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张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有利于整个社会。国际贸易之所以对国家极为有利,是因为“它增加了用收入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积累资本提供刺激”。李嘉图从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角度来论证自由贸易与专业分工的必要性,并试图解释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基础。

在李嘉图看来,在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会致力于生产对自己说来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他举例说:“如果两个人都生产鞋和帽子,其中一人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另一个人具有优势,不过在帽子生产上只领先于竞争对手1/5或20%,而在鞋的生产上却要领先于竞争对手1/3或33%;那么,这个具有优势的人专门生产鞋,而那个处于劣势的人专门生产帽子,难道不是对于他们双方都有利吗?”

“各国都更为合理地分配它的劳动资源,生产这种具有优势的产品”,并“将其用于相互交换,各国就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需80人劳动一年,英国生产同样多的葡萄酒需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棉布需90人劳动一年,英国生产同样多的棉布需10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成本都要绝对地低于英国,处于绝地优势地位,英国则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种情况用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论证葡萄牙同英国开展贸易的互利性质。

李嘉图强调的是在相互比较的基础上,两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所处优势或劣势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因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而英国在棉布生产上劣势较小。就像生产鞋和帽子的两个工匠一样,只要葡萄牙致力于生产葡萄酒,英国致力于生产棉布,然后进行相互交换,两国就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用比较优势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进一步分析比较优势理论。

1.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的唯一区别是两国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其他假设都一样。

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导致相对成本的差别,相对成本的差别产生相对价格的差别,从而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模式。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表2.2中给出的数据是本国和外国劳动力均为100人时的生产可能性。显然外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两国间的贸易。下面我们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表2.2 生产可能性(2)

比较优势如何确定呢?可以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个角度来确定。

(1)相对劳动生产率。此处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一国内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把产品2作为基准产品,则产品1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定义为:

如果一国生产产品1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生产产品1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由表2.3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2,外国生产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1.5,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本国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外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也可以把大米作为基准产品,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数值倒过来了,但比较优势的情况不变。

表2.3 相对劳动生产率

(2)相对成本。此处相对成本是指一国内不同产品单位产量的要素投入比。

如果一国生产产品1的相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产品1的相对成本,该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显然,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成本互为倒数,两者对比较优势的判断是一致的。如表2.4所示,本国生产大米的相对成本低于外国,本国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外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表2.4 相对成本

(3)机会成本。此处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1单位某种产品而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称为平均机会成本或边际机会成本。以下是产品1的平均机会成本的公式:

如果一国生产产品1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产品1的机会成本,该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表2.5所示,本国生产1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0.5吨小麦,外国生产1吨大米的机会成本是0.67吨小麦,本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低于外国,本国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表2.5 机会成本

三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实践中使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可操作性和简便性的原则选择。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欲从出口获利,只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有绝对优势。一国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般总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

2.贸易利益分析

在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中,先进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分工,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其生产成本比自己生产要高,因此可能会出现该产品产量下降的情况,用产品产量增加衡量贸易利益变得困难。这就需要使用新的分析方法。

用下标i表示产品(i=1, 2), ai表示本国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投入,而ai代表外国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本国劳动总量为L,外国为L。用pi代表每个产业的价格,把产品2看作基准产品,令pp1/p2表示产品1的相对价格。每个国家的劳动在产业之间是自由流动的,但在国家之间是不能流动的。这意味着只有当两个产业的工资相等时,本国才会生产两种产品。在每个产业中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为1/ai,工人工资率为边际产品价值pi/ai,两个产业工资相等p1/a1p2/a2,即pa1/a2时,本国生产两种产品。

图2.1给出了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忽略负号)为a1/a2a1/a2。封闭条件下为使两国都能够生产两种产品,均衡的相对价格papa∗必须等于斜率,本国和外国的封闭均衡出现在A点和A点。假设本国在产品1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a1/a2a1/a2∗,这意味着本国产品1的封闭相对价格比外国要低。

图2.1 贸易利益

当两国进行贸易时,均衡的相对价格p由世界相对供给(RS)和相对需求(RD)决定(如图2.2所示)。相对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两种产品消费随着相对价格变动产生替代效应,当一种产品相对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就会减少对它的消费,增加对另外一种产品的消费,对它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相对供给曲线是一条阶梯形的曲线,当ppa时,两国都不会生产产品1,都生产产品2,相对供给为零;当ppa时,本国无所谓生产产品1还是产品2,相对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当ppa∗时,外国无所谓生产产品1还是产品2,相对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当ppa∗时,两国都生产产品1,不生产产品2,相对供给无穷大。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相等时的均衡相对价格。

图2.2 均衡价格的确定

pappa∗时,本国在B点专业化生产产品1,外国在B点专业化生产产品2,相对供给为(L/a1/L/a2∗),本国消费点为C,外国消费点为 C。贸易三角BCDBCD是全等的。两国都获得了超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消费点,表明两国自由贸易与封闭时相比福利水平上升。当然,社会无差异曲线自由贸易时比封闭时离原点更远,也表明了贸易带来福利水平的上升。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得好处。

由图2.1中可以看出,本国对产品1的产量大于消费量,多余的部分出口到外国,而外国对产品2的产量大于消费量,多余的部分出口到本国。这与两国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因此,贸易模式由比较优势决定。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时也适用,比如a1a1a2a2,即本国生产一单位每种产品都比外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本国仍然能够出口的原因在于工资会根据生产率做出调整:自由贸易情况下,工资比外国要低。本国出口产品1,自由贸易条件下工资为wp/a1,外国则出口产品2(基准产品),外国的工资为w=1/a2,均衡时a1/a2pappa∗a1/a2,变形得p/a1<1/a2w,又由a1a1,得出wp/a1p/a1w.因此,李嘉图模型中的贸易模式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而国家间的工资水平是由绝对优势决定的。

贸易带来的福利增长分别来自“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两个部分。前者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带来的,后者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按照比较优势重新配置带来的。因此两者总体上都可以称为“配置所得”。我们可以用几何图形来对两者进行分解(如图2.3所示)。

图2.3 贸易利益分解

为了说明交换所得,我们假设本国与外国贸易时并不改变生产结构,即劳动力在两国产业配置不变,仍在A0点生产,但按照新的国际相对价格ppa进行市场交换。交换的结果使得本国产品1的消费减少,产品2的消费增加,并达到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图中消费点从A0移到A1点,社会福利水平从CIC0提高到CIC1。这一部分福利的增长就是交换所得。

由于本国产品1价格上升,生产产品1变得更有利可图,本国将把全部资源都投入产品1的生产。外国则相反,生产产品2变得更有利可图,把全部资源都投入产品2的生产。然后两国按照相对价格p进行交换。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本国的消费点进一步上移,从A1点移到A2点,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到CIC2。这一部分福利增长就是分工所得。

下面来总结一下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中的贸易影响和贸易所得:

(1)开放后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没有比较优势的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

(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使各国实行专业化分工,专门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3)在新的均衡下,各国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贸易利益。贸易利益来自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的有效配置。贸易使得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