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筝乐研究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访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

薛 莲

本刊:从事古筝教学工作的30年中,您发表过10多篇有关筝史、筝艺、筝演奏技术的论文,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您的理论建树表现在哪些方面?

魏军:1986年我在《中国音乐》杂志上发表的《秦筝源流新证》以及之后的《秦筝源流再证》《秦筝源流三证》三篇文章,是我20多年间,对筝的源流问题做了潜心钻研,提出的筝源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的观点,并对“秦筝”涵盖的文化背景、对筝这个乐器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这就是历史中作为“仁智之器”的秦筝在2500年间所承载的文化与文明。用大量的史实阐明筝源于秦的论点,是从文字学、乐器学、人文学科的研读中取得的成果。获得了陕西省首届艺术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优秀奖。

由我负责申报的教育部教育成果《长安乐派的发展与完善》论文中揭示了秦筝在陕西本土文化中生成的秦风秦韵的风格特色,都得益于陕西这片丰厚的文化资源沃土。秦筝扎根在这片土壤中吸取营养,与秦派二胡、秦派琵琶、秦派打击乐等同存并茂、相互影响。这就是“长安乐派”派系之间纵向的结构链,是乐派的特征所在。筝专业教学的风格、办学特征都依靠着陕西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一宗须倍加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认为筝专业学科的教学必须牢牢把握住地方风格特色,努力学习借鉴其他筝派的演奏技艺,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并把学习体会用之学术方面的才能不断地将这一专业学科完善发展。秦筝给予的启示,作为仁智,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这一风格流派今后的弘扬,才是最终目的。

经过了长达10年的潜心学习研究,我撰写的《关于古筝指法演奏符号的运用、规范、统一问题》一文,是从近百本书谱、教材中分析南北各派以及代表人物的演奏技术,提出了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法演奏符号体系,使演奏者自身的技术、技巧、技艺以及基础功力的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本刊: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人物,您如何理解、认知秦筝陕西流派和陕西筝派两个称谓的关系?

魏军:何为流派?何为筝派?通过多年对筝的历史研究,对筝文化的学习,我感受到了秦筝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深刻的文化内涵。筝的源头在秦地,那时的“秦地”是指甘肃、山西、陕西一带。魏晋南北朝直至唐朝漫长的历史时段里,筝又被称之为秦声、秦风、秦韵,这一时期筝在西北地区甚为流行。之所以称为秦筝,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出处,二是它的演奏风格,所以冠名为“秦筝”。民乐人讲究的是传承、延续,所以就有了秦筝流派这个叫法。我们一开始称为陕西秦筝流派,但是通过对秦筝历史的研究,深感秦筝含义博大精深,我认为称“秦筝陕西流派”最为恰当。战乱、天灾人祸,甚至受专政专治历史更迭的影响,中间便产生了陕西这一地区乐器的绝响。筝这一乐器在发展史中逃过一劫,终是要被继承下去,所以叫秦筝陕西流派的原因就在于此。历史在不断演进,筝的历史开始了它永不停止的进程,就像古筝教育家曹正先生比喻的“茫茫九派流中国”。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筝作为文化载体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亚洲周边国家,融入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陕西筝乐大放异彩、突飞猛进,秦军崛起,一时间叫秦筝音乐、陕西筝曲、秦派古筝、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等,多不胜数。陕西的弹筝人顺应历史,开创筝艺新篇章,一致认为给筝以新的定义,叫“陕西筝派”更为科学。其一是区别于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等其他筝派;二是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这也是陕西筝人文化心态的开放。筝不但要在陕西发扬光大,还要不断地接收、吸取各家各派之长。从筝曲的创作上、立意上以新的面貌展示给社会,这就是我对流派、筝派称谓的学习认知过程。

本刊:您对陕西筝派60年间发展至今的历程怎么看?

魏军:我是1961年进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筝专业学习的,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通过50多年间的筝专业发展历程看这一筝派的兴起。关于“秦筝归秦”和“筝道本源”的提出,我把它视为一种学术思想,或者是学术方面的口号。在谈及这方面的问题时,周延甲先生是这样说的:“秦筝归秦,在1957年就开始了。1956年学校派我去沈阳音乐学院向曹正老师学筝,一年后,西安又请他来讲学,我和老师在火车上时,曹正老师说到这个意思,当时没有记录,大概意思说秦筝早就流行于秦地,可是现在陕西看不到了,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发展和普及……”1961年周延甲先生的《古筝眉户曲集》前言中首次将“秦筝归秦”这一口号提出,此后便开始了“秦筝归秦”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的筝专业教学蓬勃发展,筝曲《战台风》响彻海内外,大学期间学习演奏此曲,是我第一次接触现代筝曲中的扫摇、扣摇、大指旋律摇、快四点等等左右手的最新技法。筝曲的创作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意,甚至连浙派筝人手指上戴的义甲也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孙文妍先生传授我们大指摇及快四点的演奏技术,使我们感到以前所戴的义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筝演奏技术的发展,当机立断,学生一下子都改为使用浙派的义甲演奏。这在当时是我们接受其他筝派的最大收益。之后陆续有学生前往上海、潮州等地学习。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陕西筝派从无到有、从早先的师资培训都是向山东、河南筝派的前辈们学习,到逐步发展出自己的东西,重新找回了弹筝的技法。

“派出去、请进来”的这段历史足以证明,陕西筝派的最初建立、复兴,是我们学习山东、河南筝派的演奏技巧嫁接而来的,就连最初陕西筝曲《绣金匾》中的演奏技术及手法都是从河南筝曲《双八板》的格式中演变而来。所以不管我们有意还是无意,我们这一流派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摸索而来的,世上没有先知先觉。

从秦筝学会创建至今30年来,让我们仔细品味它,的的确确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道路。我们从其他筝派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逐渐地建立起这一流派。

我院的筝专业教学,从一开始就跟流派风格结下了不解之缘,初步形成了地域风格的筝专业教学体系。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历史,只有靠筝人团体的力量与智慧才能科学地、有组织地、有系统地传承秦筝文化与文明。

本刊:您对西安音乐学院的筝专业教学有哪些思考与远虑?

