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句法处理以及句法分析机制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同第二语言句法处理并没有太多直接关系。当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学习者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即学习者使用的语言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而不仅仅是目标语和第二语言初始状态之间差异的结果。中介语不但具有自己的系统规则而且还随着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而逐渐发展。很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认为,驱动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接收到的适合其语言习得能力的语言输入越多,进步就会越快。Krashen(1981[1],1982[2],1985[3])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成为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里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他对语言习得(Acquisition)和语言学习(Learning)进行了区分,认为习得是一个潜意识过程,而学习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语言输入是习得所需的一切。随后的研究,如交互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和可理解输出假说(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都表明学习者要达到更高的水平,输出和交互的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逐渐延伸到几个不同的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生理研究方法(Biological Approach)的研究重点在于,证明基本的语言技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亦或是两者的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生理研究方法探讨较多的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年龄问题,尤其是成人和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比如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在儿童时期的某一特定年龄之后,人们将丧失完全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方法(Cognitive Approach)研究大脑中语言习得所涉及的结构和过程,例如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和无意识语言学习之间的差异,以及语言习得与短期和长期记忆的关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方法(Sociocultural Approach)试图将语言习得放在社会语境中加以解释,而否认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方法(Linguistic Approach)试图利用语言学已有的研究结果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将语言与其他知识分开来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个体学习者方法(Individual Learner Approach)涉及学习策略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因素对于个体学习新语言能力的影响(比如焦虑、人格、社会态度以及动机等等)。
另外,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句法处理和句法分析机制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对母语使用者如何实时处理母语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使用多种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第一语言句子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使用者头脑中具备一种句法分析机制(Parsing Mechanism),主要负责将语法和语义角色分配给句子中各个不同的元素。
母语使用者头脑中的句法分析机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快速地提取和整合不同的语言信息,包括词汇、语义、句法以及结构方面的信息。因此人们在使用第一语言的时候能够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大量心理语言学实验证明,英语母语者处理相应英语语言结构时,积极利用语言输入中的句法信息,对实验材料进行深层句法分析(Clahsen & Felser 2006a[4],2006b[5])。然而,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成人母语的理解和产出的过程,而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
近二十多年来,虽然作为应用语言学最为重要分支之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有关第二语言学习者句子处理和句法分析机制的研究还相对不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主要关注点在于解释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过程和个体结果。此外,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技术资源和方法专长不足,第二语言句子处理研究多年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然而,正如Gregg(2001)[6] 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既需要属性理论(一种特定的语言知识理论),也需要转换理论(一种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状态变化的认知机制的理论)。而有关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处理机制的理论则恰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第二语言句法处理研究滞后的状况在最近几年里出现了改观。不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采用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手段,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处理目标语时所使用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分析机制研究多基于之前针对单语者的研究,涉及某些特殊的句法结构,比如句法歧义结构(Felser et al.,2003)[7] 和句法语缺结构(Marinis et al.,2005)[8]。研究发现,与母语处理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虽能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但在理解目标语语言时无法及时调用这些知识,也无法形成深层语法表征,他们对目标语的理解主要依靠语义处理来完成。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问题并不只是语法习得的问题,同时也是目标语言使用过程中运用这些语法知识的能力的问题。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阅读目标语时通过头脑中的句法分析机制将语言输入转化成语法表征。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实时语言处理中进行句法分析时所采用的策略不是最佳,他们就不能像处理母语时那样构建合理的语法表征,也无法完全习得目标语语法。因此,对第二语言句法分析机制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处理的过程和本质,丰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目前国内对句法分析机制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学者对句法歧义结构和句法语缺结构进行了探讨,不但在理论层面上研究,还通过心理语言学实验加以论证。本书将首先对句法分析机制和句子处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归纳总结现有研究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句法分析机制具体特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