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文辉治理西康思想的实践
“建省四力政纲”在刘文辉“建设新西康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治理西康过程中,刘文辉加强对西康的控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努力“培养人民组织力,以克服散漫”,这是建设新西康的基础;兴办报刊,发展教育,正确处理宗教事务、与宗教人士保持良好关系,努力“培养人民知识力,以克服愚昧”,这为建设新西康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利用抗战大后方地位大力发展战时工业,发展农牧业,努力提高西康经济水平,谋求“培养人民生产力,以克服贫乏”,这是建设新西康的主要工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施“经边三化政策”大力推动西康社会近代化进程,努力“培养人民生存力,以克服脆弱”,这是建设新西康的奋斗目标。
(一)培养人民组织力,以克服散漫
巩固自身在西康的统治地位是刘文辉开展治理西康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此刘文辉采取了多项措施强化其在西康的统治地位,并妥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努力“培养人民组织力,以克服散漫”,为建设新西康奠定坚实基础。
为巩固自己在西康的统治地位,刘文辉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加强军队建设,抵制中央军进入西康地区。“二刘之战”后,刘文辉退据雅安地区,并积极整合原有军队力量,将其整编为两个师、十一个团,在西康全境尤其是成雅铁路沿线构筑防御系统,形成独霸西康的局面。在中央军薛岳等部进驻西康“围剿”红军时,刘文辉借康属驻军复杂、粮食供应困难、建省受到影响等理由将中央军“挤出”西康。第二,为提高西康地位、更好地经营西康,刘文辉积极推动西康建省。“二刘之战”后,刘文辉如丧家犬般惶惶不可终日,“二刘之战失败,(我)退守西康之后,处境最艰,朝不谋夕”,(4)为保存实力、东山再起,刘文辉积极推动西康建省,并担任西康省首任省政府主席。第三,针对西康实际情况,在宗教、民族等事务上制定适当的政策,以维护西康的稳定。
为巩固自己在西康的统治地位,刘文辉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1938年9月,班禅行辕奉扶班禅佛柩移驻甘孜县,后与当地土司武装联合,向刘文辉部进攻,控制甘孜全境,并向附近县市进攻,罢免康北各县县长、委派行辕20余人担任县长。刘文辉采取断然措施,于12月调集军队反攻,将班禅行辕及叛乱土司驱逐至青海玉树。这就是历史上的“甘孜事件”。1944年,昌都地区察雅县扎西央恰寺寻访罗登协饶活佛转世来到西康,并认定康定县东俄洛的灵童罗桑单增·曲吉坚参为九世切仓转世。但该灵童早已被认定为康定县沙德区古瓦寺转世活佛,由此两寺展开争夺,最后双方准备诉诸武力。刘文辉与当地佛教领袖合作,顺利平息此次事件,史称“察雅罗登协饶灵通之争事件”。此外,刘文辉在“大白事件”、“巴按民念一之役”、“诺那事件”等突发事件中,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应对,综合利用各种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维持了西康政局的稳定。在处置这些突发事件中,刘文辉对蒋介石等抱有清醒的认识,他曾谈到:“1935年的诺那事变,1939年的甘孜事变等,就是蒋介石反动集团利用汉藏民族矛盾,来打击我,限制我,削弱我,使我无法立足,以达到其控制西康的企图”(5),这也是他能够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培养人民知识力,以克服愚昧
为巩固自己在西康的统治地位,加快西康近代化进程,刘文辉十分注重西康的文化教育工作,“努力培养人民知识力,以克服愚昧”,具体措施包括兴办报刊、发展边疆教育、尊崇佛教等,为建设新西康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为保证西康政务机关对西康的有效治理,刘文辉对报刊十分重视。1929年,刘文辉支持创办《边政》月刊,将其作为西康政务机关的重要宣传工具,主要刊登军政要闻、西康文献资料等。关于《边政》月刊,刘文辉曾专门指出:“旨在沈隐咸豁,巨细毕宜,以为我国民留心康藏之先导利用舆论进行政府工作的宣传,为顺利施政制造有利环境”。(6)1929年底,刘文辉不顾政府财政困难(7),批准创办《西康公报》杂志,发挥其“告工作、宣达边情、灌输文化、集中言论”(8)等作用,以“启迪边民,发扬文治”(9)。“二刘之战”后,刘文辉为打破军队数量少、西康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的尴尬局面,更加注重发挥报刊在治理西康中的作用,他先后支持了《戍声周报》(1936年10月)、《康导月刊》(1938年9月)等杂志的创办。随后,西康军政部门、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等相继编辑报刊杂志,如《西康经济季刊》、《新西康》、《康藏研究月刊》、《边政导报》等,这被评价为“将民国时期西康的报业推向了高峰”。(10)
