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旨在为政府和市场主体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研究经济形势的各类机构很多,但多是为其服务对象提供研究报告,系统介绍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的书籍和报告比较鲜见。本书主要从方法和逻辑的角度,从三个层面介绍如何撰写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一是如何把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研究分析中。经济形势分析必须借助于经济学基本理论、科学的方法和分析工具,但并非每一次分析都要把各种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全部用上。现阶段中国经济处于转轨和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我国转轨、发展的客观实际,统筹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灵活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周期理论、通胀理论等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在形成观点和进行预测时,运用各类经济模型方法(如经济计量模型、动态CGE模型)和非模型方法(如比较法、图表法等),结合经验判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二是如何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济形势分析逻辑框架。大家熟知的经济形势分析是侧重于看“形”和判“势”,即客观全面分析和研究经济运行的态势和发展的趋势。但不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希望研究者从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据此,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看形”—“判势”—“言策”的总体逻辑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通过实例的形式对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具体阐述。在分析经济运行态势时,需要总结过去一个时期内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主要问题和风险及其深层次原因;在研判经济运行发展趋势时,需要分析影响经济运行的各类因素、判断短期经济运行总体走势,预测出主要运行指标可能波动的区间或具体值;在研提政策建议时,需要对已出台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下一步政策思路及具体措施的建议。
三是如何形成一篇实用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形势就是短期分析,主要研究短期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本书强调的是经济形势分析需要多视角综合研判。需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从中长期发展大势来看短期经济增长潜力;需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经济运行;需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着眼微观和市场主体行为的变化看宏观经济的波动;需要结构与总量相结合,把握经济大盘与地区经济、总体经济运行与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比较贯穿于经济运行分析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客观深刻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形势分析的准度和深度,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时代对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也加大了经济形势分析的难度,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使用,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手段,不断拓展研究分析视野,不断加强深入调查研究和交流探讨,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及形式写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