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应该这样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豫 十六

扫一扫,进入课程

。利建侯,行师。

初六:鸣豫,凶。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一、语译

豫。利于建立诸侯,以及军旅行师之事。

初六:鸣声求豫乐,有凶。

六二:耿介如石,不需等到日终,坚固贞定,有吉。

六三:张目求豫乐,有悔。迟了,更有悔。

九四:为豫乐之所由出。大有所得。不会有疑,朋友来会,如簪之聚发。

六五:坚持贞定,有疾病。持恒可以不死。

上六:黑暗的豫乐,已促成。如能知改,将没有过患。

二、解义

1.本卦名“豫”,“豫”为象形字,取大象之形。大象体大,性温,行动迟缓,故引申为宽裕、安乐、犹豫、预先等义。本卦由内坤外震两卦重叠而成,其象有以下各义:

(1)坤在内,为顺;震在外,为动。顺于动,动于顺,故动无不顺,而有豫悦之象。

(2)震在上,为雷;坤在下,为地。雷出地上,如春雷一声,大地欢悦。

(3)九四为唯一阳爻,为五阴所顺,故明此一阳为豫悦之所出。

2.卦辞:“豫”字作悦乐来解有正负两义。正面的意义是悦乐,能使人悦乐,才能建立诸侯,使诸侯归心,能讲求和乐,即使军旅行师,也能完成任务;负面的意义是逸乐,本借庄严之事,如建诸侯、行师,以戒逸乐之过分。

3.初六:本爻位不当,与九四相应。因在坤地之下,本应自修努力之时,可是却鸣声求逸乐,将会遭到凶象。相反的,在这一爻上,离豫悦之源的九四过远,应该在其位上默默耕耘。

4.六二:本爻位当,与六五不相应。因位当而在坤卦之中,且在地上,故以地上之石为象。如能耿介如石之坚硬,能固守贞定之德,不要等到最后之结果,如一日的终了,就知道会吉的。此处“贞”即谦德,因能谦,知足则常乐。

5.六三:本爻位不当,与上六不相应。“盱”是张开眼睛,六三又面临外卦,所以有张眼向外求逸乐,因不相应,当然是找不到而有恼,因豫乐是在内心的,不能寄托于外。本爻居坤阴之上,有虚骄之象,如果迟迟不能自省改过,便会一再有悔。

6.九四:本爻位不当,与初六相应。本爻为唯一阳爻,是主爻,也是其他五阴所求豫悦的来源,所以说“由豫”。“大有得”之“大”有两义:其一,如果“大”是指阳爻之称的话,那么“大有得”是指本阳爻之有得,为众阴所附;其二,“大”指大众,即是指本爻使五阴皆有豫乐,使人民都能安乐。“勿疑”是与六五的关系,不让六五之君有猜疑。“朋盍簪”指下面三阴的相附,如簪的能把发聚结在一起。

7.六五:本爻位不当,与六二不相应。本爻乘九四之阳刚,而九四又为各阴爻求豫悦之源,所以本爻大权旁落,因而有“疾”,宜坚守谦德之贞,才能消除疾患。如果保持恒常之德性,也许虽有疾,尚不至于有死亡之虑。

8.上六:本爻位当,与六三不相应。当豫的逸乐到了最高点,又遇到上六是阴爻,所以入了“冥”暗之地。凡卦到了最上爻,就是“成”“终”或“卒”,也就是冥暗终于造成。“有渝”即有所改变,不以悦乐为最终目的,则也可以免除乐极生悲的过患。

一、处变学

(一)自修

1.初六:本爻的爻辞是反转来说的告诫语,就是劝我们不要“鸣豫”。“鸣”有两种意思:一是自鸣得意,一是鸣声求和。自鸣得意,当然是不好的,尤其在初爻,根本没有资格得意。至于“求和”,依照初六与九四之相应,应该是合理的,可是本卦讲的是豫乐,即使是正面的快乐,在初爻时一心贪求快乐,也是不被鼓励的,所以本爻诫之在“鸣豫”。其目的,是劝我们自修。卦辞的“建诸侯”,就是打好基础。“行师”以律,就是要确立原则。

2.六二:“介”是指两者之间,如六二在初六与六三之间,位居适中,有独立不倚的意思,由于独立不倚而引申为个性耿介,有如磐石。“贞”是固守贞德,本爻是阴,故为谦德。在这一爻上,谦的重要,是由于它才是我们内心悦乐的渊源。

“谦”和乐的关系,有以下各义:

(1)能知足。“谦”把自己放在低处,易于满足,故知足常乐。

(2)不自夸。不自以为高人一等,不要自鸣得意,这样才不致带来不乐的结果。

(3)不争斗。能谦让,则能与人为乐。否则与人相争,则时时处于争斗之场,内心患得患失,何以为乐?

