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跟着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巅峰梦想 山高路险!

神秘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之巅,地球的第三极。

作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周围,雪线汹涌,波澜壮阔。

光是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金字塔型的“珠穆朗玛”,傲立其中,雄浑伟峨,气势磅礴。

从来都是,世界瞩目的中心,但,就是这个世界之巅,却也曾深刻着沧桑历史的痕迹。

埃佛勒斯,是英国的一个测量局的局长,他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了这个山,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1823年,时任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的,乔治.埃佛勒斯,组织开始了,对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山峰的远程测绘。

1865年,他们最先测量出珠峰的高度为,29002英尺,也就是8839.8米。从而确认珠峰,是世界最高峰。

为纪念埃佛勒斯,他们便把珠峰,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甚至,在我国国内,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依然沿用额菲尔士峰或埃佛勒斯峰。

按照传统,当地居民最有发言权,这个“珠穆拉玛”是当地居民起的。

1952年5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过新华社发出通报。

我国XZ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原名:“珠穆朗玛峰”,远公元1717年即(清康熙56年)。绘制XZ地图时,根据当地藏族的习惯称呼,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珠穆朗玛”是藏语“圣母之水”的意思。

此后,无论是教科书,舆图,或其他著作,都不得再称为,额菲尔士峰。

至此,“珠穆朗玛”终于在中国,找回了自己的名字。

时隔仅仅一年,1953年5月29日,代表英国探险队的,希拉里和丹增,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创造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盛举。

而我们中国人自己,还从未踏足过这里。

5年之后,实现巅峰梦想的机遇,终于到来。

在苏联的动议邀请下,中苏决定组成联合登山队,从我国XZ一侧的北坡,攀登珠峰。

珠峰北坡,常年覆盖冰雪、地势险峻异常、气象瞬息万变、山上气温平均在零下30到40摄氏度。

北坡登珠峰,一直是人类一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

1921年到1938年,英国探险者,先后七次试图从北坡登顶,均告失败。

英国人,把珠穆朗玛海拔8000米以上,列为人类死亡地区。说没法上去,谁都上不去?

高度缺氧,还有低温,一般海拔5500米以上的空气,相当于平地的一半,海拔7500米,相当于平地的1/3,到了8000多米,相当于平地的1/4,可以导致脑水肿,心脏猝死。

北坡的地形比较复杂,地形很陡,越往上越陡,还有就是风大,低温,容易冻伤,而南坡主要是雪大。

所以,英国人失败,一个是地形,一个是天气,很大因素是天气。据测到过的风速,每秒就是90多米。

一些照片呈现的,珠峰特有的奇观,“旗云”,壮丽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危险与残酷。

风把山顶的雪吹起来了,越飘越高,形成了像旗子一样的云,说明风很大!把山上的雪都吹飞了。

刮七八级风,属于好天气,可以上去,山高、极寒、坡陡、风大、珠峰北坡,被之前的探险者称为,连飞鸟都无法飞过的山峰。

而这,就是百废待兴中,刚刚起步的中国登山者们,即将面对的挑战。

怎么登呢?英国登了七次,不但死了人,还没上去。我们这就想干,这也太难了。

许竟,堪称中国现代登山第一人,1955年,他带领其他三名队员,被派往苏联首次学习登山的。

1958年,许竟和另一位先驱,当时刚刚成立的,国家体委登山处处长史占春,一起肩负起了,筹备中苏联联合登峰的重任。

大批调队员,培养人在香山,就办了攀登珠穆朗玛,这个队伍的训练班。

北大、地质学院、矿业学院、石油学院、考古、都有,另外就是,各个厂矿的解放军战士。

目前,唯一的一张,香山训练营的照片中。这些年轻人中诞生了想,1960年中国首登珠峰,三英雄中的两位。

同样时年23岁的,BJ地质学院学生,王福洲,和四川林场工人,屈银华。

而香山训练营更培养了,后来,中国登山的,相当一批骨干和,中国第一批女登山队员。

5个女队员的超强集训,训拉练式的那种,手指俯卧撑,要做三十到五十个,男队员能撑八十到一百个,指握就是为了抓住那个山体。

就像现在的攀岩,还有负重行军,二三十斤的东西,十来公里的耐力训练。

当时,训练就是爬鬼见愁,下来的时候,也是跑着下来。

有时候,累的都站不住了,就一屁股坐地下了。

鬼见愁,山如其名,1958年的那个夏天,年轻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人背人上山。

