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教授关于黑龙江移民问题研究的两次讲话(代序)[1]
费孝通教授在同黑龙江社科院和哈尔滨市社科所有关同志座谈时的讲话摘要
(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
人口问题也需要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得承认客观上存在的限度,因为人口的控制最后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就和教育水平与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我国计划生育在城市里,特别在知识分子中进行得比较顺利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推广计划生育比较困难的地方是农村,原因还是文化不发达,不能不多依赖行政措施,效果不是理想的。
我们还必须看到,即使我们能顺利地按计划控制人口,到2000年,至少还得增加两亿人。把这两亿人放到哪里去?我曾谈到要下活人口这块棋需做两个眼,即要有两条出路。一是发展小城镇,即发展二至五万人口的城镇,把小城镇作为人口的“蓄水库”,改变目前大量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情况,以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二是向边区发展,这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人口到底多不多,也不是说绝对地多了,生产发展了,人口也许就不多了。人既有智力,又有劳力。中国还有60%的土地可以开发利用。过去国家曾经在这方面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是那种上山下乡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反而在人力物力和政治上都造成了损失。现在应当搞一个正确的有计划的劳力支边办法,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人口流动战略方针。
内蒙、新疆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但那里涉及民族问题,要复杂些。黑龙江这些年进来不少人,大部分人已经安置下来了,成了劳力资源。但“盲流”还不少。盲目流入不行,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计划原则。黑龙江省每年用于解决“盲流”问题的人力财力物力都不少,但看来效果不算理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研究工作,请省领导、研究机关考虑一下。
黑龙江的人口不仅从历史上看绝大部分是从外地流入的,即是以近年的情形说,流入的人口还是大量的。黑龙江解放时是一千万人,自然增长一千万,外面流入一千万,现在一共有三千万人。解放后外来的一千万人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怎样来?如何定居下来的?对黑龙江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每年仍有大量人口流入黑龙江?“盲流”的消极作用有哪些?怎样合理遣返?用什么办法可以有组织地根据需要输入智力和劳力?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又有何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好好研究一番。先要搞一个调查研究的计划,提出要调查哪些问题,在哪里搞调查,如何调查等。然后,先在小范围里搞些探索性调查,摸出点经验,再全面推广。
我这次到黑龙江来,只想和当地的朋友们交换交换意见,探索一下有没有可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从发展上来看是全国性的。这里研究人口流动问题比内蒙、新疆简单一些,因为较少涉及民族问题。所以我想从这里做起,作为一个起点。但是这项研究,必须以本地方的力量为主。我们只能做倡议、推动、支援的工作。所以希望这次来黑龙江能找到一些积极分子,并从实际工作中培养一批人才,建立一支队伍,学会怎样做调查研究。
费孝通教授同哈尔滨、内蒙的有关科研人员谈开展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记录稿)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去年七、八月份我到过一趟内蒙,路上看到很多人在淘金,据说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省流入此地的,他们靠淘金“发了财”,现在都盖起了新房子。这一批人完全靠劳动生活,为内蒙创造了财富,所以内蒙也不反对他们来。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搂发菜、挖甘草,把草原破坏了,他们到哪里草原就破坏到哪里。因而这批人不受欢迎。那时我就感到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内蒙解放时只有六百万人口,现在是三个六百万。今年八月,我又到黑龙江摸了一下人口流动的情况,得知黑龙江是三个一千万,解放初人口一千万,自然增长一千万,外省流入一千万,比例与内蒙几乎一样,三十年中进去的人口占三分之一。因此我就感到这是一个应由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及其他学科共同来研究的问题。