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王墓
明盧熊洪武《蘇州府志》云:
漢豫州刺史孫堅、妻吴夫人及其子會稽太守策三墓並在盤門外三里,載於唐陸廣徽《吴地記》。即今齊昇院東南,墓前有小溝曰陵浜。《祥符圖經》云:孫堅墩,鄉俗稱爲孫王墓。
又引洪氏《三庚志》云1:
盤門外大冢,紹熙二年(1191)秋雨隤圯,牧童入其間,得銅器數種,持賣於市。鄉人往視圯處,蓋其隧道有石刻隸書云:“大吴長沙桓王之墓赤烏三年(240)”,凡十二字。知府沈揆〔亟〕命揜塞,仍立石表其所,滕宬爲記。
滕宬《孫王墓記》見載於范成大《吴郡志》2,略云:
出盤門三里有高冢,或得其冢磚,有文在側,曰:“萬歲永藏”。問其傍老人,曰:孫王墓也。又曰:孫氏,長沙王也。或傳其先世之説。盗嘗發取藏金玉,未竟敗獲。有碑,已斷缺不全,止辨有“中平年”三字,復掩之。後郡置窑其旁,取土爲磚埴,號官窑。後又以授民田,牧其上。前常平使者創叢冢,建齊昇院,與孫墓相附近。院甫成,會徙他官,將去職,一日始得其事,立命其屬表之。爲之表者,不暇詢考,題曰先賢墓。今使者以爲失事實,不可示久遠,即命吴縣主簿劉允武訂其事。乃具條所得冢旁老人之言以報,屬宬記之。……(楊)舜韶序其詩,又稱盗所得冢中物有東西銀杯、金搔頭、金握臂,瓦薰爐中灰炭猶存,其物皆歸朱勔家,實政和丙申(1116)也。前使者姓詹氏,名體仁,字元善;今使者姓徐氏,字子宜。紹熙三年(1192)三月日記。
楊氏之説言之鑿鑿,似近其實。
然張邦基《墨莊漫録》3則云:
重和戊戌歲(1118),平江府盤門外大和宫相近,耕夫數人穴一冢。初入隧道甚深,其中極寛,如厦屋然。復有數門,皆扃鐍不可開。耕者得古器物及雁足鐙之類,以爲銅也,欲貸之,熟視之乃金,因紛争至官。時應安道逢原爲郡守,盡令追索元物到官,乃遣郡官數人,往閉其穴,觀者如堵。其中四壁皆繪畫嬪御之屬,丹青如新,畫手殊奇妙。有一秘色香爐,其中灰炭尚存焉,諸卒争取,破之。冢之頂,皆畫天文玄象。此特初入之室,未見棺柩,意其在重室内也。又得數器而出,乃掩之。後考《圖經》云,吴孫破虜堅之墓也。然考之《吴志》,堅薨,葬曲阿。未詳此果何人也。
《平江圖》拓本局部
案太和宫政和中改修和觀,在盤門外五里4,紹定《平江圖》5中與齊昇院東西毗鄰,故無論冢在“齊昇院東南”或“大和宫近”,其實一地。
以上宋人所述孫王墓三次發現,時間各不相同。所謂紹熙二年事,僅在滕宬撰記立石之前一歲,題刻發現却絶不見於記文,其内容亦頗有疑問,當係後人訛傳,以附會孫氏父子墓舊説。而楊舜韶與張邦基二説繫年相仿,且均涉及爐灰尚存一事,應有近似消息來源。張氏描繪墓葬形式雖頗具細節,但仍與三國墓葬差距較大。若論墓室壁畫,頂畫“天文玄象”,壁繪“嬪御之屬”,於江浙地區唯有吴越陵墓近似6。關於秘色香爐,兩宋之際人趙令畤所撰《侯鯖録》稱:“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爲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7至於雁足燈,北宋時已有紀年器發現,目爲西漢宫中佳器。吕大臨《考古圖》即著録有永始四年(前13)首山宫雁足燈圖形及銘文8。黄庭堅《與黨伯舟帖》云:“雁足鐙,漢宣帝上林中鐙,制度極佳,至今士大夫家有之。”9如此,《墨莊漫録》對孫王墓所作描述或即根據時人對於古代陵墓要素之理解雜糅誇張而成。宋代文獻所呈現孫王墓“發現”史實爲一例具有層纍及想象意味之口述史。
2016年11月28日
1 盧熊〔洪武〕《蘇州府志》卷四四《冢墓》,《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影印明洪武刻本,第307册,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761頁。洪氏《三庚志》條疑爲洪邁《夷堅志》佚文,闕字據《永樂大典》卷二三六七引《蘇州府志》補。
2 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訂《吴郡志》卷三九《冢墓》,《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民國十五年吴興張氏《擇是居叢書》影宋刻本,第1册,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70頁。
3 張邦基《墨莊漫録》卷一○,《全宋筆記》第3編第9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132—133頁。
4 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訂《吴郡志》卷三一《宫觀》,《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民國十五年吴興張氏《擇是居叢書》影宋刻本,第1册,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27頁。
5 《 平江圖》,張英霖主編《蘇州古城地圖》,蘇州:古吴軒出版社,2004年。
6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杭州、臨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圖和秘色瓷》,《考古》1975年3期,186—191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臨安市文物館《五代吴越國康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7 趙令畤《侯鯖録》卷六《秘色瓷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49頁。
8 吕大臨《考古圖》卷九《秦漢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初刻本,子部第77册,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22頁。
9 黄庭堅《宋黄文節公文集》别集卷一六《與黨伯舟帖》,《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乾隆三十四年緝香堂刻本,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