魏军:我院的校训“明德教化、乐音至善”精确地把我院的教育方针逐渐地转向中国音乐教化的理念方面,这里包含着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它是中国音乐教化的理念,也是我院教育发展的宗旨。“明德教化、乐音至善”这八个字相辅相成,既突出了以乐音为教育、以教化为手段,更突出了以仁爱为德、修养身心,最后达到教化之目的。

筝称为“仁智之器”,作为筝专业学科从业者更应该明白这八个字里面的内涵,“仁智”与“明德教化、乐音至善”是等同的,含义是深刻的。这也是我院筝专业教学最完善的体现,这个目标我们是一定要达到的,并逐步在我院筝专业建设中成熟起来。

我认为对秦筝历史文化的学习、思考、创新本是一种认知过程。我目睹了陕西筝派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崛起、发展、创新、再创新的全部过程。记得曹正先生在陕西秦筝学会成立10周年为我们陕西筝人题赠了“筝道本源”四个字,至今20年过去,仍让人记忆犹新。在我的筝专业教学中,在教授传统筝曲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现代筝曲,吸纳、借鉴了现代筝曲的演奏技术、技艺,这也是我们学习这门乐器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就无法熟练地掌握好它。有了高超的演奏技术,更要提倡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筝的文化以及撰写有关筝演奏理论、技术、筝曲解析的文章。

弹筝须先重“道”,敬业修德,身为人师,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无不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我的教学、创作、科研中的点点滴滴都与学习精神、治学态度密不可分。我认为“道”是由“首”字作为基础的,“首”是指人的头脑,人的思想、意识。从事筝专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学风、诚实扎实的治学态度,这是我们一辈子应该遵循的正道。

本刊:这些年来您创作了不少筝曲,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您笔耕不辍?

魏军:我院前副院长罗艺峰教授在我的专著《秦筝曲论》的序中这样写道:“我们注意到在我国民族音乐界、筝界,许多同事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理论家,这是一种优良传统,非常值得提倡、非常值得坚持。”作为一位教授民族器乐的老师,历史定位我们不但要教而且要不停地学习,要有专业理论素养,避免空话,避免浮躁。

在我3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把教学、创作、筝史研究三方面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筝流传2500多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教筝不懂筝文化,只给学生教几首筝曲,怕不是学院老师的所为,只会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窄。学习理论比较容易,写筝曲就不大容易了,把曲子写好让大家喜欢听就更不容易了。好在我的基本功打得还比较扎实,上附中时赶上山下乡,与贫下中农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有机会接触当地的民歌、民谣音乐,如陕西合阳县的“线戏”、泾阳县的“东路眉户”,再加上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经历等,对陕西的眉户、碗碗腔再熟悉不过了。加之生长于陕西这片文化沃土,在创作上给予了我取之不尽的素材、灵感与源泉。所以我结合教学写了不少陕西风格筝曲,并用于学生教学。就这样不断地从生活中得到灵感,一首曲子从开始萌芽总是在心里唱诵千遍万遍,成熟了就写下来教学生弹。越写越胆大,越写越来劲,思路越来越宽阔。

重奏、合奏、独奏的形式都写到了,于是开始摸索着跳出圈子,创作像《大漠行》这样富有阿拉伯风格的筝曲,还写了筝与交响乐《源》,特别是看到学生们很喜欢这些筝曲,我深感欣慰。如今我已是60多岁的人了,依然带着多名研究生,我让他们在撰写论文中着重写关于陕西筝派的演奏技术、技艺、技巧,写陕西筝曲创作风格的特点。2500多年的筝历史文化足够他们学习、研究。我的宗旨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我所遵循的。

2008年秦筝学会成立25周年,学院师生们成功首演了我的筝曲作品音乐会,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特别是离休的原副院长、著名二胡教育家鲁日融先生看完演出后对我说:“咱们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从建立以来,你是第一位开古筝个人作品音乐会的教师。”能为大家分享我的作品、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荣誉对我的影响太重要了!启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我的筝曲创作、论文撰写。古人有一句话最让我欣赏:“白首壮心训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何等的豪迈大气!它能召唤人的精气神,我将在这种精神鼓舞之下奋力笔耕。有生之年能为秦筝文化艺术事业增砖添瓦,我心足矣!

《秦筝》2013年第1期(总第39期)

薛莲 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陕西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同时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教育部公派中国音乐学院访问学者,美国加州长滩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职业学会音乐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学会理事,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安筝团团长、《秦筝》编委。

主持“音乐表演骨干专业”“表演艺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秦筝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广”“‘秦筝归秦’音乐文化社会推广与产品创新研究”等多个国家级、教育部、省级课题项目。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及北京、哈尔滨、成都等地举行讲座、音乐会、师资培训百余场,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CD《秦筝雅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和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陕西筝曲精品课程》。近年来致力于民族器乐与各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探索,监制中国首部原创跨界融合筝乐剧《丝路筝途》获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为推动秦筝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