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如何成为沟通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内向性格形成的原因

造成性格内向的原因很多,笔者归纳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型。

1. 先天因素

(1)基因遗传。在常识中,大家都知道人的长相特质可以遗传自父母,而人的性格其实也有一部分受遗传基因的影响。

1996年,以色列与美国联合科学研究小组发现,一个被称为D4DR的基因含有遗传指令,能够接受多巴胺化学物质,从而引发了追求新奇的欲望。

D4DR基因存在两种结构,一种比较长,另一种比较短,较长的D4DR基因对多巴胺具有较大吸引力,会引起人脑的反应,从而使人产生了想要冒险、不安分、冲动寻求刺激的欲望,而较短的D4DR基因则对多巴胺吸引力较小,从而使人变得比较喜欢思考、冷漠、沉着、内敛。

这几年非常流行做基因检测,只需要花几百元,通过提供唾液,然后等上1~2周即可知道自己的基因状况,比如,可以获知自己的祖源成分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占比高,获知其他族群的血统,还可以检测出潜在的遗传病的发病率,等等。但这种基因检测方法对D4DR基因的检测是无效的,因此目前无法知道你是否有这方面的基因。

(2)内向者与外向者大脑的区别。当人做出某一决策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产生了好的结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这会使人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这被称作“奖赏效应”。这个奖赏就是产生了快乐激素多巴胺,你每做成功一件事都能获得快乐,你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件事,会上瘾。人都喜欢追求快乐,追求多巴胺的刺激,无论外向还是内向,区别只是,外向者对多巴胺不敏感,内向者对多巴胺高度敏感。

外向者对多巴胺不敏感,对外界刺激也不够敏感,这导致他希望获得更多的快乐,就需要增强外界刺激,而对他来说,大量的人际社交沟通,或是多种新奇的娱乐方式等越多,他越兴奋,越兴奋,就会越开心,于是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

而内向者由于对多巴胺过于敏感,刺激过多导致内向者容易消耗能量精力,当人精力下降时,就不想说话,不想与人沟通社交,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外向者也有类似的状况。我在得知这个差异后,就专门询问过我认识的所有外向者,他们的反馈普遍是,当他们很累时,其实也不想说话,也不想社交。很多内向者包括我自己,当精神状态很好的时候,遇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也会容易让自己进入像外向者那样很兴奋、很外向的状态。

比如:在KTV和朋友把酒言欢,饮酒高歌;和朋友在酒吧里观看世界杯,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呐喊助威;参加自己喜欢的偶像的演唱会,会被偶像的歌声以及现场欢腾的热闹气氛所感染,也会变得很兴奋,会高呼偶像名字。

(3)先天因素不是决定论。美国精神病学家和遗传学家罗伯特·克洛宁格,在1993——1995年对4000多对双胞胎进行了性格受遗传、后天环境的影响的研究,他认为遗传基因,尤其是前面提到的D4DR基因对性格的影响不到一半,并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同一类型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基因遗传对内向者的影响有限且不是决定性的。虽然现阶段的基因研究还未达到像科幻片里那样可以随便改造基因的程度,但我相信以现有生物学、心理学对内向者的研究成果,已足以帮助内向者变得更好。

2. 后天因素

(1)原生家庭影响。“原生家庭”在心理学范围里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原生家庭”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社会上的现实问题。

2018年年底,网易新浪潮工作室发布了一篇题为“原生家庭理论都是胡说八道”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知乎上引发了关于“原生家庭”的巨大争议。文中指出,国外并没有对应已被印证的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强调遗传基因带来的决定性作用,狠批“原生家庭理论”是伪科学。

可事实如何呢?

