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视角与路径
(一)研究视角
研究视角包括研究层面与研究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或什么样的层面来认知儒学,是实现儒学研究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让思想站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具备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并找准问题,是展开研究的前提;历史意识与背景是学术研究的渊源;创新的方法和科学缜密的论证,是学术研究的手段。
1.问题视角
马克思认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79]。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80]如上文所言,百余年来思想界、学术界、政治界对儒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政治文化层面、思想史层面、具体人物思想研究层面、形而上的政治哲学层面、文化意义研究层面等传统研究层面,而采用不同理论对一个已经做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新的诠释,或采用新的方法对其进行再研究的较少,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常常以哲学的思辨性为主,这就造成儒学与实际和时代相脱节的现象。而具备问题意识,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出现,解决“问题”的原有理论已不能有效地进行解释,所以以中国社会治理现实问题为基础,重新审视与研究儒学,从中国自己的实践来发掘和发展思想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历史视角
我们研究的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要依据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中国自古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尤其是研究儒学,我们要坚持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辩证统一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来评估和重释儒学,分清儒学的原义、异义与今义,这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是‘辨伪’,不仅要辨历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及史料的‘伪’,而且也要辨作为历史认识结果的历史自身的‘伪’。”[81]这同样适用于今天对儒学的研究。纵观百余年来对儒学的研究,有时要么全盘否定,要么中体西用,要么全盘肯定,正是因为缺乏一种辩证的、历史的与逻辑的研究态度。
3.创新视角
对于学术研究如何创新,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认为,学者的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照着讲”,另一种是“接着讲”。前者重在阐释,后者强调创新。对传统文化光“照着讲”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接着讲”,对儒学研究“接着讲”,要求不能停留在对传统的一味继承上,而是要突破,要扬弃,要发展,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就需要研究者去关怀现实,把对儒学的研究和社会实际存有的问题结合起来,而不是钻入故纸堆。
(二)研究路径
从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三个视角出发,以儒家精神与智慧为源流,参照儒家治理规划之历史实现形态,探究儒家治理现代社会之可能性以及可能的路径选择。借助于哲学分析法、政治学分析法、伦理学分析法、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儒家民本思想的本体论、价值论、控制论、方法论、主体论等角度分别对儒家社会治理的逻辑进路、合法性基础、基本向度、参与模式、根本缺陷等方面做出分析与概括,从而为儒家民本思想与社会治理思想的现代转向奠定理论基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路径的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本书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作为中国社会治理路径创新的一个方向,笔者将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