女队员们是走上去,男队员们是跑上去,而且人背人,把人当负重背。

就那样,也是跑上去,鞋里全是汗水。咬着牙坚持跑,咬的牙齿都麻了。是要掐表的,有时间限制。

然后,下午还有一趟,一天俩来回,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练完了以后回来,腿都上不了床。那怎么办呢?用手抬,抓住腿往床上撩,完全就跟废了似的。

在香山,进行超强度体能训练,和系统理论培训之后。层层选拔的,中国珠峰登山队员。

相继奔赴,甘肃祁连山,以及苏联帕米尔高原,进行密集的冰雪实地,以及高山适应训练。

队员们回忆说:“冰雪训练、登山技术训练,爬各种坡度,利用各种装备的方法,苏联老大哥,脾气很大。

有的队员,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没劲儿了。

这苏联老大哥,就大发脾气。没有办法,没有力气了。”

严格训练,1958年8月,集训队全部登顶。海拔5120米的祁连山七一冰川主峰。

9月,中苏混合登山队,登顶海拔6852米的,苏联莫斯科-BJ峰,以及海拔7134米的列宁峰。

17名中国队员,创造了我国,集体安全登上,海拔7000米以上高峰的新纪录!

而与此同时,中苏双方经过会谈,确定了当年1958年,年底侦查。

1959年,3月联合试登珠峰的时间表,以及双方的具体分工。

苏联主要负责,8000米以上的战术安排,和装备训练。

7000米以下,都是中国负责,包括,吃、喝、拉、撒、住等等。

与人员训练同步,更庞杂、更琐碎的物资筹备,也更艰难地展开了。

200多人的装备,那时候1960年,用了三四十辆卡车拉运。

60年前,我国还完全没有能力,生产高精尖的高山攀登装备。

即便是技术含量没那么高的,各类低山物资。对当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也需要倾举国之力,用土办法来解决。

队员们回忆说:“弄的帐篷,结实倒结实,就是特别的沉重!尼龙绳,我们也没有,做纯丝的,一下雨又硬又沉。

登山的靴子,做出来后七斤半,太重了。

当时,那个干燥面,就相当于现在的方便面。还有就是快熟米,米已经蒸熟了,把它烤干。因为,高山没有高压锅,煮都煮不熟的。”

最艰苦卓绝的,我方为了保证人员物资运输,耗资数百万元修建了,从日喀则到珠峰脚下,长达38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

那时候进山,骑马要走了十几天,你到XZ以后,简直是寸步难行,除了山就是山,除了山还是山,怎么走啊?

后来,公路修完了,以后当天就可以到了,动员了几千民工,还有军工,在那里修路得太难了!

跟登山一样难!缺氧、呼吸困难、冻伤、在野外四五千米的高度,而且限期几个月通车。

翁庆章一直记得,他当年亲眼所见的一个画面。

“在那些无法立足的地方,施工的战士和民工们,在腰上系着绳子,悬空着撬石打眼,像一个个空中飞人,在岩壁上穿行。

一会儿,山峦上轰!轰!轰!飞石穿过弥漫的硝烟,呼啸而下。”

就这样,中国首登珠峰的各项准备,都在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1958年10月,许竟带领三名苏联专家,15名中方队员,前往珠峰进行侦查,亲眼看见珠峰,这是第一次。

地形、气候、路线、这些情况的准备,先前是一无所知。

这是,有正式记载的,我国第一次派遣人员,进入珠峰地区。

而出发之前,登山队邀请北京大学,侯仁之和林超两位教授,编译了30万字的文字资料。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系统翻译、整理了,国外有关珠峰的研究和攀登资料。

