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鼻祖,1776年其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从个人理性的前提出发,认为贸易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他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亚当·斯密以扣针生产为例,论证分工如何促进生产率的增长。“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的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两三种。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两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那么如何进行分工和贸易呢?斯密认为应该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它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自己制作衣服,而雇裁缝制作。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优势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进行交换。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斯密的这一学说后来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首次论证了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分工和贸易中获益。
生产率和成本的差异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斯密认为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人擅长做什么事情,是由他的天赋才能决定的,一个国家擅长生产什么东西、具有哪个产业的优势,是由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的。“有时,在某些特定产品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抗衡是枉然的。”就好比苏格兰无论怎样想天方设地法,即便投入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资本与劳动,都生产不出可以与法国葡萄酒相媲美的红葡萄酒和白兰地。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如通过接受教育与训练,以及大量的生产实践,一个工匠的生产技艺可以日臻精湛。“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如当时的英国)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其工业生产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取得获得性优势。
二、绝对优势模型
为了加深对绝对优势理论的理解,下面把绝对优势理论用一个模型来作进一步说明。
1.基本假设
在经济分析中,为了抓住所要分析的核心因素,通常将与分析对象不存在直接关系、次要的变量假设为不变,将不直接影响分析的其他条件尽可能简化。绝对优势贸易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相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生产和贸易模式
在上述假设下,产品价格取决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取决于技术水平。绝对优势是指能以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产品。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下面我们用数字的例子更直观地加以说明。
假设两个国家是本国和外国,两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力资源都用来生产大米,本国产量是100吨,外国产量是80吨。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力资源都用来生产小麦,则本国产量是50吨,外国产量是100吨。两国的生产可能性如表2.1所示。
表2.1 生产可能性(1)
下面来看一下,两国绝对优势的情况。本国每人每年可以生产1吨大米,即本国生产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是1,而外国每人每年只生产0.8吨,即外国生产大米的劳动生产率是0.8,所以本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外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
同样,也可以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进行判断。每吨大米本国只需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入,而外国则需要1.25个单位,每吨小麦本国需要2个单位的劳动投入,而外国则只需要1个。因此,本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外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本国应专门生产大米,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跟外国交换小麦,外国则应专门生产小麦,然后用一部分小麦跟本国交换大米。
这种专业化分工和交换的好处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做一个比较,即把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与自给自足的情况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经济学中常用的比较静态分析。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每个国家都要生产两种产品。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每个国家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配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那么,本国大米产量是50吨,小麦是25吨;外国则生产40吨大米和50吨小麦。在自给自足且没有储蓄和借贷的情况下,各国的消费量等于各自的产量。
在分工和贸易的情况下,本国生产100吨大米而外国生产100吨小麦。假设本国仍然保持自给自足时的大米消费量,剩余的50吨大米跟外国交换小麦,外国保持自给自足时的小麦消费量,将剩余的50吨小麦跟本国交换大米。这样两国用50吨大米交换50吨小麦,贸易的结果与自给自足相比,本国多了25吨小麦,外国多了10吨大米。两国都增加了消费。这就是贸易所得。
贸易所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贸易利益表现为劳动的节约,分工和贸易之后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需要的劳动投入减少。节约下来的劳动可以再投入生产,进一步增加商品的产量和社会消费总量。节约下来的劳动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使社会成员的闲暇增加,进而从另一个方面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