从历史上讲,东北最早是少数民族地区,后来汉人进去,成立了汉人旗。内蒙也很早就有汉人进去。有人曾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研究,写成一本《东北简史》。从外面进去的主要是汉人,少数民族很少。乾隆之后东北人口有个大发展,主要原因是关内农村生活较苦,加上连年战祸。难民们闯关东的情况持续了几百年。汉族人从关内到了关外是怎样适应的?他们怎样生活?又怎样发展?今年我去了东北后,更觉得这个问题很具体,很现实。移到东北去的人中,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定居下来,安居乐业,如黑龙江省甘南县,有个被称为彩电队的兴十四大队就是从山东移民过去的;一种是没有安置的叫做“盲流”;还有一种是住住就回来了,如“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留下的就不多。第一种是多数;第二种目前还有几十万,他们没有户口,很难管理。当地的政策是对这部分人口加以清理,并遣送回原籍,这个政策的依据亦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文革”中在移民工作方面的确有很多教训,上山下乡的一批知识青年很不稳定,国家花了不少钱,留下来的人极少,遗留下的问题却不少,搞得当地领导群众很头疼。现有的几十万“盲流”没有户口,但地方又需要这批劳力,赶也赶不走。“盲流”不能享受正式居民的权利,也不遵守当地的各种法规,造成很多社会问题。甚至有些人流入别的地区是为了多生孩子,据说有个“盲流”十年中生了七个孩子。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人口流动问题都值得研究。我们不是研究如何移民,而是研究人口流动本身有什么规律,有什么问题,如何安置这批人,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同黑龙江省委谈了以后,觉得有必要更科学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探讨,不要让人误以为是研究那里能容纳多少人。目前省领导和群众对移民的某些看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要承认过去的问题,要理解他们的苦衷。首先要把研究的对象搞清楚,我们要研究的是已经进去的人,考察他们是怎么进去的,怎样生活下来的,其中有成功的方面,总的来看,移民给移入地区提供了很大的生产力,劳力和智力都有。知识分子进去就是很好的智力资源,但此项工作我们没有做好。现在变成恶性循环了(流进廉价劳动力,智力资源流出)。要总结这类教训。我们要弄清是哪些人在流动,为什么流动,流入流出的渠道是什么,到了流入地后是如何安置下来的,各个时期的安置办法有何不同。要分阶段去研究,时间上不要搞得太远,范围不宜太广,从解放以来的情况开始摸,弄清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及后来的几次人口流动浪潮。对各次浪潮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策,都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起初不必搞得太全面,因为我们力量有限。选几个重点题目,找典型的地区分门别类,作调查。
探索性调查研究可从黑龙江开始,但我们的目的不在于研究黑龙江,而要研究全国人口流动问题。全国人口分布太不均匀,假如从哈尔滨到昆明画条线,大约90%的人口在东侧,10%在西侧,要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样一种人口分布模式是不行的。我们的想法与耀邦同志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种草种树、实现建设重点转移的方针是一致的。耀邦同志提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大西北,这是很有意义的。若干年后,我们的中心也许又回到我们早期文化发展的摇篮中去。当然现在那里条件很差,什么时候能成为中心还不知道。最近有人去西北看了,那里确实是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发生了恶性循环。黑龙江还没有这个问题,内蒙还没有象甘肃青海那样出现自然条件的大恶变。在黑龙江研究人口流动问题比较容易,因为那里民族问题不明显。要接触民族问题就要到内蒙。民族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口流动影响了民族关系,怎么办?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人口流动是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要因势利导,不能硬挡。而是要研究并发展这个趋势的积极方面,防止与矫治其中的弊害。“文化大革命”中大量的外来移民在内蒙表现不太好,给少数民族坏的印象,至今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感情上还留有痕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要去批评,而是要把真正的矛盾所在找出来。要通过调查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重复历史上已有的错误。我们现在蹲下去,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把矛盾讲出来大家就清楚了。要弄清什么是客观规律,什么是挡不住的趋势,问题出在哪里。有了科学的调查与总结,我们才能因势利导,调节人口,就是说组织受欢迎的劳力与智力去支边,不受欢迎的人不让去。也就是说,不要“盲流”,要有目的的人口流动,要为发展经济文化而流动。我们要研究人口流动问题,要把道理讲清楚。我们不是去强迫移民,不是一去就说那里的资源丰富,可容纳多少人。当地省委也是要研究这个问题的,总的目标是为整个中国发展的大事业。开展研究工作对地方也是有利的。
