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 四
扫一扫,进入课程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上: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一、语译
蒙。要沟通。不是我要去找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找我。第一次占卜的问话,就告诉他。如果再三请告,就有不信的冒犯。如果他有了不信,就不告诉他。要利于贞定。
初六:启发童蒙,必须利用刑罚之人,为了除去他们的手镣脚铐。如一再用罚,就会有羞吝。
九二:包容童蒙,则吉。娶妻,也吉。儿子能治家。
六三:不要娶这个女人,因她看到有多金的男子,就不能守身,毫无所利。
六四:童蒙处于困境,有吝色。
六五:自处童蒙,则吉。
上九:击掉童之蒙。不利于为匪寇,而利于防范匪寇。
二、解义
1.本卦名“蒙”,“蒙”是野草遮盖了地面。承接前面的小草努力钻出地面的“屯”,此处正好是这些野草遮盖地面的“蒙”,这是自然的现象。由这个“遮盖”而变成蒙昧,便成为负面的意思。由于这是小草在最初造成的“蒙”,所以用“童蒙”来比喻。但《易经》的立意不只是为了单纯的描写蒙昧,而是有正面的哲学意义,就是为了处理这个“童蒙”,而讲启蒙。所以本卦的“蒙”,真正的作用在讲教育问题。
2.本卦是由内坎外艮两卦重叠而成。其象有以下各义:
(1)艮在上,为山;坎在下,为水。象征水从山中流出,在山泉水清,说明幼童的心灵本来很纯洁,只是没有知识,所以需要启蒙。
(2)坎险艮止,象征必须消除这个无知的危险。这两者“启蒙”与“止险”正是教育最主要的功能。
3.卦辞:卦辞的第一个字是“亨”,强调教育上最重要的是讲沟通,即师生间的互动,要相互信赖、相互了解。一位老师不是去找学生来教,强迫性地传授,而是学生有问题,来向老师请教。这点正好和占卜的作用一样,凡是占卜的人问卦,对于第一次的答案不满意,同样的问题再卜二次、三次,直至得到心中预想的答案为止。这不是诚心的问卦,“不诚无物”(《中庸》),又如何能得到《易经》的回应?为什么卦辞最后说“利贞”。卦辞主要和该卦的主爻有关。本卦的主爻是九二,代表教师,该爻是阳爻,德性为诚,意思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重诚。诚是教育最重要的特质。
4.初六:本爻位不当,与六四不相应,所以有蒙昧无知的现象。古代的教育,对幼童有刑罚的方法,《礼记·学记》所谓“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乃教师用以处罚学生的荆条之类的物品。用刑罚不只是为了惩处,而是为了使学生们能除掉蒙昧无知的枷锁。但用刑罚只是暂时的,如执以为常,刑罚便会失去它的效果。
5.九二:本爻位不当,与六五相应。在本卦以教育为主题中,这一爻还象征了教师之位。位虽不当,却是阳刚,和六五仍然相应。六五君主是童蒙,向九二之教师虚心学习。“包蒙”之“包”字,在占卜中都是上面一爻向下一爻的包含,就教师来说则是对学生的包容。“纳妇”的“妇”是指六五,因有对应,所以有婚姻关系。“子克家”的“子”自然是九二的阳爻,“克家”即指父亲年迈儿子当家,这也正指出九二为本卦的主爻,独当一面。
6.六三:本爻位不当,与上九相应。本爻“乘”九二之上,似乎不听教师所指示的原则,所以此女不可娶。本爻与上九虽相应,有婚姻关系,但两者皆不当位。“见金夫”的“金夫”是指上九之阳。就是贪求有财有势之男士,而不顾德性,以致失了身。当然是一无所利了。
7.六四:本爻当位,与初六不相应。虽当位,但是阴爻又深陷在众阴之中,所以有“困”之象。由于为众阴所包,故有羞吝之窘境。
8.六五:本爻位不当,与九二相应。本爻在人君之位,却是阴爻在阳位,有柔弱之病。但这里的“童蒙”,还不只是指它的弱,而是对应于九二的教师,本爻之人君,自认为童蒙,虚心就教于九二。
9.上九:本爻位不当,与六三相应。蒙卦到了最上爻,正代表蒙昧无知到了极点,不易用启发式的方法加以劝导,所以用一个“击”字以表现对“蒙”的纠正的力道。“击蒙”用今天的话就是向“无知”挑战。我们求知是为了什么?庄子说“知者,争之器。”(《庄子·齐物论》)今天我们的知识反而成为我们争夺的工具。所以说“不利为寇”,就是不以知识去害人,相反的,“利御寇”,是以知识防御我们不为邪恶所侵。这才是教育的正途。
三、处变学
(一)自修
1.初六:这是初爻,在教育上,本应指受教的幼童,但在六五爻上却出现“童蒙”两字,所以在本爻上,除了有童蒙的含意,也指一般的蒙昧无知。尤其读《易经》的人绝不是幼童,当他们读到这一爻时,所面临的是如何打开无知的蒙昧。这里有两个名词:“无知而蒙昧”和“蒙昧而无知”。“无知”有两义:一是幼童的真正没有知识;一是虽有知识,但仍然无知。这里,我们说的是后者,因为先由自己的无知而产生蒙昧,如佛学上的无明,即没有智慧,由无明而产生愚昧,再由这种愚昧而制造了更多、更大的无知。本爻上的“蒙”就是无知的蒙昧。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桎梏。要打破这个桎梏,必须“利用刑人”。在法律上,是刑人把桎梏套上去,也是刑人把桎梏解除掉。在教育上,教师用处罚帮助幼童除掉蒙昧无知。再深一层从哲学上来说,“刑人”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无知”,使自己套上了桎梏,也只有靠自己的自觉,才能打开这个桎梏。如果不能自觉,就会永远地在“吝”的蒙昧中。
