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本书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高碳”资源禀赋约束下碳强度减排目标的实现机制问题,相对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在以下两方面具有理论意义。
(一)验证“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省级层面是否成立并揭示其作用传导机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对其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资源禀赋通过产业结构等途径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依据比较优势原理和H—O要素禀赋理论,丰富的资源禀赋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原料供应,但现实中不少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却陷入经济停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陷阱,这一现象被学术界称为“资源诅咒”。具体到能源资源以及中国不同省份[12]的情况,“资源诅咒”假说是否成立及其传导机制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并量化“高碳”能源资源禀赋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本书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验证“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省级层面是否成立并揭示其作用传导机制,从而使其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
(二)为碳排放权的分配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由于各省份碳强度与全国碳强度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各省份碳强度的简单线性加总并不等同于全国碳强度。因此,碳强度减排约束指标在实施过程中最终还要转化为一定的碳排放总量指标,并在省级乃至更小的行政单元进行分配。在碳强度减排目标和全国GDP一定的情况下,各省份所能排放的碳总量也是一定的,由此将导致各省份在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上存在“零和博弈”的困境。本书运用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Zero Sum Gains-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ZSG-DEA)对“十二五”碳强度减排目标约束下碳排放权的省际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并与其他方案的分配结果及实际排放数据对比,分析各省份在不同分配原则下排放空间及减排压力的变化,从而为解决中国未来碳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撑。
二 现实意义
本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目标与政策措施要求决策者对省际碳强度等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未来走势有科学、准确的研判,而中国各省份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省际碳强度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加大了制定减排策略的难度。本书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省际碳强度的收敛性特征,并引入相关控制变量,分析其对碳强度作用的大小及方向,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差异化减排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二)指导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克服“资源诅咒”问题
本书重点验证“资源诅咒”假说在中国省级层面是否成立,分析资源禀赋对碳强度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传导机制,从而对指导能源富集地区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陷入“资源诅咒”陷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