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哪些环节应该保留

以前的企业总是习惯于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现在则是能外包的就外包。那么,哪些环节应该被保留下来?

容易想到的是把技术和品牌留在自己手里,即把研发能力与市场功能保留下来。不过,按照卡尔·维克教授的说法,还要重视那些具有“链接索”(link pins)作用的环节,正因它们的存在,整个价值链条才得以完整,得以发挥功能,它们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

戴尔的做法就是这样。在整个电脑行业的历史上,戴尔曾以颠覆性的“直销模式”风靡一时。与传统的研产销串行模式不同,戴尔是先从客户那里直接接受订单,在收到订单后,按照客户指定的规格立即组装产品,然后直接给客户发货。如果用现在的说法,戴尔那时就是C2B了(customer to business,从消费者到企业)。

戴尔的模式极简,没有分销商,没有零售终端,没有库存,这些中间环节都被省略掉了;能力极强,大规模定制、总成本领先;速度极快,从接受订单到送出产品,只需36小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戴尔模式近乎无解,它发展迅猛,堪称行业公敌。

但有意思的是,戴尔始终没有把组装厂外包出去,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工厂里进行组装。照理来说,工厂是最应被外包出去的环节。尤其组装厂,更没必要保留。这非常符合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即企业应专注于价值链的两端——研发与营销,远离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而且,宏碁的主业也正是电脑。

戴尔曾在全球拥有5大生产基地,都是用自己的员工组装并发送所有电脑。时任运营副总裁基思·麦克斯韦是这样解释原因的:

“在戴尔的制造系统下,整个组织必须要进行整合。清除缓冲地带、不留库存,这意味着整个组织必须要完全联动,拧成一股绳并发挥作用。不管什么工作,都无法往后推,都无法做了一半就放在一边,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堆积如山的工作’的概念。”

也就是说,戴尔自己想得很清楚,整个戴尔模式的传动轴就是组装厂。如果失去了这一关键的组装能力,垮掉的将是整个戴尔体系。

有意思的是,针对戴尔的崛起,IBM曾进行过两轮阻击,而且时间点都很靠前。作为行业领头羊,IBM很早便注意到戴尔的威胁,1992年,就成立了名为Ambra的独立事业部,进行直销业务,两年后宣告失败。面对戴尔疯长,1998年,IBM再次设立独立的Aptiva产品线,通过互联网直接向顾客出售电脑,效仿戴尔,效果还是不理想。而这两次,IBM都是将组装环节外包,其中Aptiva就是由宏碁提供代工。

可见,商业模式与组织能力真的是两码事。借鉴一种模式容易,但形成一种能力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许多想学戴尔模式的企业,说到底还是没能参透其模式的要害到底在哪里。

但是站在戴尔的立场上,你的商业模式越有吸引力,就越要提早做好布防的准备。换句话说,凭什么别人做不了?你到底创造了怎样的附加价值?究竟哪种本事才是你业务的护城河?

戴尔模式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恰恰是把一个不起眼的中间环节,做出了核心竞争力,形成了竞争壁垒。其局部价值不大,但整体价值很大——这刚好很容易成为“聪明人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