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经济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湖南城市化道路论纲[1]

这是一个大课题,涉及面很广,由于时间限制,只能有选择地讲几个主要问题。

一 城市与不同时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内涵与设市标准

什么是城市?从起源上说,是“城”与“市”的组合与统一。在现代社会,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工业和服务业的集中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设市的标准。由于世界各国国家的大小不同,人口多寡相差悬殊,设市标准的规定也不相同,特别是人口规模标准的低限相差很大。

表1 各国设市人口标准最低限额

为便于各国研究,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规定“市”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设市的标准定为2000~20000人的范围。

(二)农业化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在距今7000~10000年,在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的中期阶段,采集经济开始过渡到原始的农业(锄耕农业),狩猎逐步过渡到畜牧业,人类社会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了农业革命、农业化。相应的人类从没有定居点到出现半永久的村舍,然后过渡到定居的乡村,开始了乡村化。

在距今5000~6000年,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金属工具逐步代替石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相应地产生了商品生产。一个只从事交换的阶层——商人逐步出现了,产生了商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和手工业者自然地趋向有利于加工和交易的交通便利的地点聚集,从而产生了固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居民点,逐渐形成城市最初的雏形。

从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来说,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多、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相应地产生了国家。从而使统治中心的“城”与交易的“市”走向合一,形成了城市。

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产生了第一批城市。之后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的黄河流域也产生了早期的城市,如中国河南的商都、殷墟。城市孕育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形成于奴隶制时代。从公元前1360年到公元1800年的3160年,1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从1个发展到65个。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的数量还是太少,城市的总水平一直很低,且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因此,它只能说是城市化的前期准备阶段,还谈不上城市化。

(三)不同时代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从产生以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经济时代,从而体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形态。

(1)农业经济与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时代的城市。这个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时间跨度达四五千年。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经济功能是农产品的集散地和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城市规模小,数量也少。

(2)工业经济与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时代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经济功能是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中心和商业贸易中心,是城市规模和数量猛增的时期。

(3)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完成工业化,经济发展和城市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服务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二是科技创新迅速,高技术产业占到一定比重;三是城市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区,城乡融合。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所谓后工业经济时期,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从工业经济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过渡或转变时期。

(4)走向信息时代的城市。信息时代的城市将成为“智能城市”或“数字城市”,即高度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的城市。它的主要经济功能是信息流通、管理与服务中心,知识、信息、高技术开发创新、生产和传播、流通的中心。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化的内涵与发展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只是译法上的差别,本质上是乡村城市化。基本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乡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城市化;产业结构转变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也是人口素质整体提高的过程。综合地说,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是乡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世界城市化起步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实现了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飞跃,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时代向城市化时代的转变。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18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就超过50%,开始初步进入城市化社会。那些先期接受工业革命并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今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成熟的城市化社会。

表1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区域差划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性

世界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也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呈现由初级阶段(30%以下)到中期阶段(30%~7Q%),再到高级阶段(70%以上)上升的过程。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互促共进的规律性。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动力和基础,城市化又促进和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是互动互进的,其相关性见表2。

表2 世界城市与人均GNP的关系(1989年)

(2)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大规模的调整,即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其相关性见表3。

表3 世界城市化与产业价值结构的变化

(3)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的规律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城市的数量、密度及其相互联系都有很大不同,城市空间形态或分布的变化必然也反映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呈散“点”状分布;中前期阶段,城市沿交通轴线量的发展迅速,呈“线”状分布;中后期阶段,城市由“线”向“面”扩散,大城市化趋势显著,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规模不等、职能不同的城市体系;后期阶段,城市呈密集的“网”状分布,城乡融合,形成城市化地区。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世界城市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城市化,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1950年早期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52.5%,已初步进入城市化社会,197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8.6%,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即成熟的城市化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都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为16.7%,相当于发达国家1875年的水平,落后75年。198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9.2%,步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据联合国统计资料预测,到20世纪末,全球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到2010年将达到55%,2025年将达到65%,21世纪,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将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所以说21世纪是“城市世纪”。