同样,刘文辉十分重视边疆教育工作,他在《建设新西康十讲》中指出:经济建设与民族联系的加强有助于西康经济由贫穷转向富裕、民族由分散转向结合,而这两项任务的完成必须培养人民的知识力,使西康人民由愚昧转向聪慧。但西康地区“愚昧程度最深,莫过边民,而边民又达全省人口之半”,“愚昧不可以图存,又却为世界之定理”,所以“发展边疆教育,天然又成为本省中心任务之一”。刘文辉还将边疆教育与国防建设联系起来,他认为西康地区的彝族、藏族等各少数民族“教育成为现代化之国民,教育成为富有国家意识之国民,人人聪慧忠勇,人人爱省爱国,则我国西南边疆,千载万载,固若金汤。”(11)为此,刘文辉努力减轻入学儿童家庭经济负担、推行义务教育,并制订西康边疆教育计划、强化对边疆教育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督导,以加强对西康边疆教育的管理。刘文辉根据西康位于抗战大后方的现实状况,为适应组织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任务,对民众开展教育工作,并在西康民众崇尚汉文化,加强对国家观念、民族教育认识,在稳定抗战大后方、提高民众思想觉悟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文辉在创办报刊、开展边疆教育工作时,注重发挥佛教在政府治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刘文辉本人对藏传佛教有一定的信仰,他“对藏传佛教维护备至,他个人虔诚信佛,开会办公,手不离念珠。”(12)他认为“鉴于宗教对藏族各个阶级的人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搞好了宗教关系,同时也就搞好了同藏族的政治关系”(13),并根据“康人奉行佛教,久而益虞,万众身心,全系于此。盖其人生乐于出世,文化基于五明,普通人既不娴生产技能,知识分子亦不感政治兴趣,倘导循有法,则治理非艰;策励无方,则隔阂即起”的现实状况,提出了针对西康藏传佛教的策略:“因势利导,力谋政教协调,僧俗合作,以纳民于轨范。”(14)为扶持西康地区,促进西康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他采取了多项措施:注重与西康宗教领袖人物的沟通交流;注重弘扬佛教文化,创办佛学院;整饬教规、取缔反教,掀起尊重宗教信仰的风气;注重藏汉佛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等。
(三)培养人民生产力,以克服贫乏
为巩固自己在西康的统治地位,刘文辉认识到发展西康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为此他采取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利用抗战大后方地位大力发展战时工业,发展农牧业等措施,谋求“培养人民生产力,以克服贫乏”,这也是刘文辉建设新西康的主要工作。
刘文辉根据西康位于抗战大后方的现实状况,大力发展战时经济。抗战期间,西康共修筑乐西、西祥、川康、康营、雅富等5条公路,改善了西康的交通状况,为战时物资转移和军队调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对此,张俊德曾针对川康公路谈到:“西康是川藏的桥梁,也可以说是四川的屏障,欲求康藏之安定,四川之巩固……打通川康的利器,就是发展交通,发展交通,先就需得完成川康公路。”(15)抗战爆发后,西康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原料充足等优势凸显,省政府根据西康交通不便、重工业基础薄弱等现实情况,即“惟在今日交通尚未便利之时,欲利用种种原料,分设大规模工厂,机件之运输既难,筹备之时间太久,势必贻误时机”(16),重点发展轻工业。根据炉关调查报告,每年输出的数量多则数百万斤,少亦不下百万斤,皮革的生产量,有几百万之多。(17)
在发展战时经济的同时,刘文辉根据西康实际状况,着重发展农业。为改善西康地区经济状况,刘文辉确定了新西康建设“六项任务”(18),并提出“以农业发展工业,以工业促进农业”、“以民生工业支持国防工业”、“以计划经济代替放任经济”的发展方针,以及“地下开发与地上调查”、“地下开发与地上移民”、“地下开发与地上开垦”、“地下开发与地上流通”(19)的实施办法,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以移民开垦为主要手段、以农业为重点领域的经济发展计划。在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中,刘文辉对农村合作社十分看重,他指出:“合作是解决本省经济建设资本缺乏问题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欧美各国曾经实行有效的方法。”(20)西康农村合作社运动取得很大成绩,不仅提高了西康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增进农民对政府之认识与好感,以及赖贷款之实惠,联络夷胞与康族之感情,其在政治上之贡献亦堪注意”(21)。此外,刘文辉还采取改良实验农作物品种、通过畜种改良实验等措施改进西康畜牧业,发展西康农业。
(四)培养人民生存力,以克服脆弱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刘文辉制定了“经边三化政策”,即以德化代替威服,以同化代替分化,以进化代替羁縻。通过提高人民组织力、知识力、生产力来“培养人民生存力,以克服脆弱”,以建设美好新西康。
刘文辉认为:“威服政策,纵然得到一时成功,转瞬就会一败涂地,功亏一篑”,(22)而“‘德化政策’是本着攻心为上,以及‘中心悦而诚服’的精神,去矫正‘威服政策’的错误”。(23)刘文辉认为历朝推行的治边“分化政策”只是“权宜之计”,这是因为“从前以汉族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把异族认为是本国之民,在当时使其内部分化,自相残杀,自顾不暇,以免内乱,求得本国之安全”(24),需要“合各族为一国”,“用以夏变夷的精神,去矫正‘分化政策’的错误”。(25)对于“羁縻政策”,刘文辉持以批判态度,并认为建设新西康需要凝聚人心,需要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来矫正“羁縻政策”的错误。刘文辉认为:“德化政策在求其‘定’,而威服政策在求其‘乱’;同化政策在求其‘一’,而分化政策在求其‘弱’;进化政策在求其‘动’,羁縻政策在求其‘静’”,“(三化政策是)变无用为有用,变有害为有利,变异族为国族,并准备变人治为法治的政策;也是为边民、为社会、为国家一举而三善的政策。”(26)
刘文辉提出的“经边三化政策”为建设新西康提供了指导,使其在治理西康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在稳定西康、发展西康中的积极作用,并在政权建设、发展经济、处理宗教关系等方面付诸努力,极大地促进了西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