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研究的核心命题
研究的核心命题是:理念是思想的灵魂,思想是实践的先导,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创造性地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中国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其共同指向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全面的治国理政体系。这个体系,必然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而其核心理念就是“为民”。因此,在社会治理视域下研究儒家民本思想的治理之道,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把握中国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儒家的民本社会治理思想其根本目的并非工具化为只满足统治者一己的私欲,而是为了社会共同的民生安足与社会秩序安然,现代“政治”一词回到儒学之中,即是“治政”,即如何良好治理的实践之学。为此,儒家民本思想有几项社会治理要求:以民为本、政在养民、礼法结合、贤能政治。这几项社会治理要求可以从民本思想的本体论、价值论、控制论、方法论、主体论等方面得到阐释与论证,并与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合法性基础、基本向度、参与模式等相呼应,形成融儒家民本社会治理“德政”“礼法”与“选贤”为一体的实践特点,并体现出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三个重要维度:明德、安民、知人。儒家的这一套社会治理之学有其独特的实践与思维逻辑,与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创新中国社会治理路径,需立足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充分发挥儒家民本治理思想之精华,实现儒家传统民本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向。这种转向的可能性,不仅在于儒家民本思想中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价值论、认识论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与心理基础,而且其所揭示的执政规律、实践性特征、方法论特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点。基于此,笔者分别从“三和”规范层面与“三治”实证层面初步探讨了儒家民本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向路径,不论是“以文化人”及文化思维方式的构建,还是从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体系与能力发展、体系平衡与能力平衡三个实证阶段的尝试性构建,都充分展现了儒家民本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向可能及其基本要求。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2] 参见《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光明日报》2016年3月21日第01版。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25日第3版。
[4] 陈独秀:《答常乃德》,参见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4页。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6] F.A.Hayek,The Sensory Order:An Inquiry into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London,Methuen Co.,1975,p.37.
[7] [英]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8]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9] 李萍、童建军:《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中国德育》2009年第2期。
[10] 汤一介:《儒学与外来文化的传入》,《东吴学术》2010年第1期。
[11] 蒋庆:《政治儒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15页。
[12]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13]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14] 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15] 邓小军:《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16] [奥地利]Alfred Verdross:《自然法》,转引自黎晓译《现代西方法理学法律史学译丛》第二集,西南政法学院1987年刊行,第1页。
[1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18] 盛洪:《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参见蒋庆《政治儒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19]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25日第3版。
[20] 参见“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这是一部大型的、相对成套的、专题成卷的儒学研究丛书,收录了20世纪以来儒学研究的代表论文论著,全面反映了百年来专家学者的儒学研究成果及水平。
[21] 参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2] 参见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 参见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24] 邓小军:《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25] 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6] 王印:《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2年。
[27]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2页。
[28]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2008年版,第11—17页。
[29]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215页。
[30] 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1]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32] 孙广德:《我国民本思想的内容与检讨》,《社会科学论丛》(台北)1988年第36辑抽印本。
[33] 王得后:《鲁迅心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34] 陈来:《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5] 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85页。
[36]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辽宁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37]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辽宁出版社1998年版,第466页。
[38]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97页。
[39]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4页。
[40]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53页。
[41]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4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18页。
[43] 邵琴:《析“民本”》,《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44] 参见邓小军《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5] 蒋庆:《政治儒学》,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24页。
[46]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4—5页。
[47] 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48] 许雅棠:《民本治理学》,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页。
[49] 黄义英:《等级、本分、补偿——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50] 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750页。
[51] 朱贻庭:《论文化的“形神”结构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
[52] 参见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
[53] 参见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增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9页。
[54]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55] [美]Th.H.康:《西方儒学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展望》,《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10期。
[56] Kejld E.Brodsgard,“Western Studieson The Role of Confuciusand Cofucianism in the Modern World:A Survey”,Indi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N0.2,1990,pp.74-91.
[57] Mary C.Wright,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88.
[58] 张世平:《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59] Thomas A.Metzger,Escape Form Predicamen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p.304.
[60] Hemran Kahn,World Economic Dvelopment:1979 and Beyond,London:Westview Press,1979,p.519.
[61] Lucian W.Pye,Asian Power and Polities: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Cambridge:Harvadr University Press,1985,p.186.
[62] Chalmers A.Johnson,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Stanford:Stanford Uversity Press,1982,p.19.
[63] 任慧:《推动世界范围的儒学研究》,《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日第16版。
[64] 任慧:《推动世界范围的儒学研究》,《光明日报》2015年11月2日第16版。
[65] [新加坡]陆丁:《儒家治国之道在新加坡的体现》,周云帆译,《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66] [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67] [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68] [美]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第330页。
[69] 张斌:《战后美国的儒学与民主比较研究》,《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
[70] 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71] 王新谦:《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史学月刊》2003年第3期。
[72]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201页。
[73]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65页。
[74]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5]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76] 张斌:《战后美国的儒学与民主比较研究》,《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
[77] [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78] 王学典、李梅、邹晓东执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2015年9月27日联合发布。
[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80] [德]爱因斯坦、[波兰]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81] 于沛:《历史认识中的“历史事实”问题》,载翟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