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立意的深度: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可不是大发明家爱迪生说的,而是由中国教育界鼎鼎大名的陶行知先生所说。所谓“发明”,就是研究、创造。这句话的意思是:会提问题,才会有新发现、新创造。
这跟作文有没有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你先想想,自己在考场上写作文时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你面对作文题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不是“我写什么?”或者“我怎么写?”
其实从表面看,“写什么”是写作内容的问题,“怎么写”是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的问题,但本质上,其实都是思维问题。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写作文来说,什么才是源头活水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老师都会讲,是深厚的文史储备,是热切的现实关注,是丰富的词汇句法,是多变的行文章法,等等。这些都对,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思维习惯、思维品质。那些会思考的同学,才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什么叫会思考呢?其实就是会提问,并能给出合情合理的答案。
可是问题来了,你该提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你至少可以提出三个基本的问题:
1.你关注什么话题或事件?
2.为什么关注这个话题或事件?
3.该怎么面对这个话题或事件?
说白了,这三个问题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或者说,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回答,难回答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会关注这个话题或事件?这其实可以换成下面这两个问题:
1.这个话题或事件,对我个人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
2.这个话题或事件,在当下中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我来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与原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区别。
首先,从问“为什么”变换为了问“意义或价值”,因为有的题目没法问“为什么”。比如命题作文《声音的味道》,你问“声音为什么有味道”,这个问题基本没法回答,尤其是在考场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但是,“声音的味道”价值在哪儿?这个问题是不是能回答?声音有哪些味道?这些味道有什么价值?甜的价值是安慰,是鼓励;苦的价值是刺激,是不甘。其他以此类推即可,然后从这些回答中确定立意和写作内容,你是不是就知道该如何下笔了。
其次,这样的变换也增加了“对我个人”和“在中国当下”这两个角度。这就是让文章分出了一小一大两个层次,也让文章有了现实意义。我们在考场写文章,本质上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被迫去思考命题人希望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承载着社会价值导向的重任的,高考作文讨论的话题也总是与社会紧密相关。我们缺少创新思维,高考就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诚信缺失,高考就写“诚信”;实干越来越重要,高考就写“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就写“深山护路工老计”;时代飞速发展,传统该何去何从,高考就写“北京的老规矩被热议”。你看看其他的作文题,是不是也是如此?
所以,即使考场写作是被迫,我也希望你能了解这个题目和自己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这既给自己的作文增加了写作背景和写作的必要性,也减少了被迫性,这样才更有可能写出好文章。
我来举几个例子。
201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拿到这个题我们要怎么找思路呢?什么是纽带?起连接作用的人、事、物。有哪些纽带?实的、虚的,有形的、无形的。为什么需要纽带?也就是纽带的价值、作用是什么。可能是便于交通,比如桥梁;可能是情感连接,比如血缘;可能是利于团结,比如信仰。能联想到这些的时候,你的写作思路就打开了。
再加上我前面补充的两个问题:“纽带”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在当下中国有什么意义?结合个人或国家的实际情况,谈对“纽带”的理解,就能写出一篇很独特的文章了。
再如,2017全国I卷高考作文: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面对这个题目,一定不是随意挑选两三个词组合到一起的,一定是立意控制下的选择,否则你的文章一定失败。从正向立意来说,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是科技创新的结果;从反向立意来说,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的组合必然带有深深的忧虑;从辩证立意来说,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的组合,是呼唤绿色发展,不能只顾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不能形成一个人人互相伤害的社会。这三个角度都可以谈它们在当下中国的意义,对个体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高考作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训练自己用这种最基本的“问答”来分析社会现象。比如,你怎么看待AlphaGo战胜李世石?怎么看待引力波引发的热烈讨论?这些现象是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是科技现象,使科技成为民间关注的热点。科技在我们的时代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
再比如,“要不要帮亲友微信投票”这个问题。我选择帮,为什么?举手之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选择不帮,为什么?这种活动本身就不公平,看的不是作品而是个体对交际圈子的动员能力。
当你能提出问题,并能给出合乎情理的答案的时候,你的思考就具备基本的价值了。这也就是我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写作的思维起点首先就是要提问题。
最后,除了功利的方法、技巧,你也需要了解,高考作文到底想考什么?
作文其实考的是你的人生阅历,你的性情、思维特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考的是你这个“人”。从应考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其实是“人”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写作之外,你应该努力去认识自己: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然、与社会相处?我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我准备为自己、为家人、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等等。
我以前的一位学生在谈到语文考试时曾说:“语文可以说是高考意外发生率最低的科目,只要有能力、有人文素养、有对语文的喜爱之情,你总有展现自己见识、学识、才识的机会。”的确,重要的是自己的状态。高考作文最看重的其实是“你”这个人,看重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思辨力、储备等素养展现出来。
所以,不用去押作文题,你以为押到题就能写出精彩文章了?也不用瞎揣测命题人的意图,更不要试图去迎合读者,老老实实揪着试题本身,我手写我心即可。
在展开你的写作思路时,我希望你记住这几个基本的问题:
1.你在关注什么话题或事件?
2.为什么关注这个话题或事件?
3.你该怎么面对这个话题或事件?
其中,关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更深入地问:这个话题或事件,对我个人的意义或价值是什么?在当下中国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希望你能在日常生活及作文审题构思时进行尝试,也希望你能提出其他更有灵气、更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