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战场的配角
秦穆公渴望在中原逐鹿中充当主角,但晋文公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勤王之役中拔得头筹,奠定了中原霸业的基础。看着自己的女婿春风得意,秦穆公显然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幸好晋文公与晋惠公、晋怀公有所不同,秦穆公之恩他是惦记的。也正因为如此,秦国才能在中原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尽管只是配角,只分到小小一杯羹。
除了秦、晋之外,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当属楚国。在众多诸侯国中,楚国是比较另类的。楚国崛起的时间比较早,在西周中后期便日益强大。进入春秋时代后,楚国以“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幅员辽阔的南方霸主。在周代五等爵中,楚国原本是最低一等的“子爵”,这显然与其实力不相匹配。楚国的君主当然不甘心,要求周天子提升爵位,不料遭到周天子的一口拒绝。恼羞成怒之下,楚国君主索性自立为王,别的诸侯称“公侯”,而楚国则称“王”,与周王分庭抗礼。因此,楚国实际上已经脱离周天子主导下的政治框架,自成一系。
在经历楚武王、楚文王的开疆拓土后,到了楚成王时,楚国之国力如日中天,不断向北拓展,蚕食中原。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两个国家可与之匹敌,这便是秦国与晋国。
公元前635年,秦国率先出击,进攻楚国的小喽啰鄀国。晋文公派出军队支援秦军,作为对秦穆公的报答。
鄀国把兵力集结在析城抵御秦军,同时向楚国求援。楚成王派斗克、屈御寇率部入援鄀国,协防都城商密。秦军采取极为大胆的战术,秘密绕过析城,直接兵临商密城下。这是极为冒险的做法,倘若不能迅速攻下商密,将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秦军以心理战打击鄀国的抵抗意志,故意让一部分人假扮为战俘,给商密守军造成析城已经战败沦陷的假象。入夜时分,秦军又在营地里燃起篝火,照得通明,让人假扮为楚人,一本正经搞起盟誓的仪式。鄀国人大骇,以为楚国将领斗克、屈御寇背着自己与秦国结盟,将出卖鄀国。
秦国的心理战术大获成功,鄀国君臣相信自己已被楚国抛弃,索性献城投降。秦军兵不血刃入城,不费吹灰之力生擒斗克、屈御寇,把城内的楚军一网打尽。这一战对所向无敌的楚国来说,不啻为沉重的打击。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秦军不愧是一支劲旅,有勇有谋,战术灵活,实是可圈可点。
这是秦穆公与晋文公的第一次军事合作,秦国充当主角,而晋国充当配角。当初晋文公阻止秦穆公东进勤王,惹得秦国颇有怨言。鄀之战的胜利,让秦穆公心情大爽,秦晋之间的阴影也一扫而光。
不过,鄀之战只是一场小战役,接下来的城濮之战,才是关乎中原霸局的战略决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划时代的一场战争。在此之前,楚国势力不断蚕食北方,大有雄霸中原之势。为了遏制楚国,晋文公将晋国的兵力扩充为三个军,按照周代的军制,一个军整编一万两千五百人,三个军是三万七千五百人。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拉开序幕。
当时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屈服于楚国,包括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楚国得寸进尺,进攻宋国,宋国不敌,向晋文公求援。对于战胜楚国,晋文公并没有十足把握,于是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出兵攻打臣服于楚国的曹国、卫国,试图迫使楚国从宋国撤兵。
然而,晋国的计谋未能得逞,楚军并不撤兵,晋、楚大决战便不可避免了。晋文公的底气,来自秦、齐两国的参战。尽管当时许多中小诸侯都倒向楚国,但实力强大的秦、齐两国站在晋国一方。特别是秦国,其军队之强悍,是任何诸侯国都不能不忌惮的。秦穆公派小儿子慭率部增援晋文公,驻师于城濮。
