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旅游发展阶段及特征
1978年前,因为户籍政策管制以及出入境管制非常严格,同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以外交出访和考察为特色的外事接待以及以政务寻访、单位制的疗养为特色的公务接待是这一时期的旅游特点,而以旅游者出钱消费的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基本不存在。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旅游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其增长速度比较迅速(见图2—1),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人次
一 中国旅游起步发展阶段(1978—1989年)
1981年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议上确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以及《关于加强对国内旅游管理的通知(1984)》和《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1985)》三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快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形,重点发展入境游,国内旅游适度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和外汇收入的大量增长,入境旅游成为外汇创收的有效手段。国际旅游收入1978年由2.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8.1亿美元,增长7培,入境旅游达到2450万人次,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旅游收入比1988年下降22.7%。旅游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实现了“事业型”转向“产业型”的发展过程。
二 中国旅游快速成长阶段(1990—2004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旅游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使中国旅游业明确了发展思路,快速地步入正轨。尽管中国旅游业在2003年遭遇了SARS(“非典”)的严峻考验,但是在2004年却得到了全面的振兴。自从1992年开始确立了中国旅游宣传主题年活动以及宣传口号后,到20世纪的200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4711亿元,增长36.9%;旅游出游人数达11亿人次,增长26.6%。2004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入境的旅游人数1.0904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19.0%;其中,外国人0.1693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48.5%。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7.9%。此阶段中国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方针后,表现为:(1)旅游业成为产业新的增长点,凸显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旅游行业实施产业标准化,颁布16项旅游标准,效果明显。(3)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并进的新格局,突破了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单一局面,呈现了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格局。
表2-1 1992-2016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和宣传口号

表2-1 1992-2016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和宣传口号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网站资料。
三 中国由旅游大国逐步向旅游强国迈进的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旅游强国发展目标。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确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自此,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以此为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指出,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中国人民银行等《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指出,“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指出,“加强规划指导,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国家旅游局《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强调,要“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强化要素整合,促进旅游资源科学利用和旅游产品有序开发,综合提升旅游市场推广信息化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强调,要“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突出乡村特色,开发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中央一号文件(2015、2016、2017年)》中都提出加强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发展养生养老产业。《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七部委)》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建成有地域特色、历史记忆、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研学旅行和养生养老。《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2016)》提出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旅游区,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开展国家“一园三基”建设,建立“国家生态文化博览园”,开展“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森林旅游节、竹文化节、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中提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村镇、街区和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2016)中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到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国内市场,中国国内游客4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2 %,国内旅游收入39390亿元,增长15.2 %。入境游客13844万人次,增长3.5 %。其中,外国人2813万人次,增长8.3 %。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增长5.6 %。国内居民出境13513万人次,增长5.7 %。此阶段主要特点表现为:(1)确立了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2)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出境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出境旅游市场也得到健康发展,出境旅游人次在近年实现快速的增长。(3)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提出了发展全域性旅游,旅游业从部门经济到综合经济转变、景区型旅游到全域性旅游转型,呈现出大手笔、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目前正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道路前进。
表2-2 2009年前的31个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旅游产业的定位①

① 唐晨:《中国旅游产业政策变迁研究:趋势与动因(1978—2013)》,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5年。
表2-2 2009年前的31个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旅游产业的定位①续表

说明: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提出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