北县市为例》,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硕士学位论文,2004。
[24] 宋秉忠:《“新外省人?新台湾人?”》,台湾《远见》2003年第3期。
[25] 陈婉玲:《广东涉台婚姻浅析》,http://www.mca.gov.cn/。
[26] 李良灯:《四川涉台婚姻登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探讨》,http://www.mca.gov.cn/。
[27] 陈蘋:《闽台通婚的恢复与发展》,福建省区划地名研究会等编《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2008,第263页。
[28] 谢必震、徐斌:《两岸婚姻家庭的困境及其对策》,http://www.mca.gov.cn/。
[29] 卢正恺、吴怡静:《两岸婚姻形成的原因、现状及趋势》,http://www.mca.gov.cn/。
[30] 庄渝霞:《近二十年来两岸通婚模式的演进及趋势探析》,《南方人口》2007年第2期。
[31] 《两岸政策开放“台女嫁陆男”比例大增》,http://www.taiwan.cn/xwzx/bwkx/201112/t20111223_2223727.htm。
[32] 《江苏涉台婚姻新变化:“老夫少妻减少” “台女”嫁“苏男”增加》,http://news. xinhuanet.com/tw/2012-07/05/c_112369499.htm。
[33] 李静雅:《涉台婚姻的特征研究——以厦门、泉州地区为例》,《闽台关系研究》2010年第3期。
[34] 〔美〕W.古德:《家庭》,魏章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第72~73页。
[35] 尹旦萍:《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姻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