2.六二:这一爻象征教师,有三个爻辞说明教师的特性。
(1)包蒙。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包容性。在这一点上,一位领导者就像教师一样,要有耐心、宽恕的胸襟、开放的观念。尤其在今天,还需要有应付多元化的能力。
(2)纳妇。是象征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性。一位领导者如教师一样,要能充分了解对方,保持团体的和谐,恕道以待人,同时能够适应个别的差异性。
(3)子克家。是说明教师对教育的责任感。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说,他需有自我的期许,能挑起一肩的责任,任劳任怨地克服困难。
(二)应变
1.六三:本爻面临的是外在的变化,在行为上有所抉择。而本爻爻辞在负面上已给我们警告,“见金夫”,就是见到财富,“不有躬”,就是失去了原则。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即是“见利忘义”或“利令智昏”。在初六上的“桎梏”,就人生来说,有两大桎梏,就是名和利,此处单挑一个“利”字来说。因为本爻所面临的现实世界,离不了一个“利”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把这里的“小人”看得太负面,以为是无德之人。其实“小人”本指一般的平民百姓,他们“喻于利”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喻于利”之后,如何去处理这个“利”,在利与义冲突的时候,如何去抉择。事实上,利和义绝对冲突的情形只是一些个例,并不普遍,多的是义利之间的不同比例。这种不同可以调和。利中有义,义中有利。本爻的问题不在“见金夫”,这是事实,而在“不有躬”,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原则,失去了德和义。所以本爻的应变还是在于见利思义,以义去创造更大的利。
2.六四:本爻爻辞上只说一个“困”字。这个“困”本是一个负面的字。我们常因为无知而受困,受困而又困于蒙昧无知。其实有时我们有知也会受困。但如果我们的“知”是大知、真知的话,却可以脱困,转困为安。孔子说“困而学之”(《论语·季氏》),这是从困的经验中得到教训,而成为以后处事的智慧。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这是告诉处于困境中的人,让他们把困境当作一种磨石、一种激励、一种考验。这时候“困”反而转化成一种积极的、奋斗的、向上的动力。
关于“困”的内容,《易经》的第四十七卦名叫“困”,专门从占卜上讨论如何解困,此处不赘。
3.上九:这一爻处蒙之极,必须用力打掉它,否则便失去教育的最终目标。本爻又在天位,适逢阳爻,是光明的,所以提示我们的是转蒙昧为光明。在这一爻上的应变是重在转化,转知识为智慧,转知识为德性。
(三)自处
六五是处变者自处之位,也是君王之位,可是却出现了一个“童”字。不是“童”,而称为“童”,这是君王自处的谦虚。这个“童”的“蒙”,何以竟能得吉?有以下四种意义。
1.纯真:这是采取幼童天真无邪的一面。一位领导者都上了年纪,有了经验,当然不能再像几岁的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否则便是装出来的。这里的纯真是指他本性的纯洁真诚。六祖慧能说“众人自性本来清净”(《坛经·自序品》),也可移在这里,说本性的纯真。
2.能变:老子说:“质真若渝”(第四十一章),“质真”就是承接前面的“纯真”。“渝”就是能变的意思。这里的能变不是指见异思迁、毫无定性,而是指他像幼童一样的有可塑性,而容易适应环境。
3.好学:孔子说的“好学近乎知”(《中庸》),并不是说幼童会好学,相反的很多的幼童还须受“刑人”的鞭策才肯学。但这里的君王处很高的位置,反过来自称为幼童,就表明了他自认为知识不够,也正是他好学的表现。
4.天道:通常在第六爻上,如果爻辞是负面的,那么对第五爻的应变来说,就是不要走上第六爻。但上九的爻辞是“击蒙”,在教育上来说,必须积极地、努力地去改变它。这一爻是在天位上,可以视为天道。因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转知识为智慧、为德性,因此必须通乎天道。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四十七章)这里的主词当然不是幼童,而是圣人,而是君主,他能通达天道,自然可以“不出户,知天下”。至于如何见天道,在乾卦九五爻中已有说明,此处不赘。
本卦是讲无知的蒙昧,但今天的社会最可怕的是有知的蒙昧。很多人有知,而他们的有知却造成了他们的愚昧。这也是本爻和上九爻所强调的,如何去转化今天很多人因为累积了很多知识,却不能消化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