国外的确没有对应“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理论,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以及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都提到了孩童年幼成长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就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原生家庭理论”是继承了心理学前辈们的研究,并结合了中国自身家庭情况形成的一种通俗说法,还是有依有据的,并非伪科学。

在知乎上产生两极化的争论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①患者方。很多被父母“祸害”造成心理创伤的,同时没有强烈改变意愿和行动力的人,就会把锅甩给原生家庭理论,让自己少一些心理负担,人都不喜欢承认自己的无能,都喜欢找借口为自己撇清责任,而刚好原生家庭理论被当成了这样一个好借口,由此这些朋友就打着被父母祸害成这样的旗号而怨天尤人。

②原生家庭理论的支持者。提出原生家庭理论的说法,目的并非是给这些朋友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作为一个为他们解开心结、帮助他们疗愈心理创伤的原理基础,也就是先知道“为什么”,才能更好地解决“做什么”与“如何做”。

③原生家庭理论的反对者。反对者以新浪潮工作室这篇文章为代表,就是看到了很多人借原生家庭理论来逃避,觉得应该“敲打、敲打”,应该进行“矫枉过正”。所以,就选择性地表达,同时还把原生家庭理论偷换概念成“原生家庭决定论”,本来大家就是探讨原生家庭理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但来到反对者这里就演变成了狭隘的“决定论”,这难道不是有违科学理性研究问题的原则吗?

总之,把自己现在糟糕的生活都怪罪到原生家庭失之偏颇;那为了矫枉过正,直接无视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更是严重的失之偏颇。为了迎合社会偏好外向者,逼迫内向者伪装成外向者是失之偏颇;为了矫枉过正,让所有内向者不分情况,都只做一个安静的内向者,更是严重的失之偏颇。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也许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不够精准,但它的确在实际生活中对人们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需要知道它,并正视它的存在。

(2)人生成长经历。除了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外,最大的影响来自学校与社会。学校泛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在学校里影响一个人成长最大的就是老师与同学。

新闻里时常会报道严厉甚至粗暴的老师,会对一个学生造成永远的心理创伤。

2018年年底微博上疯传的一个视频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鸣与讨论,一男子拦路连扇老师耳光,并连连逼问说:“你还记得我吗?”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当事人称打老师时既没喝酒也没失去理智,只因20年前他13岁(1998年)在栾川县实验中学读书时,因家里没钱没权,被该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该老师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这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男子当年被打,现在反过来以暴易暴,主要是体罚导致的心理创伤所致。

当时有粉丝私信我,也提到他读书时的类似经历。他说:“小学被老师教书教傻了,以致童年时期别人打我骂我,都不敢还手,也不会跑。老师经常抽我耳光,脑子超疼有回音,还被体罚蹲马步、蛙跳、鸭子走路,我们都快哭了。白天有时被关到晚上一点钟才能回家吃饭。让犯错的同学互相扇耳光,开始我们还笑,然后两同学越打越狠,最后打到哭起来。最狠的是叫我们自带竹子,犯错、不听话、不会读书的,她就用我们自带的法器抽打我们。”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发现,如果对一个3岁的孩子进行每月超过两次的打骂,则容易导致孩子在5岁时更富攻击性。年幼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的攻击行为会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也无法做到自控。如果孩子受到的教育都是以打骂责罚为主,那么他会顺其自然地认为,攻击别人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会越来越加强。

同时,体罚会对孩子的心理与大脑造成一生的负面影响。哈佛大学有一项实验,邀请了200多名18~25岁、具备良好的学历的中产阶层的年轻人进行试验。结果显示,25%的人遭受过抑郁,7%的人曾被确诊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16%至少遭受过三种虐待(漠视、严重体罚或语言暴力),这16%的人当中,又有53%的人曾患过抑郁症,40%的人有过PTSD。

体罚还会让孩子在面对逆境时更脆弱,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变得自暴自弃。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孩子如果长期遭受体罚,大脑前额叶中的灰质就会减少。灰质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我还依稀记得,我在读小学时,当时被体罚特别严重的两个同学,曾私下恶狠狠地说“长大了我一定要报仇”之类的话。综上说明老师体罚学生后,让学生产生压抑、逆反和报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同学间的霸凌事件,此类事件时不时会在新闻中出现,可能在家受到父母打骂的孩子,只能到学校里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以此获得心理平衡。此话题这里不再赘述。如果某个人同时受到家庭、老师、同学的三重打压,你想想他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社会因素泛指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你所接触到的社会人员。很多上班族将此前受到的创伤一并带入了职场。在学校还能“躲”起来,不用社交,而到了职场上,你势必需要和同事、上司进行大量的沟通协同,才能把工作做好。很多人在职场上避无可避,要么因自身内向的性格导致无法协作,要么就是和同事关系紧张,这也导致了自身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与放大,严重的不得不选择离职,想换个公司,殊不知,本质问题没有解决,换公司只是治标不治本。