在秦、齐两国的助阵下,晋军大破楚军于城濮,赢得春秋争霸战中关键的一役。在史书中,极力渲染晋军将领们的智谋与军队的勇敢,对秦军的表现只字不提。因为在当时,中原诸侯对秦国是有偏见的,不仅秦国立国(诸侯)时间晚,文化也落后,政治影响力不大。
尽管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只是充当配角,但对秦穆公来说,此役仍意义深远,毕竟秦国迈出了通往中原的第一步。
战后,秦国参加了晋国主持的温地会议。自从齐桓公开创霸业以来,诸侯会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重头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联合国大会”。在此之前,秦国从未参加过诸侯会盟,这是第一次。诸侯会盟,参与方基本上都是中原诸侯,秦国地处西陲,能够获得一张大会入场票,主要是因为参加了城濮之战。有了这张入场票,秦国便有了参与中原政务的权利,这对于提升秦国的政治影响力、获取中原利益至关重要。
温地会议达成一项决议,主张对不顺从盟主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盟主是谁呢?当然是晋国了。不过,由于秦国仍然与晋国处于蜜月期,多少还是能捞点好处的。
根据温地会议的精神,晋文公把军事打击的目标对准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很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属姬姓诸侯,由于紧挨着楚国,在强邻的不断打击下,只能臣服于楚国。如此一来,郑国便成了中原诸侯联盟的敌人。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拉上秦穆公,发动对郑国的战争。面对两个虎狼般的强国,郑国如何能抵挡?不过,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郑国,也的确有不一般的本事。老臣烛之武敏锐地发现秦国与晋国表面上是亲密的盟友,实际上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晋文公靠秦穆公之力上位,但在国际大舞台上,晋文公大放光芒,秦穆公反而屈居其下。如此看来,秦穆公对晋文公肯定心有不满。只要秦与晋之间有裂缝,郑国就可以见缝插针,挑拨离间。
于是,烛之武临危受命,偷偷出城,潜入秦军兵营,会晤秦穆公。烛之武向秦穆公指出:郑国与秦国之间,隔了晋国,倘若郑国灭亡,只会被晋国吞并,秦国能得到什么呢?秦国出兵出力,最后只能坐视晋国更加强大,可谓损人而不利己。
烛之武的话,点中秦穆公的死穴。当初秦穆公力挺晋文公上位,如意算盘是借此控制晋国,把晋国当作进取中原的一块跳板。可是他低估了晋文公的能力,晋国势力扩张之迅猛,远远出乎自己的意料。晋文公非但不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傀儡,反倒成为众星拱月、受人景仰的中原霸主。
秦穆公沉默不语,烛之武放出更狠的话:晋国人向来无信义可言,当年晋惠公受您的恩惠夺得政权,承诺割地,最后食言了。不仅如此,秦国饥荒时,晋国拒绝援助。这些事,不都是您经历过的吗?
这是在秦穆公的伤口上撒盐。烛之武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是不是事实呢?也是事实。就算秦国与晋国把郑国给灭了,好处还不都是让晋国独吞吗?
索性与晋文公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秦穆公做了一个决定:单独撤军。不仅撤军,秦穆公还留下一支军队,帮助郑国守城,这明摆着是跟晋文公干上了。
秦国突然倒戈,让晋文公大吃一惊。晋国的将军们异常愤怒,提议截击秦穆公,趁机歼灭秦军的主力。幸好晋文公不像前任惠公、怀公那样恩将仇报,不想与秦穆公撕破脸皮,遂拒绝将军们的提议。既然秦国留下军队帮助郑国,晋文公若继续进攻,势必直接与秦国为敌。为了不使秦、晋两国关系恶化,晋文公放弃攻郑,撤兵回国。
晋文公是晋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在位八年,于公元前628年去世。晋文公死后,继任的晋襄公迅速转变对秦的政策。晋国与秦国的关系迅速恶化,两大军事强国势必要在战场上分出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