(2)大城市、特大城市快速发展。1900年,世界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9个,1980年,已发展到476个。其中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5.6倍,100万~25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18.5倍,250万~5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了20倍,500万~1000万人口的城市也增长了20倍,呈现出城市规模越大增长越快的趋势。

(3)大都市连绵带相继崛起,并成为世界最具有活力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化区域,形成规模巨大的大都市连绵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带、中部东北地区的五大湖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带;英国伦敦—伯明翰大都市带;欧洲巴黎西部大都市带;日本东海岸东京—名古屋—大阪大都市带。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趋势。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已具有大都市连绵带的雏形。

(4)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相结合的趋势。一般来说,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型城市化和从城市中心向外离心扩散的离心型的城市郊区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但从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前期阶段主要是向心型的,城市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主要是离心型的。

(5)已出现建设生态城市、数字城市的浪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环境意识大大增强,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已出现建设生态城市和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数字城市的浪潮。

(6)适应经济全球化,城市体系和城市功能调整趋势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冷战时期结束以来,迅速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形成全球经济网络。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是城市。城市的等级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参加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已出现适应经济全球化,构造新的城市网络体系的趋势。

三 湖南城市化的道路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古代很长时期内城市发展一直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尤其是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农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民族工商业成长遭到抑制和摧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城镇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0%。新中国成立后,1953~1975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起步时期。

5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1979年的30年,城市化水平由10.6%增长到19%,仅增加8.4个百分点,增长很慢。1979~1994年的15年,由19%增长到28.6%,增加了9.6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开始加快。1995年城市化水平上升到30%,中国城市化步入了中期发展阶段,也就是加速发展时期。到2001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37%,据预测,到2010年将达到42%~45%,2020年将达到55%~60%,初步进入城市化社会。2050年将达到70%左右,也就是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和成熟时期。

湖南省的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有的主张走发展小城镇为主的路子;有的主张走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路子;有的主张采取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多元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也有的主张搞现代化应走以大城市为主的路子。2001年湖南城市化水平为30.8%,比全国还低6.2个百分点。总的说湖南城市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偏低。因此,加快湖南城市化,我认为应采取分类指导,多元推进,坚持以发展小城镇为基础,以提升大城市的中心功能并合理发展大城市为核心,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体,走出一条符合湖南省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1)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的基础。小城镇是城市体系的基础层次,沟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是农村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农民就地向小城镇转移的社会成本也最低。湖南的建制镇由1978年的154个增加到2001年的1086个,发展速度较快。主要问题是规模偏小,质量偏低,结构趋同,对投资者、就业者和迁移者吸引力不大,农村地域的中心作用不强。因此,湖南省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必须由重数量轻规模转到重内涵、重建设、重质量、突出特色,把建设小城镇的重点放在县城和中心镇,并做到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2)提升大城市中心功能并合理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下,由于城市是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和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只有城市,才具有国际竞争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因而,在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定位于城市。中心城市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地位和作用空前重要。因此,通过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能够在武汉与广州、重庆与上海之间这个江南腹地、四方交汇之处,东南沿海经济区与长江沿岸经济带的结合部,形成和组建一个同周边大都市既能相抗衡、相竞争,又能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合作关系的区域级、超大型、组团式的中心城市,或复合型的区域经济中心,并相应地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城市圈,即更大规模的城市群体,这对长株潭三市,对湖南及更大区域乃至全国都是一件大好事。

同时,在未来五年内,对区位重要、基础好的中等城市可发展为60万~80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怀化市可发展成为湘鄂渝黔省际边境区域的重要经济中心,岳阳可构筑成为湘鄂赣边境区域的经济中心,衡阳发展成大型的湘南重镇,强化和扩大湖南省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3)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是城市化的主体。中等城市,一般来说,是地一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小城市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结点。中小城市是湖南省城市体系中的骨干。因而,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扩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完善提升中小城市的地区经济中心功能,是21世纪湖南省城市化的重要任务。对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能够起到枢纽作用的中等城市,可重点培育发展成为40万~50万人口的骨干城市和大城市,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市,可重点培育使其发展成为30万~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


[1] 2002年9月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宣传月报告会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