此时,通往珠峰的公路,还在修建。侦查组在部队的护送下,一路骑马、徒步、风餐露宿,在严寒和高原反应中。

花费了三周时间,才到达珠峰脚下。第一次,对珠峰进行了全面侦查。

一共十几个人,分了两组,11月17日至24日七天的时间,侦查组分两路,分别攀登至海拔6800米,和6000米。

经过反复观察,得出结论。金字塔形的珠峰,北坡脚下,有两条上山路径。

一是,从主绒布冰川进入,珠峰北壁,几乎是垂直壁面。

西山脊也极其陡峭,两者都很难攀登。

第二条路,是从山脚下的东绒布冰川进入,从东侧上至北坳顶部,沿东北山脊登顶。

这也是英国探险者,七次攀登的传统路线。各方综合考量,最终确认,英国传统路线。仍为,最可行的攀登方案。

1958年12月28日,至1959年1月3日,中苏第二次在BJ协商会谈,批准了侦查组拟订的攀登方案。并确定,在1959年3月至5月期间,试登珠峰!

雪域高原,1958年冬天,当中苏双方,在BJ友好的商讨,首登珠峰日期的时候。

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已经在LS开始了,最后三个月的高原冲刺集训。

并从解放军中,挑选补充了最后一批有生力量。他们还专程前往距LS相近的“念青唐古拉东北峰”,进行了最后的冰雪训练。

就在念青唐古拉的雪山上,这些年轻人,度过了1959年的春节。

此刻的年轻人们,满怀着登顶珠峰的梦想。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经历一场巨大的波折。

然而,经历了这场巨大的意外波折后,到1959年春季,中苏联合施登珠峰的计划,也被迫取消了。

当时,苏联队员,差两天就要动身了!如果再晚一个礼拜他们就到LS了。

后来,中央决定,登山队大部分,转往XJ慕斯塔格峰,继续集训。为来年,重启联合登山计划做准备。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1959年年底的时候,更大的波折再次来临!

正在进行训练的时候,苏联就提出来了,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不想登了。

1959年底,苏方对联合登珠峰之事,不再积极。

队员们回忆当时的情形,他们说:“这是完全始料未及的变故。苏方撤出了,以我国当时的,登山技术及经济基础。独自攀登珠峰,完全没有把握,甚至,无异于痴人说梦!

任务究竟还干不干了?这个要请示国家体委。国家体委,要请示贺龙。

贺龙,也定不下来这个事儿,为什么定不下来?花钱太多,预算可能大概得上千万。

那个时候,国家很困难!当时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封锁。真的太困难了!

要知道,登这么一次珠峰,训练运动员、修路、购置装备等等,所花费的经费,相当于开一个全国运动会了。

最后,请示周总理,周总理讲过这话,中国人必须登上去!

登山队员们也表示,咱们是中国人,咱们得有骨气!不管怎么样,就是玩了命!也要把这个事干完!”

1958年12月20日,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把史占春和另外几人找到办公室,问他们:“如果中国人自己攀登是否有成功的把握。”

史占春回答:“其他方面问题不大,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登8000米以上高度的装备。按原来中苏联合登山协议,装备由苏联提供。”

贺龙闻听此言站起身说:“他们不干,我们干,我们可以到国外去买,任何人休想卡住我们的脖子。中国人民就是要争这口气,你们一定要登上去,为国争光!”

不久,贺龙经过请示上级领导,让史占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带着翻译乘飞机去瑞士购买装备。史占春说,当时他带了70万美元去,但这次出国很少有人知道。

就这样,中央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紧急拨出70万美元巨资。

派遣史占春和周正,飞往瑞士,采购我国不能生产的,一切高山必需装备。

最终决定,中国登山者,将在3个月后的1960年春季,独自攀登珠穆朗玛峰!

一穷二白,一波三折,历经筚路蓝缕!几度沉浮!巅峰梦想!终于,真切的,走到了中国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