(二)应变

1.六三:本爻面临的九四,是豫乐的源泉。可是六三却张目四望,向远处寻求。正如洞山禅师所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洞山偈》)石头希迁禅师也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参同契》)都是说一味向外追求是得不到的。以占卜来说,豫悦之源在九四、六三上,必须要走出阴暗的自我的洞穴,才能见到光明,得到快乐。但就哲理来说,悦乐是在自心中,不从自心中求悦乐,而向外去追求,永远也无法得到,一个“悔”字就说明了永远也无法得到。在说了一个悔字后,又再加上“迟,有悔”,这不仅强调了“悔”字,事实上,这个“迟”字大有文章,说明了迟迟不改地继续到处张望的追求,同时还痴痴地等待,所等到的,将又是一个“悔”字。所以在这爻的应变上,就是返向自己的内心,当下即抓住眼前的快乐。

2.九四:本爻下有三阴爻,如何应付他们,使他们非但不聚合起来反抗自己,相反地,却能归顺自己,为自己所用?上面六五之君阴柔软弱,如何能召信六五,而不至于有遭忌之患?夹于这两种情形之间,他如能应付得宜,就在一个“由豫”的“由”字。就卦义的豫乐来说,他就是把豫乐发放给五阴爻的主要来源,五阴都“由”他那里得到豫乐。然而他又如何能有如此多的豫乐供给其他五阴呢?这些豫乐又如何“由”他心中源源流出呢?从本爻之为阳爻来看,这个心中的源泉就是一个“诚”字。也就是说九四心中的这个“诚”,对下面三爻能输诚,把“诚”之乐与他们分享,所以说“大有得”,使大家都有所得;对上面的六五,能以“诚”召信,使彼此能和乐相处。这个“诚”与“豫乐”之深切关系,有以下各点:

(1)反身而诚。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反身而诚”就是反身而发现心中的这点真诚和万物相通,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2)强恕而行。宋儒朱熹注解“忠恕”两字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四书集注》)。其实,尽己也是诚,恕就是把诚推展出去能与人同享真诚之乐。

(3)上下无愧。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这里的“上下无愧”,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以诚待天,以信待人。所以能诚信待人,才是俯仰无愧的真乐。

(4)体承天命。《中庸》说:“诗云:‘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一开端即说“天命之谓性”,又说“诚者天之道”,所以我们的性德是来自于天的。君子之乐就是能把天赋于我们的诚德,推展出去,能宜民宜人。

3.上六:本爻进入了黑暗的“冥豫”。有两个要点,一是“成”,一是“有渝”。

(1)如何“成”?先要研究“冥豫”是如何形成的。一开始我们曾说过“豫”有正负两义,一是悦乐,一是逸乐。本卦有两个负面的字“凶”和“悔”,分别出现在初六的“鸣豫”和六三的“盱豫”上,都是向外求乐,也就是逸乐,如果人生追求的目的只是物质上的逸乐,最终一定会走入“冥豫”的地步。“冥豫”就是被物欲冲昏了头。

(2)如何“有渝”?虽然在爻辞上的“有渝”是紧跟着“冥豫”之成而来。可是“冥豫”既然已成,又如何能改变?如果不能改变,恐怕是“迟,有悔”,悔之晚矣。所以真正能“有渝”是要在开始时就认清逸乐和悦乐的不同。逸乐是向外追求,悦乐是内心的安乐;逸乐是在物质的享受,悦乐却是心灵的净化;逸乐是躁动而暂时的,悦乐是宁静而永恒的。了解这两种情形,我们才能转逸乐为悦乐,不因外在的逸乐而妨碍内心的悦乐。

(三)自处

六五是处变者自处之位。本爻是君主,照理说,他才是掌握豫乐之源的主导者,可是不幸,大权似乎旁落,让九四爻抢尽了风头,所以使他有“疾”。“疾”是病,但这个病与其说是身体上的,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尤其这个“疾”字还有恨的意思,如愤世嫉俗。再加上在六三爻上出现了两次“悔”字,“悔”和“恨”正可连在一起。

本卦除了六二,其他四爻都有一个“豫”字,只有六二和本爻没有,这似乎意味着本爻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应以豫乐为念,相反的,却以“疾”而深自警惕。宋儒范仲淹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正是这位领导者心境的最佳写照吗?

在本爻上出现了两个重点字,一是“贞”,二是“恒”,正是这位领导者的自处之道。

1.贞:在六五的阴爻上,这里的“贞”可解为谦虚之德。与本爻相对的六二爻上,也同样出现了“贞”字。这种谦虚之德,才能使我们不自以为高、不自以为强,不以占有外在的物欲为逸乐。

2.恒:“恒”字在需卦中出现过,而且三十二卦是恒卦。在这里,我们仅就豫乐的意义上来看这个“恒”的作用。

(1)知常不变:“常”和“恒”意义相同。老子第一章的“常道”,本为“恒道”。“知常”即知宇宙万物恒常之理。老子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本爻虽遇九四之光芒逼近,却能知常不变。能知常则不受物质上的逸乐所左右,而能培养心中永恒的悦乐。

(2)心中有实:本爻虽为阴爻,有虚之象。但爻辞的这个“恒”字却指出了虚中须有实。实从何来?就占卜来说,六五接纳九四之阳刚以为实。就哲理来说,六五性弱如阿斗,却能用法家弼士如九四之孔明以辅国。就修养来说,谦虚须有诚,心中的真诚就是实。

(3)处静不争:“静”和“不争”,都是老子政道的两个重要方法。“静”是无欲。老子说:“静为躁君。”(二十六章)“不争”是不与人争能。老子也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在本爻上,如能处静不争,才能知足常乐。

(4)忘而能化:“忘”和“化”是庄子修养的两个重要功夫。“忘”即忘是忘非。庄子所谓:“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庄子·达生》)“化”是化于大道。庄子又说:“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在这一爻上,如果能忘掉自己是君王之尊,忘掉下面九四大臣的得民心,忘掉外在的豫乐,才能与九四推诚相与而共化。在此大化之中,无形体之逸乐,只有精神之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