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2013年周边安全形势的走向
2013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确定性,即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美国将会继续利用海洋问题作为“迎合点”和“切入点”,去拉拢亚太安全盟友,遏制中国崛起。而在2013年,中国必将继续以强硬的姿态来维护海上领土主权,加强对南海和东海的实际控制。
2013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即,美国“再平衡”战略能否如其所愿顺利推进。国务卿希拉里的继任者尚未出炉,能否像高威望、“硬能力”的希拉里一样坚定不移地推行重返亚太政策至今还是未知数。另外,美国财政预算消减,其军费开支缩水,能否有财力支持其继续扩大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和实力扩展,支持其在亚太海域持续举行大规模、高密度的军事演习,这些亦未可知。如果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不能按照计划顺利推进,那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就会存在很大的变数。
2013年,中国需要面临四个应对。第一,中国如何应对中美试探期。2013年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式走上执政舞台的一年,外交政策的调整还需要时间。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美国作为对中国最为重要的世界大国,在未来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将继续占据重要位置。2012年恰逢中美两个大国的新政府执政,会迎来一个政策的调整期与试探期,中国在这段时期内将如何应对不断推出亚太新政策和新战略的美国,是一个挑战。
第二,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中南半岛的挑战。
作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中南半岛在美国亚太战略版图中的地位正在不断被强化。奥巴马在第二任总统生涯之初就选择政治局势正处于变动时期的缅甸作为出访点,其意义可谓深远。对于中国来说,中南半岛不仅对于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缅的能源合作对于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中国突破马六甲困局的第三条战略能源管线的中缅油气管道计划将于2013年建成,但缅甸局势发生的变化,国内爆发的民族冲突以及围绕油气管线攻击中国的声音,美国改变对缅政策和关系,势必将加剧缅甸内部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中缅能源合作产生新的挑战,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在这种地缘背景下,未来如果不能够确保中南半岛稳定的话,无疑将对中国整个周边安全形势提出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从整个未来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格局和博弈来看,思考如何应对来自中南半岛的挑战对于中国意义重大。
第三,如何应对来自海上争端的挑战。
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来说,都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议题。本次钓鱼岛主权危机正好发生在中日两国政权更迭交替的时间节点上,也就是说,两国在未能化解钓鱼岛危机的情况下,先后进行领导人改选,这意味着解决钓鱼岛问题要由双方的新领导层来处理。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时强调,“坚决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表态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
另外,从日本角度看,日本政府的图谋是永久占领钓鱼岛,2012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的管辖权从个人手中接过来,实质上是为其一贯主张的“实效取得领土原则”做铺垫,也是变非法为合法。可以预见,日本政府无论谁执政,都会将“国有化”贯彻到底,因为唯有此才能以“实效原则”达到永久占领,而这是石原慎太郎等个人或者地方政府无法办到的。总之,无论今后哪个党派执政、无论谁上台把握政权,都会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
从中国的角度看,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对中国妥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故中日在东海海域保持对峙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长远来看,中日钓鱼岛争端未来发展趋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未来如何加强对钓鱼岛更有效的法律保护和维权行动、争取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变被动为主动,仍是中国应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随着中国继续朝着复兴之路前进,无论是中美关系,还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是中国必须应对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实力增长势必推进中国权势的外溢,无论这种扩散的影响力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中国都必须以冷静、理性、客观的态度去认识;另一方面,增长的实力不一定都能有效转化为维护中国利益的正能量,如何有效运用实力,并进一步让缩小实力差距的美国、拉开差距的周边国家相信中国,已远远超过外交转型的范畴。一言以蔽之,2013年不仅是中国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与周边关系艰难磨合的一年,中国有必要以更加审慎、长远、互动的心态解读新形势,化解风险,改变被动。
[1] 李志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博士。
[2] 张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