类似于受负面的情绪影响或心理伤害也是造成内向的原因之一。

巴甫洛夫说过:性格是天生与后生的合金,性格受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改变、改善。

(3)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不同,也会对人的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欧美国家的教育倡导鼓励个性自由发展,普遍不会压抑、打骂体罚孩子。我认识的很多外国朋友,普遍性格都比较活泼,能量气场足,甚至是很自嗨,非常健谈,和他们在一起,你都会不自觉地说很多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邻座是一群参加旅行团的90后老外,陪同的导游是中国人,看到他们聊得热火朝天,我被吸引加入他们的话题中,并和中国导游聊起来。据他自己说,在做这份工作前,在大学里一直都很内向不爱说话,毕业后,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上都很苦恼,感觉不能再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和老外打交道,之后发现自己变得非常活泼、外向、能聊能侃,于是索性就做了给老外当导游的工作,长期的相处,使他产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东亚社会,主要是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韩,都提倡含蓄、内敛、集体主义。我身边的朋友里,大概20~30个人当中,才会有1个性格像老外那样活泼,大部分人都属于正常,谈不上外向也不内向,极度内向的也只是少数。

由于我的职业特性,遇到这样特别活泼和特别内向的人,都会习惯性地问询他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基本上,性格活泼的人,家庭都比较温暖,父母也开明,教育相对不严厉;而比较内向的朋友,则刚好相反。

综上,是后天因素对内向性格形成的影响。

3. 个人意志追求

除了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外,还有第三个因素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那就是你的“个人意志追求”,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也接触过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父母控制欲非常强,即使他们已经成年了,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依然被父母牢牢地控制着。

比如:找工作必须要找稳定的工作,创业就不要想了;不能到外地工作生活,必须留在家乡,必须在家住,不能晚归;到了30岁,母亲依然不让孩子谈恋爱。

这些人如果自己内心没有觉醒,没有发觉这样的状态并不健康,那也没法改变。我认识的一个女生,从小到大都被父母严厉管教,任何忤逆的想法都会被各种阻挠。比如,她想到外地见见世面找工作,父亲就打骂,她一开始还跑到姑姑家躲起来,最后母亲就以死威胁,她最后不得不妥协。

正面的例子也有。我个人以及我教过的一些改变了的学员,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发觉自己并不能接受这种“窝囊”的生活状态,希望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更加健康,于是开始研究学习如何改变。

如果你有先天基因的影响,现阶段你没有选择和改变基因的机会。基因工程越来越发达了,也许以后在出生前就可以实现基因优化,2018年年底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备受争议,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说,基因改造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也许到时就解决了伦理道德与技术问题。

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也不能完全由你做选择,尤其对于还未成年、还不具备独立经济能力的人来说。

虽然我们之前没有选择权,但我们有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权。先天与后天因素可以影响我们的过去与现状,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综上所述,很多人的确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内向性格,但这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对性格走向影响更大的因素来自后天复杂的环境与个人意愿。也就是说,在你年幼时,只能被动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个人即使想改变也无法做到,以致造成了你现在的状态。

而如果你已经成年,开始读大学,开始工作,尤其是远离了原来的家庭,到外地生活,那原来负面的影响源则会暂时性地停止,而同时你现在希望改变自己,就可以采用本书的方法进行尝试。

本书是通过一些现有的科学研究,加上大量实践总结得出的方法论,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肯定能对广大的内向者正确认知自己、改变自己提供一些绵薄之力。从我现有的大量实践与教学经验来看,内向者的确可以改变,所以希望你抱着自我发展的观念来尝试,而不是自我设限。

你是现在就开始尝试?还是继续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内向者?

这就像《黑客帝国》里墨菲斯给尼欧红药丸(寻找真相,做自己)和蓝药丸(继续沉沦),请他进行选择。