我想,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从黑龙江开始,那里问题比较单纯而明显。西北的问题要复杂些。但我们研究的目的还是在于开发大西北。听了耀邦同志的讲话,我很高兴。西北将来要大发展。第一步是种草种树、保护环境。第二步是人,问题就多了。没有人,种草种树就种不成。我想从中找出一个规律来。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时应该要人家去,而不是怕人家去,这里是有规律的。江苏现在有很多人到边远地区搞建筑,大庆的建筑都是江苏人包了。这就看出一个苗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移民。我想到加拿大的情况。加拿大的农民现在倒过来流动了:冬天到美国去避寒,春天来了回去工作。我们组织人到边远地区,把房子造好了再让他们回去也可以嘛。江苏人多,供给你们几万人。(黑龙江、内蒙的同志谈到很多南方人到他们那里做工)实际上,这是一种隐蔽式的移民。这个问题要探讨。近两年,隐蔽式的移民大量涌现。这是劳动力的移动,不是纯粹的人口流动。往后要搞劳力支边,边区劳力不够嘛,要发展,要开矿,修铁路,都需要劳动力,什么叫短期迁移,长期迁移,这个问题不好说,这不是个户口登记的问题,各种形式的人口移动都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是社会学要研究的。我们去观察,了解矛盾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研究如何使人口移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任务。社会学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具体的,不是空说一套,不是仅写几篇文章,而是要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人口流动这个问题很实际。我们现在着手研究,这项研究有没有用处,要待我们拿出东西来,大家看一看,让大家来评价。这项工作需要得到当地的支持。目前有不同意见不要紧,我们将来把研究成果拿出来让他们去评价。我们还可以到移民出发的地方去看一看,了解他们为什么要移出。要在黑龙江、内蒙调查研究探索出经验的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下一步要到甘肃、宁夏、青海作调查研究,然后是新疆。逐步摸出大西北人口流动的总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要扎扎实实地做,不要大轰大嗡。可以比小城镇研究更有步骤、更稳一点。要吸收真正有兴趣、愿意下去的人来做。要认识清楚调查研究的意义,要准备花一番工夫。种草种树也是这样。现在问题已经提出来了。要弄清楚种什么树、种什么草,在哪里种。不要种下去不长。这就得作科学调查。
到下个世纪,还有17年,调查研究工作不能等。要搞出一个17年的大体计划。大事从小事做起。开发大西北,人口是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源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当地的力量应该怎样使用。二是还需要吸收什么力量。要全国一盘棋,从大局着眼去解决问题。我们到江苏去是研究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吴江县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一半拿出去给人家。假如不拿出去,把这一半变成经济作物,就要增加一倍的收入,但那样做不行,必须种粮食,养活我们这批人。如果到黑龙江再开发一下,粮食问题是否可以解决?那么我们到西北去搞草地,搞牛羊,就不要去种粮食了。这可以讨论。我们从小事做起,抓住人这个因素。边远地区总是进去的人多,例如当初内蒙并没有多少人。当然,内蒙有个民族问题。我想,要承认当地同胞的权利,不要去顶。但要发展就要人,人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个意义大着呢。人口流动是挡不住的,是必要的。搞好了能解决大问题。目前仍然是自发流动,如何加以控制、干预。怎样利用人口流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
大庆要造房子,不请外边的人去,就造不起来。大庆那边人力不够,而我们有些地方人太多了。特别是生产责任制实行以来,家里不用那么多人了,劳动力过剩。他们必然要向外流动,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总之,人口流动有多种形式。安徽人流入北京当保姆的越来越多,江苏省的人外出搞建筑。吴江县生产电梯,就派人到各地去销售、安装。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些外来手艺人走街串巷找活干,如此等等,都值得做一番调查研究。人口流动是个大题目。但要从小题目做起。每个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一个部分、一个专题去开展调查研究,切实弄清情况,找出规律、提出看法。
[1] 引自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